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心慌慌,哪些心慌要引起重視?

每次氣溫驟降,門診的患者數量就會增加。其中包括因心慌四處求治的楊先生。

楊先生一口氣喝了4杯冰鎮奶茶,起初也只是覺得心裡涼涼的。沒過多久突然開始心慌、出虛汗並且很難受。此後症狀越來越重不得以到醫院求治。

醫生給楊先生安排了冠脈螺旋CT、超聲心動圖和平板試驗檢查,卻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病證據。但楊先生仍覺得心裡不踏實睡眠差。

心慌誰都出現過,比如“拿了不該拿的”、“看了不該看的”……玩笑歸玩笑,可是“心慌”背後確實隱藏著玄機。

心慌慌,哪些心慌要引起重視?

出現心慌不一定與心臟有關

心慌是心臟病常見的症狀之一,是“心悸”的另一種通俗表述,幾乎每個人都出現過,且年齡越大,發生心慌的可能性越高。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一活動就會心跳加速,出現心慌症狀;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房顫、頻發房性早博或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等,每當心律異常時,也可出現心慌。

無論是心功能不全還是心律紊亂,這些心慌都是在心臟處於病理狀況下發生的,可以說是心臟病的直接產物。

不過有些心慌症狀的患者非心臟病所致,例如在貧血、甲亢等情況下心跳加快、出現“心慌”的患者,原本他們的心臟可能沒有什麼疾病,但若貧血、甲亢等病因長時間沒有消除,那麼就有可能誘發心臟生病,出現心功能不全。

還有一些情況,比如心臟神經官能症或過度焦慮的患者,雖然沒有心律失常或器質性心臟病,但由於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跳有力,也常以心慌而就診。


心慌仍需警惕心臟病發生

當下有不少老年人對自己出現心臟病症狀缺乏認識,而有些年輕人也不怎麼上心,往往認為忍忍就過去了。這麼想顯然也是不正確的,而且因為這些錯誤想法可能會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心慌其實是一種信號,能夠幫助判斷是否存在心臟方面的問題,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

臨床上常見的導致心慌的心臟疾病有很多,比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風溼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等。部分冠心病患者發病時就以心慌為主要症狀。


心慌慌,哪些心慌要引起重視?


專家建議

情緒調節:

一定要保持樂觀、情緒穩定、少生氣,即使同時患有其他疾病,也要堅定治療信心,避免憂思惱怒。

生活調節:

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忌菸酒、濃茶、咖啡。

以清淡、常溫食物為主,多吃如冬瓜、蘿蔔、薏米等。室內與室外溫度不宜相差過大,保證睡眠充足,提高免疫力。

運動調節:

平時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體操等,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輕者可從事輕微體力勞動,重者應臥床休息。


哪些心慌需要重視?

一般來說,如果心慌反覆發作甚至引起暈厥,以及本身就有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等疾病的患者發生心慌,都說明心臟可能出現了異常或原有的心臟病病情加重了。

醫生在充分了解病史(比如誘因、持續時間、緩解因素等)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臟電生理檢查、電解質等常規化驗等)後治療心慌儘量不用藥

一方面很多心慌是由誘發因素引起,只要設法避免和消除這些誘發因素,心慌就會不藥自愈。

二來治療心慌的藥物容易產生毒副作用。現在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種類雖多,但大都通過影響心臟的功能來發揮作用,這些藥物本身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首先,如果心慌症狀很嚴重,則需要及時用藥。

如室性早搏頻發伴明顯不適的患者,多需要藥物治療;

快速房顫、室性心動過速伴休克、心衰,或者引起明顯的胸悶胸痛、頭暈、憋氣多汗、面色蒼白、唇青紫、四肢發冷、昏迷抽搐等症狀者,病情嚴重的也要及時用藥,藥物效果不佳時需電轉復。

如果久治不見效果,也建議進行射頻消融治療。


只要無禁忌且心慌伴心跳較快或症狀較重者,均可服用合適劑量的β-阻滯劑,如阿替洛爾、倍他樂克,或者比索洛爾等。

無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經上述治療無效時,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心律平、慢心律等藥物(必要時可用胺碘酮,但不推薦使用地高辛)。


情緒變幻是與生俱來的,很多時候,只要遇到特殊的事或人,我們就有可能出現心慌,這難受的感覺意味著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也可能是某些心臟疾患的先兆。

如果休息一下還不能緩解,那麼就請趕緊上醫院吧。

五穀小鋪提醒您,重視健康從現在開始。


心慌慌,哪些心慌要引起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