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你是女孩。

你可能想成為安吉麗娜·朱莉,或者想成為昂山素季;或者你想成為石原里美式的甜蜜咖啡女孩…成長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偶像都裝飾著你想要通往的道路。

但很少有女孩想成為自己的母親一樣的人。

女孩們在一起聊天,常常會講起自己和母親進行的某種“戰爭”。

以母親為線索去觀察許多女作家,你會發現一條有意思的隱秘的路徑,這條路徑佐證了她的人生、愛情,並在創作中投下陰影,甚至形成某種驅動。弗吉尼亞·伍爾芙曾談到,我們是通過我們的母親來思考的。

看完她們的案例,也許你會想起一些自己: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母親臨終在歐洲寫信來說:現在只想再見你一面。

張愛玲沒去,只寄去了她一直想還的錢。

為什麼會這樣?

本來她有個大家都羨慕的母親。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黃逸梵十分貌美。

她出身名門,是清末首任長江水師提督(掌管江南五省軍權)黃翼升的孫女。

深受五四新潮的影響的她,上世紀20年代就出國留洋,跟徐悲鴻、蔣碧微等都熟識。

一開始,小張愛玲也崇拜媽媽。

小時候,張愛玲畫小人,畫裡唯一的成人永遠像她母親:纖瘦,尖臉,鉛筆畫的八字眉。在張愛玲的創作中,那種對精緻生活的描摹、洞察與挑剔,無一不透露著母親在她生活方式中製造的美學影響。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對兒時的張愛玲來說,母親屬於自由、光明;而父親,就是八股文、鴉片、腐朽的代名詞。十六歲時,一直跟在父親身邊的張愛玲逃到了母親住處。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與心中神聖母親朝夕相處後,劇情卻有了反轉:

那個存在於張愛玲憧憬中的女神般的媽媽,逐漸顯露出了嚴苛、急躁、自私的模樣。

張愛玲開始陷入一個成長期的女孩常常叩問的問題媽媽是不是不愛我?慢慢的,問題的結果已經不重要,而傷害已經在反覆叩問之中凝固下來了。

張愛玲曾抱怨,“媽媽吻過那麼多男人的胸膛,卻不曾吻過我的臉頰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在乎母親的評價,偏偏被誇忠厚老實時,母親補刀:忠厚是無用的;

在張愛玲生病時,會口不擇言地說她活著就是為了害人。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當時,黃逸梵與美國男友回國,張愛玲的投靠對她的經濟和感情都產生了不少干擾,她有意無意在張愛玲面前透露這種巨大的犧牲感

當張愛玲是貧苦學生,蹭著修道院的食宿,母親卻住在香港最繁華的酒店。苦學生在香港大學好不容易拿到了獎學金,她興沖沖拿給母親看——

結果800塊全成了母親一夜賠上的賭資。

這給張愛玲造成了極大的幻滅感。

張愛玲開始賣文為生之後,一心想著存錢,然後把這些年用過的母親的錢,全部還給她。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說黃逸梵不關心女兒,是不公平的。她為她爭取最好的教育資源,讓她學習英文和鋼琴。

但她做這一切,都在向張愛玲強調:你要足夠優秀,你要對得起我的付出

優秀的父母總是試圖給子女他們認為最好的,卻忽視了親子之間最原始的需求——親密

而這位不如意的母親也有著另一個不如意的童年——

作為妾室之後,黃逸梵從小生活在大家族看不見的刀光劍影之中,她曾對張愛玲說:“我小時候,你外婆說話稍微重一點,我眼淚就掉下來了。”

她沒有被溫柔對待過,她也不知道怎麼溫柔地去對待在乎的人。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28歲時,黃逸梵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決定掙脫舊式婚姻的枷鎖,出國留學。

為了走得更遠,她必須實現情感隔離,而後這種情感隔離也就這樣延續了下去。

張愛玲曾回憶,九歲被牽著過馬路,母親猶豫著,感覺到有牽她的必要。而一到了人行道,母親立刻放了手,敏感的小女孩感覺到了來自母親的抗拒。

連牽次手都那麼不願意嗎?

越是渴望這份愛,因得不到而成的恨就越強烈。

母親去世後,張愛玲獨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場。直到兩個月後,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遺物。

她曾對他人為母親辯解,說母親不斷失敗又再重複的戀愛模式並不是濫情,“她只是想要被人愛。”她定然是不想要重蹈母親的愛情困境覆轍的。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但她還是慢慢變得越來越像母親。她的那種同樣的生硬、傷人的鋒芒與尖刺,也同樣在她的愛情中投下困難。

張愛玲不願意生孩子。

她曾透露,因為她自己是這樣一個“狠毒”的女兒,如果她有孩子,那孩子說不定也會如此對她。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專欄作家宋涵曾談到,“與兒子不一樣,在母親老去、女兒長大的過程中,女兒會以天然的女性視角,來觀察她眼前這個女人的命運;母親是她瞭解“女人”是怎麼一回事最近的模板。

我們從小暗暗在心中發誓,發誓不要學來母親身上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節儉,世故,屈從,人云亦云。

我們以為自己總有一天能掙開所有被上一輩附加在身上的枷鎖,掙開宿命。我們記得自己第一次乘上火車離開家鄉,離開原生家庭,在大學裡快活地談論自由、談論女權,談論丁克,談論一切時髦的事物。

但那些被你扔的遠遠的東西,在你的人生中,總要慢慢撿回來。

就像柯爾·波特歌中的歌詞中所唱的:

為什麼說與母親的關係,折磨了張愛玲一輩子?

而它早已成為了你的皮膚。

來評論裡,

聊聊你和你的母親吧。

能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有故事要講。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體、重逢島視頻、沙龍等業務,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王麗麗,追尋傳統母親的記憶:伍爾芙和萊辛比較研究

餘斌 《張愛玲傳》

閆紅,《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

宗亞琴,《伍爾芙對母親的複雜情愫》

宋涵,一個優秀卻不快樂的母親,對張愛玲的影響

布魯姆《影響的焦慮》

弗吉利亞· 伍爾芙《一間自己的房間》

弗吉利亞· 伍爾芙《到燈塔去》

多麗絲·萊辛《我的皮膚之下》

多麗絲·萊辛,《我的父親母親》

庫切,《論多麗絲·萊辛和她的自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