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甲午戰敗的最大謊言是慈禧挪用了軍費,對此你怎麼看?

Belanov


甲午戰爭是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勝敗直接決定了中國和日本的未來經濟走勢。


19世紀60、70年代,清朝興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這場運費讓中國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景象。

188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了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

1890年,北洋水師有2000噸位以上的戰艦7艘,總噸位達到27000噸,而日本2000噸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噸。

此時中方在裝備實力上是遠強於日本的,但是接下來的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日本開始實行擴充海軍。

1890年後,日本財政收入的60%都用於發展軍事力量,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將自己宮中的經費中每年拿出30萬,再從官員的工資中抽出10%,用於發展海軍。此舉讓日本全國上下沸騰,全民加入到了強國的隊伍中。

1892年,日本完成了擴軍計劃,此時,日本已經有63000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

接下來我們 再來看一下甲午海戰開戰前雙方的軍事實力。

洋務運動後,清朝開始迴光返照,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

而日本是一個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身為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再加上明治維新,社會轉型,日本天皇集團急需要對外擴張來尋求出路。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趁機誘使清朝出兵,並保證“日本政府絕無他意”。

李鴻章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兵出兵朝鮮,而此時,日本以護送駐朝公使和保護僑民為藉口,乘機出兵朝鮮。

而雙方在還沒有到達朝鮮時,東學黨起義就已經平息 ,而此時日方卻拒絕撤兵,決意要發動戰爭,繼續向朝鮮增兵,很快兵力增加到1萬多人,是清軍的3倍之多,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宣佈對日開戰,同時日本政府也宣佈開戰,甲午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

甲午戰爭的第一個戰場在平壤,清軍兵力約1.7萬人,日本則1.6萬人,雙方實力相近。

平壤之戰在三個戰場同時進行,分別是大同江南岸、玄武門外、城西南本個地方。在這城西南戰場,葉志超部隊遭遇日本師團,清軍奮力殺敵,日方未佔到半點便宜,暫時退守,此時,清軍完全可以 乘勝追擊,不料,葉志超卻舉白旗投降,自己逃回了鴨綠江。

於是朝鮮全境被日本控制,戰爭很快轉移到了中國境內。

1894年9月17日,日軍與清軍在黃海上打響了黃海之戰,也稱為甲午海戰,

然而戰鬥開始後不久,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號”被擊中,海軍提督丁汝昌帶傷上陣,鄧世昌帶領的“致遠號”、“經遠號”帶頭衝向日軍主艦“吉野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全艦官兵陣亡,但是同時也給日本艦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日本的“松島”、“比睿”、“赤誠”等戰艦都遭到了重創。

當看到千瘡百孔的松島號時,日軍紛紛驚呼不可思議,戰鬥到下午時,北洋海軍的主艦定遠號、鎮遠號仍在堅持戰鬥,日本看形式不利,便下令撤離戰場。

這次戰役雙方都有損傷,但是卻不分勝負。

而此後,清朝的卻取採了消極避戰的態度,以“保船制敵”為藉口,命令艦隊撤回威海衛港,將制海權拱手相讓。

1894年10月24日,日軍與清軍在鴨綠江開戰,此時清軍兵力約2.8萬人,日軍約3萬人,可以說這一場也是雙方旗鼓相當的一場戰事。

然而清軍士氣低迷,各部隊派系分割,將領無心戀戰,各部隊不聽指揮,日軍當天夜裡就成功的渡過了鴨綠江,直逼清軍陣地。

10月24日,金旅之戰開始,日軍2.5萬人從旅順登陸,清軍約3萬人,誰知日軍登錄12天,清軍竟無任何反應,日本毫不費力就勝利了。攻佔旅順後,日軍進行了殘暴的屠殺,短短4天內,日軍屠殺了旅順平民2萬餘人,整個旅順只 剩下36人。

1895年1月,日軍2.5萬兵力開始進攻威海衛,而此時的威海衛僅有3000人,雖拼死殺敵,卻最終敵不過日本兵多將廣。

儘管此時北洋海軍仍然堅持迎戰,在日軍海、陸軍的夾擊之下也難以抵擋,而此時,最讓北洋水師難堪的是,清政府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準備,停止了一切戰爭支援,走投無路的丁汝昌只得服毒自殺。

數百年來,關於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一直是議論紛紛,甚至將整個責任怪到慈禧太后身上,認為她將北洋水師的錢挪做它用,用於圓明園的修繕工作,而導致北洋水師無錢補充最新的裝備,才導致最終戰敗。

而實際上,從整個戰爭的開始到線束,我們 都可以看到,各處戰場上的兵力和裝備並不比日本海軍差,所以北洋水師裝備不足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在《清末海軍見聞錄》一書中解釋到:海軍軍官生活奢侈浮華,嫖賭是平常事,劉公島上賭館妓院林立,從各國海軍歷史來看,嫖妓現象都比較普遍,但是像北洋海軍中這樣公開成群結隊的現象卻是很罕見的,生活如此腐敗的海軍,戰鬥力自然比不了訓練有素的日本 海軍。

甲午戰爭是失敗,不是單方面的戰爭失敗,不僅僅是裝備、經費挪作它用,而是整個國家的腐敗,朝廷的黨派之爭,部隊紀律不嚴等各方面綜合因素導致的,從根本 上來講是清王朝制度的落後和政治腐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