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哪些三國謀士的故鄉在今天的陝西省?

寒鯤


陝西省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國時期,這裡也是人才輩出。那麼,有哪些三國謀士的故鄉在今天的陝西省呢?

三國時期,今陝西省一帶出現過不少的名人。如位列"五虎上將"之一的名將馬超、製造翻水車,改進織綾機,重現指南車的發明家馬鈞、曾和劉封一同鎮守上庸的孟達等等。

謀士則有蜀漢的法正,曹魏的楊修和杜預等,咱們今天重點介紹法正和杜預。

東漢熹平五年(176),法正出生於扶風郡郿縣,也就是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一帶。法正出身名門,其祖父法真是當時的大儒,不但精通儒學,還在讖緯等神學方面有所造詣。又因其高風亮節,被時人稱讚為"百世之師"、"玄德先生"。法正的父親法衍則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監。

因祖輩重視教育的傳統,法正從小就博覽群書,智慧卓群。建安初年,陝西一帶發生饑荒,法正便和同鄉孟達一同前往益州牧劉璋處避禍。但劉璋無識人之明,所以法正過了很久才只是被任命為區區新都令,又遷為軍議校尉。

這樣的待遇顯然和法正的能力是不匹配的。他心中感到不滿,常常和擔任益州別駕的好友張松一同感嘆劉璋"不足與有為"。

後來,張松認為劉備雄才大略,可以在他手下施展自己的才華,便勸說劉璋結好劉備。也是在張松的推薦下,劉璋派出法正為使,劉備對待張松、法正都"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這與劉璋的態度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於是二人決定投靠劉備。

後來,劉璋聽說曹操將要攻下漢中,擔心他會一鼓作氣討伐益州,便心神不寧。張松趁機進言說迎劉備入蜀,讓他北上攻打漢中,為益州保駕護航。劉璋欣然同意,派出法正率四千人迎接劉備,見到劉備後,法正悄悄囑咐道:"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建安十七年(212),劉備從成都出發,假意率軍攻打漢中。出發不久,張松就因密信被兄長告發而伏誅。

很快,劉璋又命令各關卡不得給劉備放行,二人的矛盾徹底激化。一年多後,劉備攻下成都,法正則立刻開始了對世家大族的安撫工作,以維護新州牧劉備的統治。

此後,法正又參與了激烈的漢中爭奪戰,並用計擾亂大將張郃,並對其猛攻,逼張郃向夏侯淵部請求援軍。

法正趁夏侯淵部兵力減少大舉進攻,黃忠將夏侯淵一舉擊殺,戰爭開始向利於劉備的方向發展。劉備拿下漢中,自封漢中王后,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地位一度高過諸葛亮。不過,在劉備稱王的第二年,法正便溘然長逝,史載:"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

另一位故鄉在陝西的謀士活躍於三國晚期。

曹魏黃初三年(222),杜預出生於京兆杜陵,也就是今陝西西安一帶。杜預也是出身名門,他的祖父杜畿被封豐樂亭侯,官至尚書僕射,死後更是被追贈太僕。杜預的父親杜恕曾官至御史中丞,但被彈劾而免官。

杜預從小熱愛學習,《晉書》稱他"博學多通,明於興廢之道"。司馬家把持朝政後,司馬昭啟用了許多賢才,其中就包括杜預。景元四年(263),魏國發三路大軍攻打蜀漢,杜預在率領十餘萬大軍的主將鍾會帳下擔任幕僚。後來,鍾會在蜀地造反,但很快死於兵變,這場動亂中,"僚佐並遇害,唯預以智獲免。"

鹹熙元年(264),杜預參加了一部法典的編訂工作。這部法典直到司馬炎建立晉國後才完成並被頒佈,它就是《晉律》,因為主要由張斐、杜預編撰,所以它又名《張杜律》。

咸寧四年(278),一直與吳國隔江對峙的名將羊祜病重。臨死前,他推薦杜預為自己的接班人,於是杜預受封鎮南大將軍。杜預於次年擔任西線的統帥,隨大軍攻滅了吳國。

太康五年(285),為晉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杜預在回京上任途中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武帝司馬炎追贈他為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諡號成侯。


煮酒君


答:三國時代的陝西是南下益州,東進京畿的寶地,當然盛產大量的文臣武將。那麼有多少謀士是出生在陝西的呢?我將按照歸屬國的情況進行分類總結。

一、蜀國

說到蜀國,從陝西來的第一謀士自然是法正了。他是司隸扶風郿縣人。早年一直為劉璋服務,而後劉備入川之後他是第一批前來投誠的人,在法正眼裡。看門才是第一奧義其他說明的都不重要。在出使拜訪過劉備後,暗中與張松策劃擁戴劉備,並利用再次出使劉備的機會,私下向劉備提出藉機取蜀的計劃。這對於當時處在困境之中的劉備來說簡直就是得到了一盆甘泉,很快劉備的入川大計就完成了,也最終奪取的政權。

在平定西川之後,法正被授予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在外統領都城,在內擔任謀主。這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可見他是多麼的偉大。可惜偉大的人不長命。四十五歲就去世了。劉備還給他追封了一個諡號,這可是全蜀國第一份啊。

二、魏國

魏國也是人才濟濟,對於一位陝西來的代言人也是如此。首先一個就是楊修。他的聰明才智不比曹植差,而且也是曹植最好的幕僚。只是這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因此而丟了性命。當然他猜謎語的本事世人都是知道的。比如著名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闊字謎、合字謎。甚至最後被害死的“雞肋”一說。都擺明了此人水平很高。可惜就是爭奪繼承人的戰役中成為了失利一方註定要被消滅的。

說到楊修不得不提一下他顯赫的家世。《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這樣的功勳之家甚至比袁家四世三公也是不遑多讓。再說了楊震這個四知先生作為曾祖父那真的是祖上積德。東漢朝最好的楊氏最終在他手上算是凋零了。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也說明了曹魏要取代東漢王室必須先消滅東漢老臣的決心。

魏國除了楊家外,還有一些其他比較著名的謀臣。比如 韋誕。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書法造詣在當時可以比肩蔡邕。最擅長的是楷書。蔡邕的書法字體最強的是飛白,而韋誕強在金錯書,各有千秋,為中國書法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筆。韋誕善制墨,與張芝筆、左伯紙並稱“三絕”世稱仲將之墨。

最後講一下張既 和張輯父子。父親張既是一名武將,年少成名,在三輔之地有威望。戰功卓著,不論是對付馬騰還是討伐漢中張魯最後出任雍州刺史,在各條戰線上都是立有大功。後世人平論,魏晉以賈詡之籌策、賈逵之忠壯、張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顧雍之密重、王渾之器量、劉惔之鑑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也算對他最好嘉獎。

那麼他的兒子張輯呢?諸葛亮北伐,受命攻打蜀軍。入為尚書郎,工作稱職,得到魏明帝曹叡所賞識,遷東莞太守。屢次上陳擊蜀破吳的方略,料得諸葛恪功高蓋主,必死無疑,得到大將軍司馬師青睞。之後,其女張氏被立為少帝曹芳的皇后,張緝拜為光祿大夫。和曹家關係非常的緊密,自然受到了司馬家的妒忌。別看他是一個文臣,但是也是剛烈的很。因司馬師專權,張緝與夏侯玄、李豐等策劃謀誅司馬師,未遂伏誅。也算是對得起曹家了。

三、吳國

吳國在江東和司隸校尉部的人士關係比較疏離,能叫得上名字的只有韋曜、韋隆父子。出現的時代已經是三國末期了,所以多數人是不熟悉的。他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後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中書郎等職。王安石對他的評價是“揚雄有前言,韋曜存往牒。”能和漢賦大師並駕,可見在後世人心中,他的地位之超然,之可惜我們對於他的瞭解太少了。 另外他的兒子韋隆也只有寥寥數語,但是總也是青史留名。但我想這個名主要還是因為他老爹是修《吳書》的,夾帶之下將兒子塞進去了。也算是一種功德了。

四、文武全才----杜預

三國時代最有名的文武雙全之人,歷史上唯一同時配享文武廟的大神,是必須拉出來單獨說道說道。此人就是杜預。

杜預可以算中國歷史上的頂級文臣加武將。即使在三國中最頂尖的文武全才 周瑜、呂蒙在他面前都要低半個頭。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他一出場就是司馬昭的幕僚,但是此時的杜預並沒有多少炫耀的資本。主要成績是在西晉建立之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等職位。在軍事上最大的功勞就是滅吳國完成西晉統一事業。多謀略,明於興廢之道,時人稱之為"杜武庫"。

在文學成就上,也是一個時代的巔峰。杜預博學多通,頗能銳意典籍研究,自稱有"《左傳》癖"而他註解的左傳《春秋左氏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的功業非常大。自西漢至西晉初,《左傳》一直獨立流傳,與《春秋》經是分開的兩部書。

杜預始將"經"文與"傳"文合以"傳"釋"經",故稱《經傳集解》。這就成了我們現代看左傳的樣子。

除了《春秋》,杜預還參與了《晉律》的修編工作,他提出的“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明確對律(刑法制度)、令(規章制度)進行了區分。這在我國法律史上開了先河,並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南閣水哥


三國時期群英輩出,產生了大量無論在實際能力、還是知名度上均比較強的文臣武將,那麼有哪些三國謀士(高參型文官)的故鄉位於今日的陝西省呢?且看寒鯤為您梳理一番:

劉備帳下奇謀之士:法正

法正是漢末【扶風郡郿縣】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小法儀鎮】人,他在漢末大亂之時躲避關中地區因為連年戰亂(董卓之亂+李傕郭氾之亂)而造成的大饑荒,與同鄉孟達一道南下蜀中,依附在劉璋帳下。然而,劉璋是一個平庸柔和之人,並不能很好地應對亂世局面,對於法正的任用也很屈才(僅僅當了一個縣令)。後來,法正與張松一道謀劃了【引狼入室】之策,把梟雄劉備請進蜀中。從此以後,法正接連在劉備入蜀、漢中之戰兩大重大戰役中,為劉備出謀劃策,立下頭等高參功勳,如果說諸葛亮是劉備的再世蕭何的話,那麼法正便是劉備的再世張良。可惜法正去世得太早,沒能輔佐劉備進一步完成霸業。

【下圖為遊戲《三國志11》中的法正形象】

曹植身側主要謀士:楊修

楊修是漢末【弘農郡華陰縣】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人,他是漢末世家大族弘農楊氏的一員,既是文學家,也是經學家,還懂政治事務的處理。曾經做到曹操丞相府倉曹屬主簿的職務,被稱讚為“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可見楊修處理軍國大事的能力極強,並且得到梟雄曹操的認可。而且呢,楊修是文豪曹植一派的肱骨謀士,為曹植在爭儲鬥爭中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對策,可見也是一個善於揣摩君主曹操心思的人。奈何聰明反被聰明誤,可能曹操是想打擊曹植一派的氣焰殺雞儆猴,這才把楊修給處死了。

【下圖為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由翟天臨扮演的楊修形象】

魏晉兩代名臣:杜畿杜預祖孫

杜畿與杜預均是漢末【京兆杜陵縣】人,也就是如今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杜陵鄉】人,這二位的能力比較全面,是典型的文武雙全式的奇才。其中,杜畿為曹操在與袁紹、韓遂、馬騰等軍閥混戰或拉鋸之時,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河東郡(今天的晉西南),從而為曹操在正面硬剛河北袁紹與關中韓馬提供另一個極其穩定的側翼防線與進攻跳板,杜畿在任上也是文武兼施,成功安撫住了河東的民心。

【下圖為遊戲《三國志12》中的杜畿形象】

杜預則是杜畿的孫子,他比他爺爺更強,不僅會統兵打仗(帶領晉軍征服東吳的荊州地區),還會出謀劃策(擔任鍾會入蜀主力部隊的高級參謀),還精通經學與律學(為《左傳》做注,為《泰始律》做注),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經學家、律學家,死後還成為中國第一個配享文廟與武廟的人。

【下圖為遊戲《三國志11》中的杜預形象】

曹魏雍涼名臣:張既

張既是漢末【馮翊郡高陵縣】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人。他在漢末魏初先後擔任新豐縣令、京兆尹、雍州刺史、涼州刺史等地方職務,治理成果被時人稱為【惠政】。而且,法正在擔任地方官的過程中成功配合了曹操在關中地區的各項重大軍事行動,併為曹操出謀劃策:在河東之戰中,是他成功勸說馬騰攻擊高幹從而側應曹操主力的;在隴西之戰中,是他跟隨夏侯淵平定宋建的;在征討張魯後,是他建議曹操遷徙漢中人民進入關中的;在曹魏建立以後,也是他出面平定雍涼地區的叛亂,並處理當地政務的。

【下圖為遊戲《三國志11》中的張既形象】

以上便是寒鯤列舉的故鄉位於如今陝西省境內的五位三國謀士

如果您有補充人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哦


寒鯤


如果說名氣最大的陝西謀士,莫過於楊修。

著名的有:

“一合酥”事件;

“雞肋”事件。

楊修不能在重大戰役中給曹操出謀劃策,反而事事揣摩曹操。

楊修屬於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典型。

連曹操曾經的敵人,屢次擊敗曹操的西涼謀士賈詡,曹操都非常善待。

三國謀士中,只有楊修最終被曹操處斬。


用戶67724358697


陝西現代最大的謀士就是馬蓉她媽!


王尊70637114


沒聽說過陝西除了出過李自成張獻忠兩個反人類暴徒還有什麼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