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老話說“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這話反映了一般家庭的一個現實,也確實如此,合現實,有道理。

我國長期以來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與風俗習慣,多是富養兒賤養女,女是嫁出的,如潑出的水有潑無收。女憑夫榮子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了木頭坐地守。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外嫁之後,有了自己家庭要照顧,怎可能再長期照顧娘呢?父母有病要服侍,條件許可,經濟援助一點,抽時照顧一下也可。但要長期性,又早晚不離,那就不易做到了。除非僅是生獨女,又肯隨女生活才有可能。否則,女顧娘,都顧不了長久。

女外嫁後,另有家庭了,娘有兒且重兒,要先照顧兒孫,這也是傳統風俗習慣。外嫁女有困難需要娘照顧,但娘老也力不從心,去幫助照顧一下是可以的,而要長期照顧,就難做到,也照顧不起,更是長貧難濟。如只生一女,娘尚可傾盡全力接濟照顧。而在多子多女之下是做不到的,有重男輕女之分,要娘顧女,真的是顧不起。這說明,女外嫁時要慎重,女怕嫁錯郎,別指望孃家會有太多照顧,自知自信自立自強才是最好。

子欲養親不再。做兒女的要有孝心會感恩。不要找藉口理由推拖等。父母有病有難要盡心盡力照顧服侍盡孝才是,兒女有困難,做父母的也應悉心盡力接濟扶持幫助才對。做人不可有偏,太偏心不對,特別的父母的更不可太偏心,不然有樣學樣就很不好了。不少父母與兒女鬧意見,互不相顧,偏心不公是一大原因。


樹德漢碩


我是小雪,我來答題!

小雪第一次聽說這句話,就從自己理解的角度來回答,如有錯誤,請朋友們多多指正!

小雪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女顧娘,顧不長

小雪這樣理解,在現在的社會里,都比較喜歡女孩,覺得女孩子細心、會照顧人、家庭壓力小,隨著女兒一天天的長大,都會離開父母的身邊,兒子也一樣!

小雪的媽媽生病許久,小雪也努力的照顧好她,媽媽在邊老,小雪在長大。很快小雪進入了大學,離開了媽媽,由於小雪的父親要打工掙錢,要負責小雪上學的費用和媽媽生病的費用,所以就留下媽媽一個人在家,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對於媽媽來說很困難,身為女兒,就這樣飄落在了大學,直到媽媽去世,都沒有趕回去。照顧了母親7年,走了半年,母親就沒有了,作為女兒,很愧疚,很後悔!

女顧娘,顧不久,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離開家裡,或者上學,或者結婚,不可能永遠待在父母身邊,所以趁父母有限的時間,常回家陪陪父母!

娘顧女,顧不起

不管是娘顧女還是兒,都沒有顧得起的一天,作為父母親,沒有不想為兒女多做一點事情的!

小雪的姐姐沒有工作,一有閒空就去打麻將,從結果以來,都是在新疆打工的姐夫往家裡郵錢負責姐姐的日常開銷,但是姐夫從來沒有嫌棄過姐姐不工作!因為姐姐的媽媽,為她買了房子,已經裝修,只需要人進去就可以。而且姐姐的兒子也是姐姐的媽媽帶大的,姐姐從來沒有出過一分錢!

有一次,姐姐的媽媽,也就是小雪的大姨,和小雪說道:你的姐呀,家裡的一塊毛巾都沒有買過,要不是我這個老孃,女婿早就吵崩了!小雪深深被這句話震撼到了,將近七十歲的大姨,還能顧的起姐姐多久?

一位七十歲的老母親,再也顧不起40歲的女兒了!

人之艱辛,人之悲哀,身為母親,真的好難!從生下來的那一刻,你是幸運的,她卻是要做好一輩子操勞的心!

女顧娘,顧不久,娘顧女,真的顧不起!真句話,真的很有道理!

我是小雪,我與你的距離只差你溫柔的關注!


小雪解情感


農村老話說,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談談自己的個人看法。先說說女顧娘,顧不長吧!女人出嫁了,自古以來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來就是這樣,還有一句老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收不回。有用的女婿是姑爺,沒用的女婿是半子。有用的女人撐起的自己的天地,沒有用的女人總是拿別人屁股當臉。女人顧娘,要是嫁遠了,有病能追到是可以的?可母親病久了,照顧幾個月女兒是做不到的。這就是女顧娘,顧不長。

再說說娘顧女,顧不起,這個問題吧!嫁出去的女兒生的孩子是外姓了吧,外甥幾年回一次孃家,孫子應該是大部分每年要回家的。我們哪裡有句老話說,不孝兒媳三餐暖,孝順女兒半路遙。再往外說,有幾個女婿這可以代替兒子穿麻衣,有多少女婿願意。

我不是說女孩沒有用,只是看地方。也看風俗。可是我的現實生活就是這樣,看兒子養老,天經地義,可是看女婿送終,未必有之。


公明一週說情感


農村的一些老話,是他們生活並經歷的真實體驗,放至當代,仍然有客觀存在的現實。

“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從字面上也可以分析出,做為女兒,長大成人併成家,離開了父母,有不少做為女兒的居家離孃家遠,想照顧自己的親生父母,既有在婆家的公婆要贍養,更有自己的兒女要扶養,維持自己的家庭操心大,路途遙遠等諸多原因,只能抽時間去照應自己的父母,也往往心有餘而力不從心。

從另一個方面講,父母年歲逐年增長而衰老,而子女都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因而那句“嫁出去的姑娘,潑出門的水”的俗語已存在,人生七十古來稀,做為出嫁的女兒就是能照顧父母,人生無常,父母離世,子(女)欲養而往往親不待(長久)!

“娘顧女,顧不起”,做父母的,年齡總比兒女年長得多,特別是有兒女的父母,和自己的兒子(媳婦)居住在一起,雖說兒子、女兒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過於偏向於照顧女兒,只照顧外孫(女)而不照顧自己的孫子(女),媳婦兒總會一點兒有意見吧,還有老人的年齡大了,身體衰老不便,亦會力不從心,照顧照應不過來啊!





老農話三農


女性,天生具有的特質乖巧、溫柔。孩子大了,母子母女是最親的關係,不同的是兒子一般在身邊生活,女兒或遠或近都是出自家門進外姓門的人,總覺得有一種被割捨的感覺。女顧娘,顧不長,女兒心疼媽媽,吃穿用度可以儘自己的力量孝敬老人,然而成家的女人,最開始小家小戶經濟寬裕,婆家成員之間的關係也簡單,這些事情都不是問題。隨著孩子的長大,自己家庭開支增加,婆家的各種關係浮出凸顯,真的是先不說經濟條件,但說精力方面真的是對自己的親媽媽會疏忽的,不是有意的,但是是很無奈的。我覺得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女顧娘,顧不長吧。

至於娘顧女,顧不起,都知道天下父母心,都盼子女生活好,身體好,哪兒都好,可是有一點也得清楚,我們大了,父母老了,他們已經力不從心。有人說,女人結了婚在婆家是外人在孃家是客人,那是你在婆家沒把自己當做主人,而在孃家女人也是母親最受待見的客人!出嫁的女兒過得好不好,時刻牽著母親的心,怕她過得不好,會各方面盡力幫助她,幫她帶孩子,吃穿都會接濟,哪怕女兒有時並不需要。這份牽掛是一輩子的。然而母親老了,能力有限,經濟、精力都已不再是從前,所以娘顧女,顧不長!

不管母女之間誰顧誰,母女都是彼此最親近的人。女兒還小的,珍惜她的童年,好好陪她走過每一步路,留下彼此最珍貴的回憶。母親歲數大了的,女兒們就多去陪陪她吧,也許她正在回憶你小時候有趣的糗事,也或者她做好了你最愛吃的菜,正在等你推門而進。


秋末v別離


”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這句話是對過去農村母女關係的一般總結。有一定不道理。

這裡的女,説的是女婿一家,這裡的娘,代表的是丈母孃一家。

過去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算是自給自足的中等戶了。就是這樣的家庭,可以一次或幾次照顧自己的丈母家。如果長期依賴女婿家生活,一個是女婿家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另一個也會造成女婿家的家庭糾紛。

比這更窮的戶更沒有能力去長期照顧自己的窮親戚了。

至於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往往是人多咀雜,臭規矩很多,雖然有能力也不可能長期去照顧自己的窮親戚了。

這就是,女顧娘,顧不長的理由了。

至於娘顧女,長期照顧貧窮的女婿一家人。同樣也會受到經濟能力,家庭關係的限制。

現在有一句話,救急不救貧和這說的是一個道理。

說到底,自己的日子要自己過,別人的幫助只能是一時的。自強才是唯一出路。


朱增林呀


農村老話說“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個人感覺,“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這句農村老話真的應該就是一句老話!與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生活和封建習俗有關。而在當下的獨生子時代,這句話就有點過時了。

下面咱們一起分析一下!

女顧娘,顧不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兒照顧媽媽,女兒跟孃親,都是短暫的,時間長不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老話,應該源於過去時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兒子才是傳後人”。女兒出嫁了,就是婆家的人了。孃家這一邊的生活以兒子為依託,與女兒似乎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即使女兒不遠嫁,也很少常常回到孃家走走,更談不到照顧父母了!一個家庭中的老人,最後的養老生活取決於兒子和兒媳婦,更關鍵的取決於兒媳婦。所以也才有了那麼多的婆媳故事流傳於古今中外,讓人們狠狠地把不孝順的罪名歸到兒媳婦身上。

這樣的傳統觀念,源於男尊女卑,源於“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三從四德。讓女人們自己都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是婆家的一份子,楊家的一切財產和父母的健康都與自己沒什麼關係了。

時間久了,母女之間的關係就會淡化。

娘顧女,顧不起

女兒是孃的心頭肉!母女連著心,母親對女兒的親情與牽掛是與身俱來的。但在封建社會,女兒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無論婚後生活過的怎麼樣,孃親都不能去幹預了!

長期忍受著骨肉分離,在女兒的生活上有無能為力,還有眼不見為淨的現實道理三樣綜合起來,讓天下最親的母親對女兒的照顧鞭長莫及,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娘顧女,實在是顧不起呀!在封建社會,孃家人哪裡敢幹預女兒的生活,遇到一個混賬女婿,那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孃家人賠不起顧女的名聲!

所以,這句話在過去時代就是一種活生生的現實,自然是深有道理!

但到了現代社會,特別是獨生子女時代,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父母都會傾心去愛,不顧一切的去愛,甚至會捨棄自己的性命和健康去愛!對子女的關懷,更體現在教育和物質的支撐上,即使女兒出嫁了,父母也會傾力為外孫子打算,抽出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女兒的家庭,照顧女兒責無旁貸!

而子女對父母,也沒有男重女薄這回事了!獨生子女結婚成家也好,都是孃家人來照顧和一起居住的多。因為婦女才是日常生活的真正主人,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更隨心所欲,父母與女兒住到一起,也更自在隨性!

所以,女兒與孃親之間關係越來越親密了!這句“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的農村老話也要隨著歷史而塵封一段時間了!


村姑說村事


問:農村老話說“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丨一點三農

老話釋義:依靠女兒看顧孃親,時間長久不了;孃親要想一直看顧著女兒,是沒有那麼多財力金錢的。

女顧娘,顧不長

在古代,特別是宋明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到達了頂峰。女孩才十幾歲就要談論婚配,年齡大了沒嫁出去竟被視為不孝。

想想,孩子就是再懂事,也需得七八歲以上才能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可十幾歲就要嫁人離家,其間也不過幾年功夫,可不就是看顧不能長久!

娘顧女,顧不起

最近以宋朝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昨晚剛好看到盛佳大女兒淑蘭和窮酸孫秀才和離。在此之前,只要盛家姑爺“中山狼”鬧騰,盛家不是送銀錢就是送鋪面。可憐盛家賠了夫人又折兵,出力出錢還不討好。


要知道,女兒出嫁後,就是和夫家連為一體了。孃家想要看顧,那就要看顧女兒整個夫家。盛家累世鄉紳官宦,尚且不能周到。如果是普通百姓,孃家想要看顧可就顧不起了。

當然,對比以前的女子生活,現在可是算得上是個最好的時代,這句老話也略覺過時。一點覺得可以略略修改,倒也應景:

娘顧女,顧不長,女顧娘,顧不起

孃親畢竟和兒女差一輩,不能永遠在子女身邊。“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是多少子女的傷心事。孃親老了,辭世了,如何看顧兒女呢?


女兒出嫁後,孃家自己就是客人了。嫁去夫家,以後生兒育女,也是一攤子事,也就沒有做女兒時那麼多精力看顧孃家了!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對於上述老話,你咋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一點三農


農村很多俗語,實際上是生活的高度概括,有時候只是幾個字,卻能體現出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今天咱們就說一下這句農村老話:“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應該說,每一位母親都是偉大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把孩子從嬰兒時期拉扯成人,殊為不易。

每個孩子對於母親也是格外敬重,可是在過去的農村,女兒如果想一直照顧母親,卻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情,這又是怎麼說的呢?過去的農村,男尊女卑現象十分嚴重,女兒一旦出嫁,就如同被潑出去的水一樣,從此基本上和孃家斷了往來。

假如有一天,母親想女兒了,或者更嚴重一點,母親生病了,需要女兒來照顧。那麼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女兒雖然心疼母親,也可能會盡量抽出時間來陪母親,找醫生來給母親看病,但是終究在孃家呆的時間不能太長了。

也許一兩天,也許三五天,就要趕緊回婆家。因為婆家還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自己做呢,孩子需要照顧,家務需要打理,農活也少不了自己的份。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身份已經不再是孃家的女兒,而是婆家的媳婦了,就沒有理由一直呆在孃家了。

這就是“女顧娘,顧不長”,聽起來讓人覺得多少有些傷感,但卻是活生生的事實。而“娘顧女,顧不起”是什麼意思呢?反過來說,女兒如果在婆家遇到了難事,或者生病需要照顧了,做孃的在家裡哪裡坐得住呢?

還不得趕緊跑到婆家看一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需要的話,還可能要照顧女兒一陣子。但是這種照顧的時間也不能太長,長則三五天,短則一兩天,母親就得回來。因為她是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一是自己跑到女兒婆家去,多有不便,自己和女兒婆家只是親家關係,短時間的打擾倒是沒有什麼,但是時間長了,就會讓人厭煩了。二是時間長了,婆家人也會有意見,他們會想,難道我們對你的女兒不好嗎?還要勞煩你不遠千里跑到我這裡來。

或者說我請不起醫生嗎?非得你來照顧她。這樣時間一長,婆家人不僅會對前來照顧自己兒媳婦的母親有意見,就是對兒媳婦本人也會不滿,從而為今後夫妻之間產生矛盾埋下伏筆。

三是母親自己家裡也有一堆事情,也會有兒媳婦呀,這樣頻繁向女兒婆家跑,你讓家裡的兒媳婦又怎麼想呢?所以權衡來權衡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忍痛割愛,讓女兒好自為之。偶而去看一看倒是可以,當天去,當天回,和女兒婆家人一起吃頓中飯,大家其樂融融,僅此而已。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改觀了,“男尊女卑”的時代早已經不存在了,再加上交通發達,通訊發達,不管是女兒照顧母親,還是母親想念女兒,都已經不是問題了。相反,我們現在反而是更加倡導遠嫁的親人之間要多多往來,這樣才不會變得生分。


小小嬴政


農村老話“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在過去那個年代還是有道理的。它的意思是說女兒出嫁後,就成了別人家的人,雖然結婚前閨女跟媽親,但是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後,就更加顧著自己的小家了,對媽家就沒有那麼牽掛了,過去農村也都普遍比較窮,想顧也顧不過來。而“娘顧女,顧不起”也是這個意思,孃家好幾個孩子,連自己家都顧不過來,女兒出嫁後就顧不起了,只能顧著兒子兒媳了。


不過這老話放到現在貌似就沒有那麼準了,如今生活條件普遍好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女顧娘,顧不長”就得另說另講了,每家都一個孩子,最多的兩個,父母如果有個病災的,女不顧誰來顧,不管結婚多久,嫁去哪裡,都承擔著照顧爹媽的義務,而且家裡如果子女都有的,又都離父母不遠的話,女兒顧娘比兒子顧娘還要多,女兒畢竟心思細膩,三天兩頭回家送吃的,看看父母,就不能說是“顧不長”了。

“娘顧女,顧不起”是針對家庭條件不好的人家來說的,而且過去一家好幾個孩子,有兒子兒媳婦在,娘想顧也“不敢”顧,有的兒媳婦會認為結了婚,公婆的錢就是自己的錢,再拿出去給大姑姐小姑子,那就是在用自己的錢“顧閨女”,就會引發家庭矛盾。而現在,很多家裡就一個女兒,母親給女兒出陪嫁,做飯帶孩子的有的是,也不存在“顧不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