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越食-諸暨篇

1.次塢打面:一碗曾經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的面!

2.西施豆腐:我靠顏值打天下,但請不要忽視我的味道!

3.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春節,就讓我們來說說年菜吧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年菜

一個年菜,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有時候還能看出這個地方人的性格特質

對於諸暨人來說,年節待客,一碗熱氣騰騰的“蒸三鮮”,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三鮮知多少?


說起三鮮,你腦子裡閃現出的是什麼樣的畫面?

如果你家在北方,可能先想到的是三鮮餃子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三鮮餃子

如果你是東北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地三鮮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東北地三鮮


還有這樣、這樣的,請各家自行認領吧。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各地的三鮮


在江浙一帶,三鮮的畫風一般是這樣的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江浙三鮮

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杭三鮮”,傳統的做法是包含了9種食材的

專業的大師傅們還編了個口訣


來點雞火蝦,魚圓肉圓發,

肚尖和韭芽,筍少不了它。


看得出來是哪9種嗎?

答案:雞肉、火腿、河蝦、魚圓、肉圓、發皮、肚尖、筍和韭芽。


為什麼中國的三鮮花樣這麼多?


老越覺得,這要從“三鮮”這兩個字說起。

"三鮮”拆開來,就是一個“三字”和一個“鮮”字。


先來說“鮮”

在中國流行的各種口味中,像酸甜麻辣等等,不論什麼地方的人,基本都能明確地說出來什麼樣的東西是甜,什麼樣的東西是辣。

惟獨鮮這一口味,各地的認知似乎大有不同。

比如

海邊漁民覺得黃魚海帶是鮮的

江南水鄉的人認為河蝦湖蟹最鮮

山裡人家則認為山珍口蘑最鮮

對“鮮”的認知的巨大差異,自然造就了“三鮮”菜的千差萬別。


再來說“三”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三既可以實指數量“3”,也可以虛指數量“多”。

比如很多人都會哼的那一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後面就沒有數字了,三及三以上的數字都由“三”代表了。

那也就是說,三種及以上的“鮮貨”組成的一盤菜,都可以叫“三鮮”。


“三”和“鮮”都不確定,把這兩者組合在一起,出來的菜自然是各顯神勇了。


別出新裁的諸暨蒸三鮮


老越今天要介紹的“諸暨三鮮”卻跟以上這些三鮮有點不一樣。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諸暨蒸三鮮

據老越觀察,諸暨蒸三鮮區別於其他三鮮的特點有三個。


1.食材特別:“卷”出來的色與形

一盤諸暨蒸三鮮擺上桌,最奪人眼球的往往是覆蓋其上的一片片諸暨蛋卷。

諸暨蛋卷製作時特有的“夾棍”手法,造就了其橫截面如花般綻放的形狀,金黃色的蛋皮與粉紅色的肉糜交相輝映,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

其他地方的三鮮,有放蛋皮的,有放蛋餃的,也有放蛋卷的,但那都只是配角。

只有到了諸暨,蛋卷才成了三鮮裡當仁不讓的主角。

對諸暨人來說,一盤沒有蛋卷的“蒸三鮮”是沒有靈魂的。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諸暨蛋卷用“夾棍”製作

2.製作方法特別:“蒸”出來的多重鮮味

在江浙以外的地方,三鮮多是一盤炒菜。

在江浙,三鮮多是一盤燴菜。

而在諸暨,三鮮則是一盤蒸菜。

豬肚、豬心、肉圓、冬筍片、河蝦……

在盤子上一樣樣碼起來,再蓋上一片片切好的蛋卷

最再澆上清水,只需清水,最多加點料酒即可

上籠蒸40分鐘,出鍋,色香味俱全的蒸三鮮就大功告成了。

用蒸的手法,使肉食、山珍、魚鮮等多種食材的鮮味相互交融,形成層次豐富的口感,比之炒和燴,似乎更見簡單和純粹。


3.食用方法特別:“醮”出來的原汁原味

蒸制的手法,充分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食用時,諸暨人習慣只配一碟簡單的醬油

輕輕夾起一片,在醬油中稍醮一醮

入口,靜靜品味食物的本來味道即可

甚至,你都可以不醮醬油,直接入口一樣鮮美。


越食|蒸三鮮:嚐遍江浙三鮮,惟獨這一碗才有諸暨人的性格

簡單醮醬油吃即可

說起諸暨人的性格,紹興人會用“諸暨木卵”來形容

“木卵”一詞,乃罵人之語,初聽難以入耳

但細品之下,卻也別有韻味

木卵,一般指不懂人情事故,行事魯莽,不計後果

這樣的描述,從另一方面來看,不也正好說明了諸暨人的耿直豪爽,大氣開放嗎?

一碗“蒸三鮮”,雖沒有湯湯水水的靈動秀氣,卻勝在簡單直接,用它來代表諸暨人的性格,是不是也挺貼切的呢?


諸暨蒸三鮮的傳說


每一種傳統美食,都有一個傳說。

最後,老越照例給大家介紹一下諸暨蒸三鮮的傳說吧。


楊肇泰,諸暨縣十七都楊家樓人,明朝忠臣,最高官至刑部、戶部的主事。

滿清佔領全國後,各地反清復明鬥爭此起彼伏。順治年間,楊肇泰在家鄉一面支援反清義士;一面賑窮濟貧造福百姓。很受百姓們的愛戴,各村百姓為了表示感謝,紛紛提肉來謝,卻都被楊肇泰婉言謝絕……

後來,百姓們想了個辦法,將肉末用蛋皮包裹,捲成一團,這樣看起來象一塊蛋餅。再三送去,楊公推辭不得只有收下。結果回家讓人做菜時傻眼了,不得己叫人加上肉圓、發皮(油炸過的豬皮)、豬肚、冬筍等。用大鍋蒸熟,與村民們分而食之……

此為諸暨三鮮的來歷,權且一讀。



老越吃的,不僅是味道,還有歷史和文化!

跟"老越"一起追尋越文化的根

發現一個最真實的紹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