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襄汾擡閣,一項傳承了上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願不要成為記憶


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有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它起始於明明嘉靖至萬曆年間,一開始本是進行祭神的一項活動內容, 後漸漸發展成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社火活動,特別是在每年的春節期間,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一項民俗活動。2013年9月,被山西省政府公佈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就是以襄汾縣汾城鎮西中黃村為代表的襄汾抬閣。

襄汾抬閣會根據不同的表演內容,分別用優質的鋼材或木材通過拐、棍、卡、扎等方式,加工成高則十幾米、低則二、三米的造型,然後組合在一方型的底座上,上面由少男少女裝扮著不同的角色,底座上橫插二根木槓由四人相抬而得名“抬閣”,而現在多以三輪車裝載為主進行表演。

它的藝術特色表現為氣魄雄偉、製作精巧、造型別致、美觀大方,一般每個抬閣都會表現一個不同的內容,大都以戲劇和民間傳說為主,同時也視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時代內容的題材,成為集戲劇、雜技、舞蹈、美術、音樂為一體的一門民間傳統藝術。


認真細緻的捆綁不僅關係到抬閣表演是否能夠成功,更加重要的還關係到孩子的生命,所以是整個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進行表演前裝閣是一項繁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所以對基座的搭建和調整也是同樣的重要。

正式表演時,會根據不同的表演內容由專人給孩子們進行化妝。

每次表演時,村委會都會專門在馬路旁搭起高高的支架,供村民們組裝抬閣使用。

在村中,誰家的孩子能參加抬閣表演是一項十分榮耀的事,但參加表演的孩子有時也會鬧情緒的,這不,這個小傢伙就含著眼淚罷工了。

西中黃抬閣的顯著特點就是高、險、奇,要讓這高高的抬閣立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一過程要在許多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

西中黃的抬閣以巧聞名,這個抬閣所表演的是傳統戲劇《掛畫》,手持椅子和站在椅子背上的孩子把這出戏的精典動作表現的淋漓盡至,而觀眾卻絲毫看不出其奧妙所在。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這樣的民俗表演活動越來越少,而這組昔日拍的照片,只想給正在過春節的您帶去一些思念和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