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一萬輛,對於大眾來說,是朗逸的周銷量;對於奔馳來說,是GLC的月銷量;而對於謳歌來說,一萬輛幾乎是它全品牌在今年1~9月的全部銷量。這個在美國很受歡迎的品牌在中國一直沒有起色,藉助廣汽完成國產化也沒法幫助它在銷量上挽回顏面,這樣的遭遇讓謳歌哪裡還是二線豪華,早就已經淪為了一個“十八線”豪華品牌。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品牌形象問題久矣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個品牌的衰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謳歌的淪落可以從它剛進入中國市場說起。謳歌這個品牌起初是本田專門針對美國市場開發的一個豪華品牌,在北美擁有很高的口碑。隨著各大豪華品牌紛紛進入中國,謳歌也在2006年進入國內。

實際上,謳歌進入中國的時間節點正是豪華品牌瘋狂生長的最佳時期,理論上會有不錯的市場表現,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那時候的BBA可謂相當努力,奧迪帶來全新改款的A6和A4,緊接著奔馳開始國產C級和E級,逐步降低購買門檻。

而謳歌呢?當時它僅僅引入海外熱銷的RL和TL兩款車型。在那個汽車消費觀念才開始萌芽的年代,不太豐富的產品線,不太耳熟能詳的品牌名。同樣的預算,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純正”的奧迪、奔馳,而不是“本田王”謳歌。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亮點不明顯,漸成“口嗨”車型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奔馳有著“豪華”的形象,寶馬則被貼上“運動”的標籤,來自美國的凱迪拉克也有著“總統座駕”來做品牌背書,謳歌有什麼?

其實,謳歌有的東西還挺多的,以TLX-L為例,它搭載了一套PAWS系統(後輪循跡轉向系統),還配備了振幅響應減震器,這款機械式可變減震器能夠兼顧舒適性及操控性,在這個級別實屬難得。並且品牌的超級四驅系統SH-AWD在業界的評價也很高,這樣的一款四驅系統可以在轉彎時候帶給車主極高的極限能力,顯得極其具有機械魅力。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但是,這些特點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並非剛需,品牌、面子、價值感這些才是根本,如果單純想買產品力強,性價比高的產品,為何不選擇它的同門兄弟本田呢?於是,謳歌在網上也逐漸成為了“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的“口嗨”車型。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性價比低,30萬仍是“板懸”

以謳歌CDX為例,在其上市前,就被爆出採用與了本田繽智同平臺的結構,也就意味著謳歌CDX採用的了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而CDX上市後也證實了這一點。儘管後來謳歌官方工程師也多次出來解釋CDX絕非“換殼繽智”,倒是顯得欲蓋彌彰,但作為一款落地價接近30萬的車型,依舊採用“板車懸架”讓絕大部分國內消費者無法接受。

不僅如此,在2017年度的C-NCAP的碰撞試驗成績中,謳歌CDX的碰撞成績得分為53.8分,星級只有四星。而作為CDX的“同門兄弟”本田繽智,在同樣條件的碰撞測試中獲得了55分,反而比CDX高,這樣的對比成績讓人實在摸不著頭腦。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內飾不走心,“本田王”稱號坐實

內飾也是謳歌的一大詬病,如果把方向盤上謳歌的LOGO換成本田LOGO,估計能騙過不少不了解謳歌的人。兩個品牌的設計理念可以說非常接近,以至於不少網友總喜歡調戲謳歌為“精裝修本田”、“本田王”,這些流言在一定程度上會嚇退準備買謳歌的消費者。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謳歌TLX-L內飾)

9個月售出一萬臺,謳歌“你買我推薦,真買我不買”

(同期雅閣內飾)

反觀豐田跟雷克薩斯同平臺的車型,例如ES跟凱美瑞、RAV4與NX,無論外觀內飾,完完全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風格,姑且不論美醜,起碼看著雷克薩斯,你絲毫不會想起豐田,而謳歌卻哪哪都是本田的影子,多少顯得敷衍。

如果謳歌想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還是得梳理清楚謳歌跟本田的定位差,真正做出差異化的產品,別讓消費者總是想起“本田王”的這種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