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春秋時期最偉大的兩個靈魂相遇:君子和而不同

文\\劉瑞

春秋是中國人最初文化覺醒的時代,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哲學等方面的問題,原來只能是貴族才享有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大約在孔子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孔子廣收門徒,成為當時私人講學的先驅,開創諸子百家之先。

春秋時期最偉大的兩個靈魂相遇:君子和而不同

開創百家之先(資料圖 圖源網絡)

孔子經常向弟子們流露出自己的心願:“你們知道嗎?在我仰慕的周公所建的城洛邑有個了不起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陽,還有人叫他老聃,我卻尊稱他為老子,他博古通今,在那大周禮儀文物典籍薈萃的地方,而老子掌管著這些書籍與文物。我多想帶你們去向他學習啊……”

現代看來,從山東曲阜到河南洛陽,不過是趟高鐵,不到四個小時的旅程,但在古代這對於一個清貧的夫子來說,並沒那麼容易。但孔子想見老子的願望那麼強烈,其中一個名叫南宮敬叔的貴族弟子,也心嚮往之。於是,他想到個好辦法,他面見魯昭公,請求他資助老師前往洛邑。魯昭公覺得這是好事,欣然贊同。派了一輛駕馭兩匹馬的馬車和一個隨侍左右的僕人,讓南宮敬叔陪同前往。

公元前518年的某一天,三十三歲的孔子與弟子南宮敬叔來到了天子之城洛邑,問“道”於五十多歲的老子。世界上最偉大的兩個靈魂相遇了,兩位先賢所交流的思想如同兩道江河的匯聚,留給後世永遠不會枯竭的精神湖泊。

春秋時期最偉大的兩個靈魂相遇:君子和而不同

仁愛(資料圖 圖源網絡)

他們談論最多的,還是關於“仁愛”的話題。他們都向往仁愛,但是他們各自心中的“仁愛”又是不同的,他們徹夜長談、爭論不休。

孔子的“仁愛”是推己及人。把對自己父母、孩子的愛,推及到族人,延伸到所有人,讓世界充滿愛。如果大家都能這樣約束自己有所不為,就是“克己”;遵守禮節秩序,就是“復禮”。克己復禮,天下才能達到無為而治。

春秋時期最偉大的兩個靈魂相遇:君子和而不同

無為(資料圖 圖源網絡)

老子主張行“無為而治、不言之教”,他的“仁愛”更多是對於自然。認為天下事物自有其發展規律,稱之為“道”。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放射光芒,星辰自來排列有序,草木鳥獸自來就有區別,順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

面對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誨,孔子有不同的看法:“人總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更想和芸芸眾生生活在一起,與他們共擔不幸,都說天下無道,但正是因為天下無道,眾生才需要我們去承擔責任啊。假如天下有道,還需要我們嗎?”孔子覺得身在這個時代,就必須儘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人們。說到激烈處,他的臉上還洋溢著一種叫做青春的神采。

春秋時期最偉大的兩個靈魂相遇:君子和而不同

學而不厭(資料圖 圖源網絡)

他刻苦勤奮,學而不厭,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難道還未入仕,就此卷而懷之嗎?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難道就是為了培養一批隱士,或懂文化的農夫嗎?孔子更想讓統治者們施仁政,愛護百姓。但當今的天下卻是戰爭連連、民不聊生。這場爭論一直到東方已經有些泛白。

老子把自己的“道”傾盡所有傳授給孔子。他們思想不停的碰撞,時而互相交融,時而迸發出新的火花。雖然關於入世還是出世的見解不同,但他們一直是彼此欣賞的,那時的先賢們及其學派,有著寬闊的胸襟和高遠的視野,不像後世“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小氣狹隘。

相對於老子及其後世的隱者,孔子更注重行動和實踐。所以孔子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芸芸眾生,去改變這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