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餛飩侯”創始人侯庭傑長子侯柱國講述餛飩侯的往事

“餛飩侯”是北京飲食行業,特別是特色小吃行業的知名品牌。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已飲譽京城,現已被批准為“中華老字號”。作為侯門長子的我,今天給大家講述一些其中鮮為人知的餛飩侯往事。

我父親侯庭傑1920年4月14日出生在離王府井很近的南河沿,在這裡渡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童年時代我父親讀過5年私塾,但因我祖父母過早病逝,我父親十幾歲便孤身一人在北京自食其力。開始是在東安市場賣報紙,後來賣一些生活物品,成年後也曾當過鐵路工人,但主要還是在東安市場作買賣。這期間飽受人間飢苦,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並且積累了大量的社會閱歷,為他以後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馄饨侯”创始人侯庭杰长子侯柱国讲述馄饨侯的往事

1940年我父親和我母親成婚,1942年1945年我和大妹先後出生,為了維持一家四口的生計,我父親放棄了東安市場的小買賣。1946年也就是父親26歲的時候,經他人幫助開始“擺攤”經營特色小吃:餛飩:。先是在八面槽電料行門前,後搬到東安門16號公共汽車公司門前,這也是“餛飩侯”最初期的創業。因為當時沒有商標法,更沒無形資產一說,“餛飩侯”的這個稱呼就是我家的買賣。這期間以父親、母親為主,我和大妹也參加了經營與幫襯,後來買賣稍大些了,也請過數名幫工。

父親的成名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藝精:這幾大因素。

天時:雖然父親1946年就賣餛飩,但他的出名是在解放以後。1949年解放後的北京百廢待興,群眾急於安居樂業,形成了市面上的繁榮昌盛。父親在舊社會生活了近30年,飽嘗了人間疾苦,十來歲時親人先後都去世,父親當過工人、售貨員、小職員等,建國後終於盼來了翻身解放。他和大多數人民一樣,對共產黨的感激之情發自內心,剛剛解放時社會活動特別多,政府需要父親這樣熱心又有能力的人,所以父親被選為東單區工商聯委員。

餛飩是以夜宵為主,每天擦黑前做好準備工作,天黑後正式營業,這也體現了老北京的夜生活。北京是個大城市,這裡集中著城裡權貴、公僕、達官貴人、遺老遺少,以及全國各地的官員們。建國初期,生活水平不高,下班後帶著孩子,花上1000元(摺合後來的人民幣一角錢)吃碗餛飩,既擋餓又解饞,也不算貴,老北京也確實喜歡這口兒。(當時:餛飩侯:經營的有餛飩、燒餅、燒餅夾肉、五花肉、肉腸、雞蛋卷、白酒、啤酒。還有和餛飩侯搭夥的劉家褡褳火燒。)

地利:王府井一帶歷來是北京最繁華的地帶,加上東安市場的吉祥戲院,東安門的人藝,紅星影院等,自然形成商業飲食一條街。父親從小就生長在這裡,乾點事比其他人更容易。

正是這個時期,經過父親的打拼,由於料精、味美、方便實惠、服務周到,“餛飩侯”深得市民喜愛,而且常有社會名流光顧,逐漸聲名遠揚。

“馄饨侯”创始人侯庭杰长子侯柱国讲述馄饨侯的往事

人和:父親對人熱情,光顧“餛飩侯”的人非常多,也包括一些社會名流。記得一天晚上10點半以後,人藝的演出結束了,一些父親熟悉的人藝著名演員,陪著周總理有說有笑地來到了我家的餛飩攤喝餛飩,周總理和演員們一邊喝著餛飩一邊說笑,十分親切,看不出首長、演員間的距離。光顧“餛飩侯”的還有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著名作家老舍和夫人胡潔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先生,北京曲藝名家魏喜奎先生,琴書名家關學增先生,國家體委付主任榮高棠。這些社會名流的光顧下,無疑對“餛飩侯”的知名度起了不小的推進作用。

業精:當時京城那麼多賣餛飩的,為什麼我們家的餛飩能被大家認可呢?在這兒我就和您說說其中的奧秘。包餛飩的皮是餛飩的外包裝,“餛飩侯”的餛飩皮有薄如紙一說,成半透明狀把皮放在報紙上能看到上面的字,那麼薄的皮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首先是選面,不是普通的標準麵粉,是當時很難吃到的富強粉,那個年代能用富強粉是很不容易的,必須經過上級部門批准,定量供應,一般家庭吃白麵已屬不易,能吃到富強粉就更為奢侈了,然而在“餛飩侯”卻能吃到,這在當時也是一種享受。有了面之後,要把幾十斤的麵粉揉成麵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那時沒有和麵機,得手工和麵,這要靠父母親自動手,後來請過一個姓劉的老人幫助揉麵(此人當過兵長春人),面和好後要醒上一兩個小時。再說這擀麵,要用一米多長的擀麵杖,直徑在十幾公分,就這樣邊擀邊抻的,最後擀成薄如紙的餛飩皮兒,當年母親承擔此項活計,十分辛苦。擀麵的不粘劑用的是糰粉,剛擀完面時,臉上、眉毛上都掛滿了白粉,就連帽子遮不住的頭髮上都是白粉,就像聖誕節的聖誕老人一樣。

這餛飩餡是餛飩的靈魂,肉、蔥、姜等調料按一定比例調製,肉必須用前臀肩,七分瘦三分肥,要把餡經過無數次的攪動,直到餡十分均勻才行。因為皮薄,餡的顏色從外面很容易看出,紅裡透白、白裡透紅,從視覺便可產生美感,也就更增強食慾。

下面咱們說說這非常講究的餛飩的湯,湯的內容可相當豐富,不光有豬棒骨,還要放上兩隻雞,您說那湯的味道能不地道嗎?盛餛飩時,碗裡再放上蝦皮、 冬菜、紫菜、香菜、醬油、味精、胡椒粉、醋、辣椒,等喝餛飩的時候,您再配上燒餅,嘿~保您吃個滿意!

“馄饨侯”创始人侯庭杰长子侯柱国讲述馄饨侯的往事

還有必須提的是我父親頭腦靈活、敢想敢幹。以前買賣小的時候只賣餛飩和芝麻燒餅,資金稍可週轉之後,就開始賣熟食和小菜兒了。後來有了啤酒(啤酒桶像個煤氣罐兒,裡面裝啤酒,一根鐵管插到桶裡,上面像水龍頭節門一樣,賣一杯,放一杯)這在當時,也是從我家開始的。後來在我家旁邊增加一家賣褡褳火燒的劉三大爺,品種更多了,也算優勢互補。再有就是招牌,自己宣傳自己,我曾清楚的記得,父親攤位的後牆上,掛著一個帳子,帳子的底色是紫色,上面書寫“餛飩侯”(仿宋體大字)和“北京風味”(仿宋體小字)周圍是一圈和平鴿(當時正值抗美援朝)裝飾,其實就是一圈餛飩吧!

當時京城諸多媒體對我家“餛飩侯”都有著詳細的報道。例如:《旅行家》雜誌(1957年4月號)41頁,金受申先生撰寫的《北京的夜》一文中,由毓繼明先生畫的鋼筆速寫插圖,畫面的前景一排人坐在木凳上吃餛飩,後景布棚內掛一布帳,帳上寫著“餛飩侯”三個大字。《北京遊覽手冊》(1957年版)136頁第10行寫到,“餛飩”北京餛飩鋪和餛飩攤很多,東安門東口路北“餛飩侯”較有名(晚間營業)。《國際畫報》1956年版刊登了背景是“餛飩侯”橫幅的,父親和大妹的照片。

“馄饨侯”创始人侯庭杰长子侯柱国讲述馄饨侯的往事

在這期間“餛飩侯”的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了京城響噹噹的餐飲品牌。

由於大勢所趨, 1957年的合作化,公私合營,我家的買賣也發生了變化。當時在東安門一帶經營餛飩攤的有很多家,因父親名氣較大,人又正直,很有號召力,被大家選為組長,地點指定在南河沿東皇城根南口,但這個地理位置顯然無法和原東安門(現改為東華門)靠近王府井的街面相比,顧客寮寮無幾,加上合作化,心氣兒也不高,甚至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眾人十分著急,想重新回到東安門的街面上經營,但再以“攤兒”的形式出現是不允許的,只能以“鋪面房”的形式迴歸東安門大街。

經過考察後,選定東安門原“餛飩侯”附近的鋪面房,1959年遷入新址經營。因為合作前攤商“餛飩侯”早已為人們熟知,上級部門也認為這個名字好,因此沿用了“餛飩侯”的名號,沿用至今。父親任經理,一直到文革初期,在這十多年裡父親作為經理,為“餛飩侯”的發展壯大作過極大的貢獻。以下幾件事是值得提起的

1960年11月的一天,突然上級領導通知父親帶好廚具去人民大會堂,到後才得知,周總理請緬甸總理吳努品嚐北京風味小吃,是周總理親自點名要我父親前來製作餛飩,款待客人的,此後父親曾數次去西頤賓館獻技。在父親的培養下,他的徒弟在六十年代初參加全國烹飪比賽得了金獎。

美好的時光飛逝,文革開始了,作為北京的“名人”父親遭受了批鬥、遊街、受盡非人的虐待,難道這一切都源於小小的“餛飩”嗎?

文革期間我們六個子女中有五個因分配,下鄉插隊離開北京,父母親不光要遭受身體上折磨、精神上的摧殘,連孩子們也被迫離他而去!這時父親的病越來越重,因為得不到醫治導致失語,但扔要上班。

由於殘酷的批鬥致使他在1973年病情更加惡化,導致半身不遂。在母親和弟弟、妹妹的精心護理下,病臥八年。1980年10月30日病逝於北京醫院。

“馄饨侯”创始人侯庭杰长子侯柱国讲述馄饨侯的往事

為什麼我們兄弟姐妹沒有繼承父親一手創下的“餛飩侯”?現在回想起來才終於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按道理家中兄妹六人,我這個老大應該替父母分擔一些壓力,但在1958年我初中畢業時父親堅持要我考高中(文革時這也是他的一條罪狀),父親供我上學這個事,在他周圍是不多見的,父親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不希望我們再去受他那樣的罪。1961年高中畢業後,我考上北京鋼鐵學院,1966年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2002年從黃金系統的一個學校退休,職稱是高級講師,我特別感謝我的父母,為了我們吃了那麼多苦,把我培養成一名高級講師。

流著淚我終於把藏在心中“餛飩侯”的往事在這裡說給大家聽了,也算對得起當初父母親辛苦打拼下來的“餛飩侯”這塊招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