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即位第二十六年,秦軍滅掉東方最後一個國家——齊國,終於初並天下。這一年秦國550餘年的基業(前770年~前221年)達到了頂峰,於是嬴政令群臣議帝號,稱為皇帝;分天下為36郡,置郡守、尉、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這些功績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也不必再多說。

在同時發生的另一件事才是本文的主角,《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jù,掛鐘的銅柱),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這就是有名的十二金人,又稱十二銅人,120斤為一石,每尊重千石就是十二萬斤。至於其高度,據說在這之前,有人見到十二個巨人穿著夷狄的衣服現身於臨洮,身長五丈,十二銅人就是照著十二巨人所鑄。按秦尺一尺約23.2釐米,所以巨人身高11.6米,接近現在的三層樓高。

秦始皇為何要鑄造這十二個銅人?

其實上面所引那句話已經給出了答案,“收天下兵”!

說白了就是怕六國舊人造反,把民間的兵器全部收繳,最後熔化為銅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銅人的原材料來自大禹所鑄九鼎,九鼎象徵九州,刻有天下名山大川,代表著國家公器。秦始皇將他熔鑄為新的國器,潛意識裡應該有與夏禹試比高的想法,畢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而“皇帝”二字就是“功比三皇五帝”的意思。

秦自秦孝公始,因超前了千年的商鞅變法而迅速強大,及至始皇帝,遂能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終於混一中國。然而,嬴政緊隨著的兩大舉動:令蒙恬領三十萬秦軍北逐匈奴、令任囂趙佗等率五十萬大軍開拓南越,預示著他仍然相當清醒地認識到,天下之大並不止東方六國,至少在南、北兩個方向還有著難以想像的遼闊天地等著他去征服。

始皇帝有此認識並不意外,時有齊人鄒衍的“大九州說”認為,中國之內的九州只是小九州,世界之外還有這樣的大州共九個。這樣的龐大世界觀對嬴政的衝擊定然相當之大,他乃雄才大略之輩,一生喜山川之廣,大一統後第二年(前222年)就開始巡遊天下,最後更是死在了路上,可見對於土地的狂熱愛好。其時秦朝雖然滅了六國,但還不到今日中國疆域的1/2,聞聽有十二巨人身穿夷服現身臨洮,對始皇帝而言,無疑代表著四方夷人對他的臣服。

我相信就是這樣,秦始皇才會鑄造這些銅人。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十二銅人的最終下落。蔡東藩先生是民國時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學識淵博、精通經史,他在自己最知名的代表作、《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第一部《前漢演義》中認為每個銅人重24萬斤,並順帶提了一筆十二銅人最終的結局:

相傳這十二個銅人,漢時尚存,至漢末董卓入京,始椎破了十個,移鑄小錢。尚剩兩個,傳到西晉亡後,被後趙主石虎徙至鄴城。後來秦王苻堅,又把銅人搬還長安,銷燬了事。

蔡先生博覽史書,雖是略提一筆,自也於史有據。

據《三國志·魏書·董卓列傳》,“(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鍾虡是掛鐘的銅架,與上文的鐘鐻同義;金人就是銅人,因先秦時兵器多為青銅,董卓將銅人、鍾架及市面上的五銖錢熔開,重新發行新幣。但他實在太奸,這種小錢沒有紋飾和輪廓,也沒有經過打磨,最關鍵的是面值也比以前小得多,發行出來自然不會討喜。

就相當於去年某位老仙頒佈的廢鈔令一樣,但廢鈔令在廢除舊鈔的同時又發行了面額等值的新鈔,對其國內經濟的損害雖然很大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而董卓不一樣,他在廢鈔後統統以小鈔代替,就好比我們現在廢掉50、100元的鈔票,全部改用5元、10元的新版鈔票,如此胡亂作為必定造成市場的恐慌情緒,進而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到時候豬肉就不是漲到30元1斤,而是300元1斤了。

董卓這麼搞完後,國內很快“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也就是說,經濟基本廢掉了。

《英雄記》說,“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意為秦始皇見臨洮巨人而鑄造銅人,最終銅人也毀於董卓這個臨洮人手上,歷史有如一場輪迴,是耶非耶?

這是190年左右的事,離秦始皇鑄銅人已過去410多年。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根據以上的記載,董卓應該是把十二銅人全部毀掉了,可是蔡東藩先生所說“尚剩兩個”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西晉有名的美男子潘安曾寫過一本《關中記》,裡面寫道:

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潘安說董卓只椎壞了十個銅人,剩下兩個魏明帝曹睿想把它們運到洛陽,因為太重才運到霸城就作罷了。這也得到了《後漢書·方術列傳》的證實,薊子訓在建安中頗有神異之事,後來消失不見,很多年後曾有人見他和一老人在霸城摩挲銅人(後人復於長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公共摩翠銅人)。這是226年至239年(魏明帝在位)之間的事,離鑄銅人時440多年。

石季龍即後趙暴君石虎,本是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的侄子,在石勒還活著的時候就放話要殺盡石勒子孫(

待主上晏駕之後,不足復留種也)。果然石勒一死,石虎就基本說到做到,自為天王,隨即遷都鄴城。鹹康二年,公元336年,石虎令人將洛陽的鐘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遷徙到鄴城來,這裡的鐘虡應該就是秦始皇時期的鐘鐻,亦即董卓時期的鐘虡。而剩餘的兩尊銅人,自然也在這次遷移之列。

銅鐘曾經沉於河中,三百人入河系上大繩索,用了百頭牛,並通過鹿櫨才撈上來。然後石虎打造萬斛舟,用四輪纏輞車,車轍寬四尺、深二尺,費盡艱難才運到鄴城,可見銅人、銅鐘的沉重。事見《晉書·石季龍載記》。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風虎雲龍,華夏激盪;花開花落,歲月匆匆。

石虎死後,羯族迎來了滅頂之災,冉閔在鄴城登上了歷史舞臺。然而氣運並沒在武悼天王這邊,很快冉魏就被前燕慕容氏所滅,燕主慕容儁入主鄴城。公元370年,前秦苻堅滅前燕,徙前燕末帝慕容暐及其王公已下於長安。大概與之同時,苻堅也將鄴城的銅人、鍾虡、九龍等代表國家權柄的東西重新遷徙回了長安。

我們知道前秦有個猛人號稱“五胡十六國第一相”,那就是王猛。王猛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見識非同凡響,苻堅對他信任異常,可能就是在他的勸諫下,苻堅下令銷燬了銅人。畢竟這玩意兒雖然是國家公器,但真的不見得有多吉祥,在秦秦亡,在後趙後趙亡,在前燕前燕亡。

這大概是370年(前秦滅前燕)至375年(王猛逝世)的事,離銅人的誕生已經接近600年。

金人和銅鐘代表的意義是如此重大,以至任何梟雄都無法忽略。從前東晉的桓溫平定洛陽,打算把洛陽的鐘虡遷到東晉都城建康,王述反對說:

“永嘉不競,暫都江左。方當蕩平區宇,旋軫舊京。若其不耳,宜改遷園陵。不應先事鍾虡。”意思是現在要緊的是克復淪於胡人之手的長安、洛陽兩京,如果打不下來,也應該先遷祖宗園陵過來,哪裡顧得上鍾虡這些身外之物?桓溫無話可說。

可以看到,參與銅人爭奪戰的無不是一世之雄,他們之所以窺伺銅人,是因為銅人確實有非同尋常的含義。

昔年禹鑄九鼎,九鼎代表九州,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得九鼎者得天下,於是商滅夏得鼎,武王克商又遷九鼎於雒邑(即洛陽),後來秦莊襄王滅東周後,又遷鼎於咸陽。

後來秦始皇鑄十二銅人,各路英雄如此捨生忘死的爭奪。秦始皇還有一枚刻著“授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也曾引得無數英雄豪傑搶奪,那些故事簡直比十二銅人還要殘酷。

他們爭奪的是什麼呢?其實正是天下!

可是得到傳國玉璽就能當上皇帝嗎?袁術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反面例子,孫策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正面例子。得到銅人就能統一天下嗎?我看也未必,石虎得到後仍然不改暴虐,而苻堅銷燬了也仍然避免不了亡國。打天下、建立國家最重要的是人心所向,而不是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曾看過一句話:讀書沒意思的話,讀書幹嘛?

史書儘可以嚴肅,而讀史並不需要嚴肅,在史料中完全可以發掘出有趣、有料的歷史來。就比如本篇中十二銅人的來龍去脈,完全可以編進武俠小說或者架空歷史小說中。即使沒興趣寫進小說,單單是當作故事給孩子、給朋友講也是極好的。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蔡東藩先生的心血之作。本套書的定位立足通俗,很多朋友看正史的文言文就頭疼,讀《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則完全沒有這個顧慮,它通篇用白話文寫成,且融二十四史於一爐,從秦朝到中華民國,有很多有趣、有料的歷史。蔡先生也靠這套書的寫作而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秦始皇除傳國玉璽外還鑄造了十二銅人,每個高11.6米,重24萬斤

這套書印刷精美、裝禎古樸,也是送禮的佳品。原價408元,現在雙11至雙12活動價,僅需要165元。大家可以搜一下,這套書在別的平臺基本上都賣400~500元以上,我們現在和出版社直接合作才賣這麼便宜。錯過現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沒這個優惠價了,歡迎朋友們點擊下方橫欄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