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鄂州華光村:激活基層黨建“末梢”

“黨員邵義明優秀、邵義堂良好,邵學鋒……”在華光村村委會,每名黨員手拿《黨員包戶活動記錄冊》,查看等級和黨員積分。“黨員們都在暗自較勁,誰也不願意擺尾巴。”黨員熊克清說。

推行“黨員公約”機制,是華光村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之一。近年來,該村以黨建為引領,以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激活城鄉管理“末梢神經”,讓基層治理創新從紙面走向實踐。


鄂州華光村:激活基層黨建“末梢”

華光村修建村路,正在加緊施工。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戴靜 攝

從【站著看】到【搶著幹】

村路,坑坑窪窪;村幹部,大多數年齡在50歲以上……幾年前的華光村,是有名的後進村:基礎設施差、群眾思想亂、村幹部隊伍軟弱渙散。

怎麼辦?2016年6月,上任後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石筆,第一件事是抓隊伍。

在街辦黨組織的監督指導下,石筆牽頭依法依規、公開公正選舉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奉獻精神強的黨小組組長。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的原則,12名黨小組組長不定期商議村中各類事宜,嚴格監督和規範日常事務,凝聚合力共繪華光村治理“同心圓”。

基層黨組織要贏得群眾的信任,必須直面問題,為群眾辦實事。

首要任務,是改善村裡的居住環境。

村裡,灣組房屋間的道路大多僅2米多寬,居民們還沿路堆滿了雜物。好好的公共道路,成了家家戶戶的“私產”,大家都覺得出行不便,但誰也不願先讓步,因為“先讓步,就意味著吃了虧”。

關鍵時刻,黨員頂在最前面。第七黨小組組長邵義明的一位親戚,在房前屋後堆著舊沙發、廢建材等雜物,將2米寬的路面佔去四分之一。邵義明得知後,提出自掏腰包“買”下這些雜物,這位親戚被邵義明的真情打動,同意第一個清退雜物。

“您把路佔著,大家嘴上不說,心裡卻彆扭,您自己心裡也不痛快。我是黨員,您可得支持我的工作。”第六黨小組組長曹裕華,發現親戚家在村裡公共道路上私建菜地,佔了半米寬的路面。他反覆上門做工作,最終說動這位親戚自行拆除菜地。

眼見黨組織逐漸走進村民們的心裡,華光村趁熱打鐵,建立《黨員公約制度》,將89名黨員劃分在12個黨小組,每名黨員包保聯戶10戶村民,全面引導他們參與鄉村共治。同時,負責社情民意收集、民間調解、重點人群關愛等。

“黨員,是聯絡員,也是引導員,串起彼此疏離的親情,帶著大家共建美好家園。”石筆笑著說,通過培育積極健康的鄉村文化,讓大家在活動中增進認同感,消除陌生感。此外,每週還對環境衛生和垃圾分類進行檢查評比,好的獎勵積分,差的上榜亮相。

“黨員公約”凝聚著基層黨員的樸實智慧,是黨員對老百姓的承諾。在“黨員公約”的引領下,華光村黨員帶頭幹、走在前,老百姓對照學、跟著做。幾個黨員的“獨唱”變成了全村人的“合唱”,黨員們也從“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老百姓從“站著看”轉變為“搶著幹”。

清運陳年垃圾、新建檔護欄,改擴建村灣道路,修建當家塘安全護欄,清掏水溝,新建生態公廁, 華光村在一天天發生著變化。昔日的“髒亂差”村,今日成了“生態宜居地”,村民們更依戀家鄉,熱愛故土了。

今年60歲的李麗英老人直誇:“村裡環境美了,村民們的荷包鼓了。看著日子越過越紅火,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威信樹起來了。”  

從【藏起來】到【亮出來】

1月17日,記者來到華光村,沿著村道一路往裡走,只見黨員戶的門頭上懸掛著“黨員公約”,它將黨員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結合起來,形式活潑、通俗易懂。

“過去,一些黨員習慣‘隱身’,表率作用體現不充分。‘黨員公約’亮明黨員身份後,增強了黨員主動作為的意識,尤其農村作為熟人社會,公開承諾對黨員的監督更加有效。每月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選3名黨員就當月踐諾做的事情進行發言,年終的評諾與民主評議黨員緊密結合,黨員評定有了抓手,更客觀公正。”石筆說。

“這塊金字招牌,花錢都買不來。”村裡的黨員商戶劉立明,指著攤面上方的“黨員示範戶”紅色標牌樂呵呵地說。

村民們更愛光顧這些有紅牌牌的攤位。“價格公道,不短斤少兩,買得放心。”石筆道出原委,“其實老百姓最看重的還是‘黨員’二字。”

村裡有近50家商戶,其中黨員商戶有10多家。

“開門做生意,賺錢才是硬道理,黨員不黨員誰看重?”有的黨員藏起身份,還說風涼話。

先亮出身份再說。村裡組織黨員商戶,把“黨員示範戶”的標牌掛起來,帶頭講誠信、樹榜樣。沒想到,效果立竿見影,黨員商戶誠信經營生意紅火,同行羨慕不已。

黨支部黨小組的力量顯現,誰家有大病小災,誰家出現經營困難,支部小組主動上門服務。

“原來是一盤散沙,同行惡性競爭、矛盾不斷;現在有了主心骨,碰到困難有了依靠。”黨員商戶徐莫傑感慨。

改變在潛移默化中彰顯。不少商戶積極遞交入黨申請書。近幾年,村民和外來的顧客對黨員商戶的投訴率大幅下降,服務滿意率明顯升高。

“黨員公約”的推進,啟發了村黨支部:鄉村治理必須充分調動主體的積極性。於是,該村每年開展最孝順媳婦、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讓村規民約從印在牆上的字,內化為村民們自覺的行動。漸漸地,打麻將的少了,跳廣場舞的多了;趕人情的少了,公益志願者多了;好吃懶做的少了,努力奮鬥的多了。  

從【拖後腿】到【爭標杆】

“積分能當飯吃?”聽說村裡要推行《黨員公約制度》,有村民說起風涼話。

華光村是一個城郊村。2017年,該村將落後產能的華光磚廠轉型,引進老闆投資300萬元,養殖南美白對蝦,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該村“兩委”班子通過《黨員公約》,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制,用積分記錄黨員變化、衡量黨員作用、評定黨員優劣,促使黨員肩上有責、爭先有標、行為有尺、考核有據,用“小積分”管好“大隊伍”。

為使黨員時刻牢記制度,讓村民更好監督,該村推出“紅色喇叭”。每週固定時間準時播報黨員公約制度、時政新聞、紅色黨課、詩歌朗誦、紅歌欣賞、文明新風、民生政策等內容。

“有了‘紅色小喇叭’,我在散步、下棋時也能上黨課、學政策,感覺很實用很貼心。”老黨員點讚道。

很快,黨員陳某看出變化。去年國慶節期間,陳某為女兒操辦婚宴時,違反《村規民約》搭建彩虹門,被扣了分。“別人加分,我家扣分,差距一下體現出來了。”一次排名查詢,陳某發現自家積分在全村擺尾,面子頓時掛不住。此後,他主動參加村級志願服務,爭當誠信標杆戶。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當中,該村探索“雙牽手”機制,所有黨員與包保戶“牽手”的同時,黨員與黨小組、黨小組與黨支部均同步簽訂《文明公約》,從屋裡屋外衛生、孝老愛幼、鄰里互助、文明有禮等方面進行約定,共同守護全村的美好民風和環境。

如此一來,成百上千的村民從被管理的對象,一下轉身變為管理的參與者。每人管好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村級層面的管理自然也就得心應手。

黨員鄧爹爹家中的房屋出租給一住戶,住戶偶爾從二樓窗戶向外丟垃圾,周圍鄰居頗有怨言。“簽了文明公約,我就有責任。儘管他沒違法,但損害了民風和大家的生活環境,我可不能把矛盾丟給村委會和鄰居們。”鄧爹爹以黨員房東身份主動多次上門勸說,租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諾改正。

華光村還組織熱心村民成立治安隊。治安隊在巡邏過程中,這家正安電燈、那家在搬傢俱,隊員們都會主動搭把手,順便還聽取村民們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向村委會反饋。而今,這支治安隊已吸引了10位村民參加。

如今,華光村已實現“矛盾不上交,糾紛不出村”。

感受著陣陣鄉村文明的新風,67歲的吳友海感慨地說:“黨和政府不僅幫我們把村莊建成了美麗的家,更讓這裡成為鄉風文明的家園。”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戴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