03.03 《雍正王朝》中,九阿哥十阿哥不在朝廷任職當差,不管具體政事,但為何每次朝會都在?

李二扯59431095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會把已成年的皇子安排到不同的位置上去當差。比如,八阿哥胤禩曾主管戶部,十三阿哥胤祥曾主管刑部,十四阿哥胤禵曾主管兵部,還以大將軍王的身份帶兵前往西北,四阿哥胤禛兼任領侍衛內大臣,還曾接過不少差事,如籌款賑災、追比戶部欠款等。



像九阿哥、十阿哥這種只有爵位,但在朝廷裡沒有任何職務,也沒差事可當的皇子,也被要求時常留心政事,時刻準備著為朝廷當差。所以每次朝會,他們都要列席參加聽政,以提高自己處理政務的能力。

另一方面,清朝是一個靠貴族軍事民主制強大起來的政權,在皇權不夠強大的時期,皇帝和兄弟、兒子們以及位高權重的貴族們處理軍政大事都是有商有量,並非皇權獨尊,貴族們也各有各的勢力,這就造成了康熙朝的皇子們必須出席朝會,對朝政提出自己的意見。



尤其康熙又是一個極特殊的皇帝,他早早就立下太子胤礽,導致太子的勢力隨皇權一起膨脹起來。與此同時,大阿哥勢力也開始結黨,與太子勢力分庭抗禮,隨時等待太子出錯,以謀求太子之位。太子和大阿哥勢力過於突出,影響了皇權的獨尊。為解決這個問題,康熙遂釋放諸子以平衡太子和大阿哥勢力,諸皇子在當差的過程中不斷集結自己的力量,形成多個權力中心,互相制衡,保證了皇權的獨尊。像九阿哥、十阿哥這種不當差的皇子,他們其實在中央和地方也擁有自己的小集團,多少影響著朝政的走向,也成為康熙借力打力的工具。所以即便是為了他們自己小集團在朝政中的話語權,他們也會主動出席朝會的。



而到了雍正朝,九阿哥、十阿哥他們更要凸顯自己的存在感,以自己的影響去左右朝政,擾亂新政,培植私人勢力,所以他們更要出席朝會了。


達摩說


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朝會制度。

一般來說,朝會也不是天天有。但是康熙帝很勤政,基本上天天有朝會。按規定是一品官員可以站在殿內見皇帝議事。二品官站在殿門口外面,三品官更遠。三品以下沒資格。但是有爵位的皇帝國戚雖無官品,也是可以上朝的。

九阿哥是貝子,十阿哥是郡王,他倆雖沒有差事,但有爵位,所以也有上朝的資格。

按理,他們雖有上朝資格,但並沒有硬性規定他們必須上朝。

在《雍正王朝》裡,為何為看見他們每朝必現呢?

我想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皇儲未立,眾阿哥都需要多見習,阿哥們自己也不想錯過機會。

因康熙帝兩廢太子後,儲位空懸,出於謹慎,他應該也在著力考察兒子們的才能,會發下吩咐,讓他們多多觀摩朝會奏對。

而阿哥們呢,肯定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九阿哥、十阿哥也不例外,這個能發表下風,洞悉走向的場合,自然是盡力表現。

二、文學作品、影視創作表現衝突的劇情需要。

《雍正王朝》作為歷史文學,為表現“九子奪嫡”的激烈衝突和正面相對,朝會是個集中矛盾衝突的好地方。各方面上的爭議、背後的湧動都方便在這個眾人參與的場合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勿需變動場景,在影視作品中,更可以少轉換場地。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以我個人淺見。九阿哥、十阿哥頻頻出現在朝會里,是“九子奪嫡”的必要,也是影視劇情需要。

我是“錢多多讀文史”,非正經讀史,歡迎正經交流,拍磚請輕放,最近各方投資失利,玻璃心。


錢多多讀文史


讓皇子們成年後參與政務,是大清皇室留下的優良傳統和規矩,任何人不得改弦易轍。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就算被弄得焦頭亂額,也沒有禁止讓皇子們參與大大小小的政務。這是中國幾千年帝國皇室繼承人關於“立嫡”和“立賢”之爭的表象。

皇子們參與政務,就會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力,而皇權卻是獨尊的。從秦漢到明朝,皇權在經歷了與相權激烈的爭奪之後,逐步走向絕對集中,皇帝最終成為所有權力的唯一掌控者。可是到了清朝,因為努爾哈赤八旗制度帶有貴族民主氣息,一掃晚明皇權絕對的垂暮之氣,給帝國政治制度帶來了一絲活力,使得佔據人口總數不足10%的女真族統一了大漢民族。

我們不能說八旗制度有多少先進性,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有著積極的作用,在這種制度的刺激下,大清的核心集團沒有昏庸無能之輩,有的都是精明強幹的中流砥柱。有人說大清的皇帝沒有昏君,大抵都是源於這種制度下因素。

在《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的情形十分激烈,老大胤褆,皇太子,老三胤祉,老四胤禛等共九個皇子,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了朝廷的大小政務。比如老八胤禩開始掌管戶部,老四江南賑災,追比欠款,老十四掌管兵部,後任大將軍王。

但是,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雖然跟著老八在一起混,好像並沒有任具體職務,這又是為什麼呢?

皇子參與政務,是祖宗的規矩和傳統,任何人不得違反,除了特殊情況。皇子們參與政務的形式是多樣的。

比如和皇帝一起巡幸四方,十三爺胤祥十二歲起就跟著康熙巡幸,也算是參與了政務。

比如參加朝會,按照清皇室祖訓,皇子們都有權利參加朝會,在朝會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卻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皇帝手裡。康熙在一廢太子的時候,要求進行公推新太子,在舉薦太子的時候,老四老十三都參加了舉薦,行使推薦權,也是參與政務的形式之一。

比如分管相關部門,比如老八胤禩分管戶部,老十三分管過刑部,老十四分管過兵部。在年羹堯提任陝甘總督的時候,老四胤禛還有權壓制吏部的任免摺子。

再比如委任職位。老四兼任領侍衛內大臣的職務,老十四任撫遠大將軍王等等。

老九老十參與朝會,是他們本來就具備的權利。但是並不意味皇帝就一定要給他們指派職務或任務,這主要看他們的行政能力,歷史上的老九雖然是個語言學家,但是行政水平一般,老十胤䄉行政能力也很一般,所以,康熙不會給他們指派具體工作也是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向敬之

電視劇安排老九、老十長期出現在雍正朝會上,甚至還演了一出八王議政的鬧劇,迫使雍正在老十三允祥拼死力保下,對允禩允禟集團展開了終極性的嚴厲打擊。

這都是《雍正王朝》的勉強虛構。

老九允禟、老十允䄉隨同老八允禩,確實是雍正初年雍正皇帝的主要對手。然而,雍正拉攏的卻只有老八允禩,還未正式登基,就命其為總理王大臣之首,進爵和碩廉親王,直至雍正三年二月,三年服滿,雍正才以允禩總理事務,挾私懷詐,有罪無功,開展了徹底性的打擊。

而允禟在雍正元年初,即被雍正以遵循舊制,派遣王公往赴軍前效力為名,將貝子允禟發遣西寧,並派出了都統楚宗前往約束監控,直至四年六月死於非命,都不曾進京。雍正四年四月,楚宗奉旨將已革黃帶子、削除宗籍的允禟,縛三條鐵鎖,押解進京,中途獲旨遣送保定拘禁,不久死去。

敦郡王允䄉逃過死劫,但獲罪未能倖免。他雖然在雍正元年之初齎印冊,前往蒙古喀爾喀,賜奠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但停留在張家口私下做禱告,被兵部彈劾涉及“雍正新君”。雍正元年四月,允䄉被奪爵,逮捕京師拘禁。此時起,允䄉為階下囚,根本沒有機會出現在雍正的朝堂之上。

可以說,允禩允禟集團在康雍之際不乏皇家成員、八旗王公、勳戚子孫和滿漢大臣中的支持者與同情者,但,他們兄弟在雍正的朝會上,只留下了允禩單兵作戰(老十四允禵也早早地被拘禁為康熙守陵)。


以禮觀書


《雍正王朝》中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這兩個人都八阿哥胤禩一黨的,我們不能說他兩都沒在朝廷任職當差,像胤禟值守京城,協辦處理政務,只是沒有一個具體的職務,像胤䄉辦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另外就算他們就是閒著,只要沒有犯下任何罪行,每到重要朝會的時候,不只是九阿哥,十阿哥,成年的皇子都有權參加,且必須參加朝會。

清朝皇子要學些什麼?

皇子是皇帝未來的接班人,他們從出生起,雖然能享受普通人一輩子都無法享受的榮華富貴,但是他們要接受的教育,要經歷的考驗卻都是普通人無法比擬的,清朝雖然有很多被我們詬病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說在皇子教育的這一塊上,是歷朝歷代最為完善的,在清朝,很多皇子最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要先和普通書生一樣學習儒家經典,經史、策論、詩詞歌賦,除此之外必須學會漢,蒙,滿三種語言,有利於以後的統治,之後還要學期騎射武藝。

出生在皇室,皇子基本上就和童年告別了,清朝的皇帝不但凡事要親力親為,皇子們從六歲起,就要到上書房開始讀書了,卯入申出,也就是早上五點到下午三點,由皇帝從朝中選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大臣來給皇子擔任老師,注意所有皇子的教學都是一對一,或是多個老師一個學生,並且至少都有一個漢人老師。在上書房中學習,皇子要遵守的規則非常多,也非常嚴格,與師傅相見時,以長揖行禮,讀書時,老師念一句皇子跟著背一句,直到能背下儒家經典為止,除此之外,皇子們每年只能在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放五天假,遠比一般讀書人辛苦多了。

皇子什麼時候開始參政?

除了讓皇子們學習知識外,皇子們是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的,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有責任要參與國家的治理,而國家的治理,政務的處理不像讀書,紙上談兵最終只會誤國誤民,所以處理政務,治理國家也是需要實踐的。這樣既能增加皇子們的經驗,另外一個方面是能讓皇子們更直接的瞭解國情。

皇子參政一般有這麼幾種情況,皇帝在外巡,患病時讓皇子來監國,但通常只會讓太子監國。第二種是讓皇子們兼任官職,或協辦政務,胤禟,胤䄉就屬於這一類,或者是讓皇子獨自出巡,或隨皇帝一同出巡,這個主要側重於一邊看一邊學,像康熙皇帝幾次出巡就都帶著胤礽和其它幾位皇子,雍正也曾讓弘曆自己出去巡視,這都是為了讓他們瞭解民情況,培養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

當然為了確保穩妥,通常也不會就讓一個皇子獨自出去巡視,或者單獨安排工作給他們,畢竟真的出了什麼問題,皇上臉上也掛不住,所以通常還會讓經驗豐富的大臣前去輔佐,出了問題也還有個頂雷的。胤禟,胤䄉是八爺黨的核心人物,胤禟還是個移動ATM,所以他們的能力自然也不會太差,也是具備獨自處理政務的能力,在朝會上鍛鍊下,以後就算當不了皇帝,幫助以後的皇帝分憂還是沒有問題的。


玄坤文史


自康熙中期開始,因為大阿哥黨與太子黨競爭激烈,太子集團在康熙的縱容下膨脹得非常厲害,甚至發展到有謀殺康熙的企圖。康熙雖然懲處明珠索額圖,但兩大集團依舊沒有損傷太多勢力,鬥爭越加激烈。

所以康熙乾脆渾水摸魚,放出其餘諸子來平衡勢力,以皇子身份管部。很快,三,四,五,八的小集團紛紛形成,其中,五皇子就是老九的哥哥,但勢力不大(宜妃與德妃一樣,喜歡小兒子)。老七實際是牆頭草。

最終,四與十三,八九十分別成為大阿哥黨與太子黨支脈,老三集團則具備獨立性。整個政治局面很快如康熙預測那樣緩解下來,老四老八分別從兩大勢力集團汲取部分人脈,同時形成了側壓與分流。


四川達州


清朝政府是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在中華民族歷史進步的過程中,滿清政府從努爾哈赤再到皇太極登位。一個少數民族能夠奪取明朝,說明明朝晚期的腐敗無能,還有太平天國的起義等打擊搖搖欲墜。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能夠統領統一統治全國,一定要有也必須選擇適合的文化,制度。滿清政府的皇帝絕大多數,還是有競爭意識,特別是女真族優秀的品質,也是馬背上的優秀的民族。遊民在生存與自然鬥爭中形成的文化有的是非常好的東西。至少需要各個部落之間的協調與商議。也正是這些商議與研究甚至爭論,才取得比較正確的思想與意見,從而獲得勝利與掠奪與地域的增加。也正是實踐中形成的優秀的東西得到統治階級集團的認可。包括皇帝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是至高無上的皇權。

作為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皇帝康熙王朝堅持皇子參與國家的議政早朝制度,是很好的制度。一是可以讓皇子門早早的瞭解國家國事,民情。二是也可以學習大臣們的知識學識,政治態度,政治方略,更有皇帝的決策。三是皇子們的權力與能力和行為的制約。並不是說每一個皇子都能承擔管理國家的能力。四是隻有讓皇子們參與國家管理的實踐這些活動,也好讓皇子們得到提高,也會發現其能力判斷,也給予朝臣們認識與選擇。五是通過皇子們參與議政能夠讓皇帝發現考察皇子們誰能擔當更合適的職位。

也正是在滿清政府特別是康熙王朝後越來越明顯,再到雍正王朝,再到乾隆皇帝我們老百姓,看的更清楚了。至少我們也應該看到清政府總還是有了國家的概念。也有民意,民情的意識。這是社會進步的。也是中國由專治到民主的過程中。



時剛軍




每個朝代對於王爺們的權力都有不同的限制和分工,每一任開國皇帝都會對自己的子孫後代進行一定的安排,從國家管理的高度上對他們進行授權和給予相應的福利。

比如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是窮人出身,從小就怕窮和餓,因此他規定了自己的子孫必然是王爺,並且有自己的封地,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因為朱元璋恢復了立嫡立長的制度,除了太子之外的王爺就領兵幫自己的太子屏藩中央,共同保護大明江山。然而理想很豐富,現實卻喜感,他剛死沒幾年,朱棣就奪了朱元璋孫子的江山。


清朝建國前,是八王議政制度,也就是貴族民主制度,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對重大問題進行表決。

清朝建國後,順治和這個制度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並沒有最終成功。康熙接過了這面旗幟,完成了中央集權,取消了議政制度,把權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上。

清朝皇帝也對過去的制度有所保留,並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不再給王爺們什麼實權。不實行立嫡立長的制度。對所有的阿哥都給予一定的歷練機會,讓他們出去鍛鍊,最後選擇那個能力最強的當接班人。為了防止阿哥象前朝的王爺們一樣造反,派他們出去辦差,回來就收權。



九阿哥和十阿哥當然有權來參與朝會,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多一點歷練的機會,說不定哪天就會單獨放出去辦差。

關於大政決策,現代管理學有這麼一句話: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一個人做決策。康熙皇帝也是這樣考慮的,多聽聽阿哥的意見總是不壞的,說不定哪個阿哥是可造之才就此被發現了。

九阿哥和十阿哥今天不在朝廷任職當差,不代表明天也不在朝廷任職當差,反正皇權專制社會中,國家都是自己家的,有大事了和自己的兒子來一起來商量一下,總是沒錯的吧。

再者來說,現在的政協也沒有實際上的任職當差,他們不也參與國政討論,還經常為國家發展建言提議案嗎?



當然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清朝的皇帝們信不過外人。

漢人信不過正常,他們連滿族內部的人也信不過,早年的多爾袞和鰲拜都曾對皇權構成很大威脅,從開國時期順治和康熙都是有切身體會的。

但天下的事情又太多,皇帝一個人又管不過來,總是要找人出來分擔的。那皇帝的兒子們就是最好的人選了,派他們出去可以看下那些外臣們有沒有欺騙皇帝,交辦一些專案給他們去調查,總比外人要放心。

清朝入關時,漢人有上億,滿人只有20萬。到了清朝後期,漢人有4億多,滿人只有上百萬。清朝的皇帝們從一入關就知道,要管理這個國家,要利用好漢人,但要利用滿人監督好這些漢人。同時為了監督好滿人,就要靠皇帝自己的這些兒子了。

應該說,清朝的阿哥們比起前朝的那些王爺們,個人素質是高出了不少,皇帝對他們的管教也是相當嚴格的。當然個人素質再高,整個社會的制度沒有改進,還是挽救不了最終滅亡的命運的。


新知傳習閣


只要是皇子就有資格列席朝會,天生的皇親貴胄,皇子落地就是天之驕子,所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在他們眼裡不在話下,會缺錢花嗎?
【雍正朝中的皇子阿哥們】

清朝對皇子及公主的管理是非常嚴的,特別是到了康熙年間又進一步進行了完善,被稱之為“聖祖訓”,直至清朝滅亡也在恪守成規,這就是所謂的祖制。皇子一般六歲後可早朝,早朝後去讀書。

在清朝,皇子出生後,無論是皇后所生,還是後宮其他妃嬪所生,都要把嬰兒立刻交付給奶媽。皇后、妃嬪無權親自撫養皇子的。據說是為了保證皇子阿哥及公主的身體健康,因奶媽要海選。


等到皇子六歲,要為他準備完整的吃穿用戴等物品,特別是皇子首先要跟隨師傅們學習跟隨大臣覲見皇帝的禮儀和上朝當班的規矩。這時,皇子開始讀書,皇宮有專門為皇家開設的學習場所:那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上書房。

皇帝親自選聘的飽學的大儒士,一般都是大學士組成,由他們給皇子授受啟蒙學及帝王之學,參加早朝也是見習一部分。

至於皇子們的開銷有明確的規定不可逾越,當然賞錢除外。

順治元年,始定諸王、貝子、貝勒、公俸祿。攝政王3萬兩,輔政王1.5萬兩,親王1萬兩,郡王5千兩,貝勒2500兩,貝子1250兩,鎮國公、輔國公625兩;順治七年又加給祿米。後期逐漸又進行調整。


【皇子們參加的朝會】

最為奇葩的是皇子到十六歲就可以結婚,福晉(媳婦)由皇帝或母親指定。皇子結婚以後,與我們平常人家相似,那就是單獨生活,但是質量不一樣,由皇帝賜給府邸,即開府建衙搬出皇宮(內廷)獨立生活。給予一定封號。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皇帝的眾多兒子們都有自己的府邸,而且在出生以後只要序齒就有“封號”,最低是“貝子”。

即使沒有封號,皇子落地就有月例銀子花,有了封號更是按照封號發放年俸,根據封號的加封,年俸銀子也不斷增加,所以封號不但是榮耀,更增加了收入。
【康熙帝的皇子老九老十】

皇子都有自己的門人,就是自家的奴才,這些人一旦外放官員或者經商做生意,對他們的“主子”即皇子們不定期的孝敬。

至於“皇子們”參加早朝或者重要朝會那是規定,是必修課之一,無論皇子們是否有官職都得參加,讓皇子們自小練習執政經驗和管理天下及管理一方的能力。

皇子們到了一定年齡,皇帝根據皇子的能力大小來指派差事。有的皇子十幾歲就出去當差,但是要有官員協助,完差回奏皇上。

《雍正王朝》中的九阿哥,十阿哥這二位雖然沒有職位,但是作為皇子他們有建議權,表決權在皇帝手裡,他們是否當差由皇帝決定,皇子沒有自主權。

所以皇子們的話語權也很重要,說的好聽,當然入耳,不好聽,除了皇帝沒有敢反駁,這是皇子們的特權,也是必修課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第187期總268期)


日堯居


電視劇劇情需要,主要是二月河作品突出九王奪嫡!朝會有多種,慶典,奉祀,叫大起兒,皇子才臨班上朝!平時皇帝也就叫內閣上書房(軍機處康熙年間還沒成立呢)六部的起兒,四爺管著戶部,十四爺管著兵部,八爺管著刑部自然要臨朝!但九爺十爺等成年皇子,管理藩院,三陵事務,或者兼某旗都統都是尋常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