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太守讓才子題詩,給100兩他只寫一半,再給200兩加幾句成一首妙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話用在吳中四才子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這4位才子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唐伯虎,其它三位在各類影視劇中一般都作為配角出現。雖然屏幕上這三位存在感不強,但現實中卻都是牛人。本期要在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一向以喜劇形象出現在屏幕上的祝枝山。

太守讓才子題詩,給100兩他只寫一半,再給200兩加幾句成一首妙詩

祝枝山原名祝允明,長相醜陋,他有一隻手是六指,在當時這叫枝生手指,所以他又號枝山。唐伯虎的拿手絕活是畫,而祝枝山則寫得一手好字。他的字在當時是很值錢的,文人黃省稱他的字:“枝山草書天下無”;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更是稱他的草書是“國朝三絕”之一。

都說字如其人,祝枝山的性格正如他的草書一樣,狂傲不羈,本期就和大家介紹一段他戲耍太守的趣事。當年有位太守仰慕祝枝山的字,希望他在自己的名畫《柳堤送別圖》上題首詩。祝枝山聽說這位太守平日裡貪財,沒少幹壞事,便開口要了300兩。但對方派人把畫送來時,卻只拿來了100兩,祝枝山倒也不生氣,揮筆就在畫上題了這麼一段詩:

太守讓才子題詩,給100兩他只寫一半,再給200兩加幾句成一首妙詩

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

畫上畫的本就是柳堤,他這樣題詩倒也沒錯,只是這詩也未免太沒水平了。太守看到此詩,心中自然窩著一團火,但礙於祝枝山的名氣又不好明說,便請了唐伯虎來問對方到底是為什麼。祝枝山於是對唐伯虎說這詩才寫了一半,原因是對方的錢也只給了部分,只要他肯把錢給齊,就能把後半部分的詩補全。

太守讓才子題詩,給100兩他只寫一半,再給200兩加幾句成一首妙詩

太守自然是心疼得很,但為了這幅名畫也不得不掏錢了。祝枝山收到銀兩,便又在原畫上補了一段詩,讓全詩成為了一首妙詩,後補的詩如下:

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

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太守讓才子題詩,給100兩他只寫一半,再給200兩加幾句成一首妙詩

加上了這一段詩後,整首詩立馬就不一樣了。前幾句詩寫景,後幾句抒寫離情別意,不但承接完美,而且寫得也頗為有趣。前四句共用了4次“大柳樹”,形容柳枝之多,柳枝繁茂。而柳在古詩中一直是留人之意,這也就說明了送別之人的不捨。於是後半部分起句就用“任憑你南北東西”來承接,而“千絲萬縷”則是一語雙關,既是指柳枝也是指離情,可謂十分高明。

太守讓才子題詩,給100兩他只寫一半,再給200兩加幾句成一首妙詩

而最後的落筆,詩人更是巧用擬聲和典故。“杜宇”是古蜀國君,老年隱居西山,據說死後化為了杜鵑鳥,常在春日裡啼鳴,李商隱的名句“望帝春心託杜鵑”寫的也是這個典故。同時這一句還用了鳥兒的擬聲詞,令全詩靈動而有趣。

民間還有不少關於祝枝山的趣事,這些事多數是口口相傳,所以難免會有一定的加工成分,但這也證明了後人對他的喜愛。這首詩大家覺得寫得怎麼樣?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