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 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一、少年張居正

張居正一生有著太多的傳說,有傳說居正的母親趙氏,夜中看到房間裡突然發亮,一陣火光,一直連到天上,接後一個青衣童子,五六歲的樣子,從天上慢慢地下來,在房間裡繞床盡轉,於是趙氏懷妊了。《文忠公行實》還指出趙氏懷孕十有二月才生居正,好像也認為貴徵。就在居正出生的前夕,張鎮夢到遍地大水,一直流滿屋子。張鎮驚惶得了不得,問奴輩道:“哪兒來這許多水?”奴輩說:“水是從張少保的地裡流出的呀。”

張居正兩歲的時候,大家都看出他是一個聰明孩子。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龍湫正在讀《孟子》,居正在旁,龍湫和他開玩笑道:“孩子,不要誇聰明瞭,要認識‘王曰’二字才算本領。”又過了幾天,龍湫讀書的時候,乳母和居正又來了。龍湫把居正抱在膝上,要他認“王曰”二字,居正居然認識。因此得到神童的名稱。五歲居正入學讀書,十歲通六經大義,在荊州府很有一些聲名。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張居正十二歲時,在荊州府投考。據說荊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一個夢,夢見上帝給他一個玉印,吩咐轉給一個孩子。第二天荊州府點名的時候,第一個恰恰是張白圭,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李士翱把他喊近,仔細一看,正是夢中所見,因此替他改名居正,還囑咐許多自愛的話。

居正十三歲這一年,從荊州到武昌應鄉試,張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廣按察僉事陳束的欣賞。陳束極力主張錄取,但是監試御史想起當時稱之為四大家顧璘的吩咐說,張居正是一個大才,早些發達,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最好還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更沒有限量。竭力拒絕,於是張居正沒有錄取。

張居正居正十六歲時,再應鄉試,這次居然中試。十六歲的舉人,畢竟很年輕了。恰巧這時顧璘正在安陸督工,張居正到安陸進見,顧璘很高興,把自己的犀帶贈給他,說道:“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這是為中材說法罷了。當然你不是一箇中材,上次我對於馮御史的囑咐,竟耽誤了你三年,這是我的錯誤了。但是我希望你要有遠大的抱負,要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年少成名的秀才。”

張居正鄉試中試的第二年,嘉靖二十年,是會試的一年,這次張居正曾否入京會試,不可考。明代的制度,鄉試的次年便是會試,新科的舉人都要入京,也許居正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去。到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居正入京會試,但是卻失敗了。

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再行入京會試,會試以後,再與殿試。這次成功了,中二甲進士,授庶吉士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二、官場進階

入選庶吉士,在徐階等人的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內閣大學士夏言和嚴嵩正在爭奪首輔職位,後來嚴嵩進讒言導致夏言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居正請病假離開京師回到故鄉江陵。期間寫下了《荊州府題名記》 :“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後張居正回翰林院供職。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相機而動。1564年,張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薦張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在裕邸期間,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這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

嘉靖帝死後,張居正以裕王府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閣以後的張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1571年,張居正等人力勸明穆宗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

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在這一年六月擔任了首輔;八月,又加左柱國,進中極殿大學士。

三、改革之法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在提高辦事效力方面,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加強對官員的考核力度,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 [ 的拖拉現象。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佈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在增加財政收入方面,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徵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據傳當年就有多名官員被收到降級處分,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餘兩,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餘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張居正針對此問題展開改革,他以“清丈”為目標,推出《清丈條例》,對貴胄的財產進行嚴格清算。他還從自身做起,寫信給兒子張嗣修,讓他嚴查自家田畝。張家原有土地糧是70多石,結果查出來的數據是640多石;張居正立刻認錯,並把多餘糧食上交國家了條件。

1581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所謂一條鞭法就是: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賦相對均平;,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於穩定;計畝徵銀,官收官解,使徵收辦法更加完備,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到1582年是,大明朝的存銀,有個幾百萬兩。《明史》記載:“自正(德)、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四、打擊心學

徐階、高拱在內,都非常推崇王陽明的心學,有人說心學的理論基礎來自明教,是二元學說,而封建帝王時代的主流思想是一元學說,所以心學註定會遭到朝廷的打壓。這樣說很多人會不太明白,那麼咱們就用大白話說吧。心學在陳獻章及陸九淵等人的思想奠基上、經過幾人之後傳給了王陽明,王陽明再通過自己感悟,不斷“格物”之後成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即致良知、去違心、心即理、活真我……這時的心學是儒學的一個流派,其服務對象當然是封建朝廷了。而隨著王守仁的去世,其弟子把心學不斷分化和延伸,就發展出了一套類似今天西方化的思想高潮。這種強烈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就潛在威脅到了封建朝廷的利益。

由此衍生的講學。在王陽明這半個聖人的倡導下,明代講學之風再度盛行,有權有勢的在各地興建書院。成了講學者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乃至黨同伐異的場所,朝中大臣結黨之風盛行。更有甚者,一些官員利用開辦書院講學來謀取私利,給行賄受賄、貪贓枉法披上風雅的外衣,對朝廷風氣的危害巨大,這與王陽明等人倡導講學活動本來是要打破僵化的程朱理學、重新找回人的價值,卻逐漸走向了空談。

而張居正推行的新政就不時受到這些人的攻擊,給新政的推行帶來很大的阻力,大大延緩了張居正實現富國強兵的步伐。各地藩王也紛紛趁機以開設書院為掩護,招攬讀書人,大有春秋戰國貴族養士的勢頭。為了剎住當時朝野士大夫好空談講學之風,張居正從自己身邊的人開始,他的知交好友、門生、故舊,但凡有熱衷講學又不聽勸不知回頭的,一律被張居正用強權毫不留情地清除出官場。還對各地大肆興建的書院痛下殺手,各地藩王所建的書院更是重中之重,一時之間禁燬書院無數。而某些地方官為了討好張居正,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往往又變本加厲。

五、與太后的非常愛情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李太后來原名李綵鳳。由於生活貧困被父親賣到當時的裕王府,李綵鳳到裕王府做婢女之後,被裕王臨幸後,生下了萬曆。史書上記載李太厚為人非常質樸,不恃寵耍威。隆慶死了之後,張居正,給兩宮太后同時加了尊字,陳太后叫做“仁聖皇太后”,李太后叫做“慈聖皇太后”。他把屬於皇室的寶和店劃歸到李太后的名下,解決了李太后喜歡崇佛,經常就要許願和施捨,的興趣愛好。加上張居正科室當時的超級帥哥,《明史》記載:“居正為人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李太后被其吸引,也完全是人之常情

六、月滿則虧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萬曆五年,對於大明首輔張居正來說,本來是值得驕傲的一年。嘔心瀝血推行的新政初見成效,繼長子張敬修之後,次子張嗣修也金榜題名,高中榜眼,成為翰林,此後青雲直上那是指日可待。子承父業,光耀門楣,無論是身為父親還是作為政治家,張居正都引以為傲的事情。

然而就在這一年,張居正的老父親,張文明去世了。如果是普通人家,只是一件再常見不過的家庭私事。可是作為首輔,張居正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卻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最終導致自己道德破產,人心背離。

明朝以孝治天下,丁憂制度明確規定:如果朝廷官員父母去世,不論他擔任什麼官職,在得知消息後,必須回到祖籍守制27個月。守孝期滿後,才能出來做官。

自古忠孝兩難全,在特殊情況下,皇帝可以下旨“奪情”。所謂“奪情”,就是奪取親子之情,移為他用,特指移孝為忠。明代在張居正之前,被皇帝“奪情”的有3人,分別是:前禮部尚書金幼孜,前內閣大學士楊溥,前內閣大學士李賢。

此時的張居正面臨艱難抉擇:如果回家丁憂守制,那麼剛剛平息的反對新政的勢力必將再次抬頭,新政可能毀於一旦,如果讓皇帝“奪情”,雖然新政可以繼續,但自己身為首輔本該做百官萬民表率,這樣做必定會被政敵抨擊,引起民憤,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但張居正還是按例報告丁憂,以守孝道,盡人子之本分。第二天其他大臣就上奏皇帝,請求按照先前楊溥、李賢等人“奪情”起復之事,把張居正留下來理政。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上演了“三請三辭”的曖昧戲碼,其實奪情早已成既定之事。

但由於張居正得罪了清流,清流們紛紛上疏反對,表示首輔大人不遵祖制,違逆綱常。張居正為了打壓,找到自己的盟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商議,決定廷杖。所以,當萬曆皇帝一聲令下,四位中低階的清流官員被廷杖的那天,長安街上聚集了數萬的人前來觀看。輿論一邊倒地批評張居正,褒揚反對“奪情”的直臣。至此,張居正終於“道德”破產,也為他5年後的落寞埋下伏筆。

之後,一顆彗星突然從天而降,引發一場大火災。“天降異象”令張居正的處境更加艱難,一時間,甚至有人說他要謀反。有皇帝罩著,張居正表面上看並沒有被這些流言蜚語所中傷。然而,此時的文官集團、張居正和萬曆三大勢力之間的關係卻悄然發生了變化。此時,心懷大志的萬曆略微感覺到張居正的權力壓制了皇權,加上文官們夜以繼日的炮轟,以及張居正一些為人詬病的私人行為,張在萬曆眼中毫無瑕疵的聖人形象也開始崩塌。

七、囂張跋扈

《明史。張居正傳》》 “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其性格自經歷父喪後愈加恣肆專橫的原因,我分析一是對包括門生、同鄉在內彈劾聲浪的一種反彈,越攻擊他霸道,他便更加以霸道的面目出現;其二是在考成法實施、奪情等風浪中,他用霹靂手段打擊懲罰了持反對意見的人,取得了全面勝利,手中的權力更加鞏固。

張居正回家葬父,一路不僅有尚寶少卿和錦衣衛護送,戚繼光還派來了銃手與箭手保鏢。湖廣巡按趙應元說自己差使已經辦完,正在和新任者辦接交手續,且身體有病,因而沒參加,張很不高興。慫恿人彈劾趙應元故意借病規避,趙因此被削掉官籍。王用汲為趙應元打抱不平,張四維建議從輕發落,皇帝同意對王國汲削職,張居正由此遷怒張四維,好些日子不給張四維好臉色看。

據傳,他乘坐的轎子。有個專門名稱——如意齋。這轎子一共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叫“重軒(起居室)”,後半部是臥室,兩旁有走廊,童子在左右侍侯。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八、人亡政息,千古一相

可惜天不假年,張居正由於過度勞累病死在了任上。張居正病逝當天,萬曆皇帝下令輟朝,贈上柱國封號,賜予諡號“文忠”。這時候,在朝野士人心中張居正還是聖人,千古一相。

張居正臨死前指定了潘晟作為繼承人成為新的內閣首輔,然而在次輔張四維的指使下,多名御史言官蜂起彈劾潘晟。這位老先生在來京途中就得知自己被彈劾了,只能按照慣例請辭回家。此後,張四維一黨又利用皇帝朱翊鈞見錢眼開的弱點,和對張居正獨攬大權藐視皇權的嫉恨,一步步對張居正發起了攻擊。先是剝奪張居正兒子的功名和官職,其後扳倒張居正的政治盟友馮保,打壓排擠張居正的親信,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一舉將矛頭直接對準了張居正本人。

九、秋後算賬

從首輔到奸相,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之生平


張居正推行的新政被全部推翻,張居正裁撤的冗官一一官復原職,張居正重用的官員一一革職,張居正的罪名被一一編織羅列。於是,從前的聖人張居正,變成了“奸相”張居正。

被張居正嚴格管教的萬曆皇帝翻臉無情,把張居正生前的官職榮譽,死後的諡號也一併剝奪,下旨抄家。在抄家的旨意到達張居正老家荊州時,當地官員第一時間就將張家上下幾十口人囚禁在了空房子裡,沒有食物沒有水。以至於等從京城出發的欽差隊伍到達荊州時,張家已經有十餘人餓死,屍體就被拋棄在路邊,任由野狗啃食。而張敬修下嬌妻幼子,選擇了懸樑自盡。張敬修的弟弟,萬曆八年的狀元郎張懋修,同樣忍受不了這非人的折磨,兩次選擇自殺,但都被人救起,最後僥倖保存了一條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