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大家好,我是千千媽媽。

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難以經受挫折,首先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正常的。但如果父母應對不當,則可能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固化,導致孩子長大後,真正變得“輸不起”。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她在餐桌上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讓她心生感慨。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自己犯錯誤呢?

因為犯錯誤就意味著失敗。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失敗就意味著自己輸了,不會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當然,所有人都怕輸,只是我們中國的孩子揹負著太多的壓力,更加怕輸。

然而,我想說的是,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難以經受挫折,首先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正常的。孩子的情緒越豐富、敏感越可能有上述表現。恰當陪伴和引導就好。如果父母應對不當,則可能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固化,導致孩子長大後,真正變得“輸不起”。

01、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

給孩子制定容易達到的目標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但是實際生活中,孩子難免會經常受挫或失敗,並因此產生各種消極情緒。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加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很介意、不滿,或者責備、懲罰,更會加深孩子的內疚和憤怒情緒。

從此,要麼因此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失敗,失敗後會更加難以承受;或者因懼怕失敗,養成了遇事逃避、退縮等個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難免會給孩子設定一些成長任務或目標,小到幾歲以後就不許尿床了,幾歲之前要學會自己穿衣吃飯,幾歲要認識多少字等等。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有時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過高或不切實際,讓孩子難以達到或完成,孩子就會從中體驗到失敗和受挫。惡性循環,父母對孩子失敗的不接納或不恰當處理,更加讓孩子害怕失敗。

循環往復,孩子便沉淪在自卑、害怕失敗、產生各種消極情緒、低落的價值感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情感下難以獲得成長、快樂和自信了。

02、不把失敗妖魔化

認可並接納它

沒有人喜歡失敗,這是肯定的。我們可以不喜歡失敗,但要接納失敗帶給我們的情緒反應,這些反應再正常不過,並且它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有了這些情緒的宣洩,我們才能更快更好的回覆過來。這種保護對於孩子來說更加重要。

“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但父母常常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對於失敗的體驗。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比如,因為擔心孩子不能承受失敗,早早地替孩子鋪平道路;因為心疼孩子面對失敗時的挫傷,自以為是的替孩子去解決問題;或者有的父母乾脆認為因失敗產生的情緒根本不值一提……

種種這些過度保護、控制的做法,都是在剝奪孩子的失敗體驗。一個很少體驗失敗的人,當然會難以承受失敗,或者很容易被失敗傷害。

03、孩子有失敗情緒時

父母可以這樣做

1、共情和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

孩子哭了,我們可以抱緊他;

孩子憤怒,我們可以默默的陪伴他;

孩子沮喪,我們可以做個好的傾聽者。

總之,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告訴他: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一點挫折都經不起,算什麼男子漢”或“一點小事就哭鼻子,太嬌氣”。

不如這樣回應孩子的失敗情緒:

“我很愛你,我知道你感到有點沮喪/失落/傷心/憤怒……,我也很……。別擔心,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了,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2、跟孩子說說父母曾經失敗的經歷

孩子的各種情緒可能源自對於失敗和未知的恐懼,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曾經失敗過,當時我有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我是怎樣度過的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將來再次面對失敗時的經驗。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這樣,不僅有助於幫助孩子正確對待失敗,也會使親子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孩子以後遇到挫折,才更願意和父母傾訴。

3、多誇獎孩子的行為過程和努力

不要只去關注孩子最後成功與否。無論孩子做什麼事,都爭取看到孩子過程中的努力,和具體成功的點。

以學習為例:對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中學生的學習,父母最好是重過程、輕結果。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所謂重過程,就是重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時間的管理、計劃安排,等等,這些落實到日常的行為表現。

所謂輕結果,是不要過於在意分數、排名,即使是分數低了、排名落後了,也不要揪住分數和排名不放,而要想想“為什麼”、“怎麼辦”。

過程到位,分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就怕家長平時不聞不問,或者說壓根不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態、學習情況,分數好一切都好,分數不理想就對孩子全盤否認。

希望家長在平時關注孩子,飲食睡眠,學習表現,而當考試的時候,只做兩件事:

不要求排名;

當孩子考完了,不管結果好壞,先來個大大的擁抱,出去吃頓好吃的,飯桌上簡單做個分析,讓孩子自己知道得失。

孩子對考試,有一種場景記憶。如果每次考完試,都是痛苦的回憶,被追問分數,對分數不滿意,那麼久而久之,他就會形成壓力,不僅怕上考試,還可能拖垮學習情緒。相反,每次考完試後,都是一個寬鬆的記憶,和平時沒什麼不一樣,好了有欣喜不好有安慰,就不會給孩子形成壓力,反而有可能期待下一次考試。

4、不必為了孩子抗挫而故意讓孩子受挫

有專家認為,父母應該人為地設置一些所謂挫折,以幫助孩子提高將來承受挫折的能力。

但這樣的提倡本身就有問題。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少挫折,人為地製造挫折,特別是由父母來製造,可能會導致孩子心靈軟弱甚至破碎。

楊瀾: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也贏不了

人活著的三萬來天裡,隨時都有挫折在某一個角落等著我們,正視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讓我們變得堅強,沒必要再人工製造一些挫折來鍛鍊孩子。人能承受“沒被滿足”的挫敗感的前提是,他曾經被很好地滿足過,就像吃飽了就能夠耐餓一樣。

心靈也是一樣的,只有心靈得到了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