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劉表死後,荊州為什麼不戰而降?

野馬250010009


劉表治下的荊州,兵多將廣。為什麼曹操南下時,荊州士人會選擇不戰而降?


劉表死後,繼位者為劉琮,他投降是接受了傅巽的建議:“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我們不妨通過考察傅巽的話,來判斷荊州投降的原因。

首先是荊州集團如何定位自己和曹操。與袁紹的搖擺不同,劉表等人一直很尊重朝廷:董卓挾持獻帝走長安,劉表仍向朝廷奉貢;表面上劉表和袁紹結盟,但袁紹向曹操舉兵,劉表則保持靜默。而韓嵩、傅巽等人則將天子之臣的名分看得比劉表之人的身份更重。如韓嵩獲天子任命後,立即離棄劉表。劉表雖怒,但仍以他無叛心而不殺之。


其二是荊州的實力。劉表去荊州赴任時被袁術阻攔,當時荊州私兵遍野,而劉表並無羽翼。劉表先聯結當地大族,然後借他們的聲望與人脈,斬私兵頭目,收其人丁。於是劉表勢強,袁術對荊州無可奈何。但劉表部隊的根基是收編來的地方私兵,其戰鬥力十分有限:長沙太守張羨叛表,表圍之連年不下。至於劉表能抵敵袁術和張濟,那是因為孫堅單馬輕進被射死,張濟攻南陽時已很疲弱。


但劉表以文治和自守為主要施政綱領:“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慰賑贍,皆得資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愛民養士,從容自保”,所以劉表帳下文官如雲,但猛將寥寥,其部隊雖“擁十萬之眾”,“蒙衝鬥艦,乃以千數”,但徒有其表,疏於戰陣。


之後,傅巽還提到了劉備。劉備給荊州帶來的恐慌,或許和劉表缺少安全感有關。《三國志》稱劉表多疑忌,從劉表上任時被袁術威脅,到後來受曹操壓力,再被江東擠壓,內部宗族林立,外圍時不時還有流寇,劉備還在自己眼皮下拉攏豪族,劉表在荊州二十年,確實活得提心吊膽。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

劉表的戰略選擇也顯得十分實際:早年要防袁術,於是選擇與袁術不和且如日中天的袁紹結盟;待曹操漸起,劉表又冷淡袁紹。劉備來投奔劉表,劉表則養其人而棄其能。劉表的這些選擇都是完全著眼於現實安全的,看不出太多的長遠規劃。


劉表的保守必然會影響他的團隊,謀劃較果斷的鄧義選擇隱退,同時劉表也錯失了一些機會,如:讓曹操得以專心應對袁紹,結果曹操南下時,已無腋肘之患。


最後,劉表在晚年遭遇了立嗣難題。劉表生前未立嗣,初欲立長子劉琦,但妻蔡氏以其侄嫁次子劉琮,而與劉琦不睦。劉琮還結交了劉表帳下紅人蔡瑁、張允。再加上劉備:他外有麋竺、孫乾,內不斷吸納當地士民,個人魅力和能力都在劉表二子之上。劉表一死,荊州集團直接面臨分裂危機。從荊州士人角度看,找一員強大的主來接收是避免荊州混亂的最優解,投曹操確可考慮。


(央視版《三國演義》曹操形象)


所以,無論是從道義上講,還是從實力上看,還是從現實出發,投降曹操的確可行。現實中荊州降曹後,士人普遍受封大官,傅巽的話看來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歷史研習社


劉表去世後,劉琮接任荊州牧、鎮南將軍,為安撫劉琦,劉琮命人把朝廷授給劉表的侯印送了過去,意思是官位他繼承了,爵位由劉琦繼承,劉琦不幹,“琦怒,投之地”,準備借奔喪之機發難。

但曹操的速度更快,沒等劉家兄弟大打出手,他的前鋒已經到達新野。大概在此之前,就在劉表病逝前夕,劉表對荊州北部防務進行了調整,劉備移防到了樊城,整個北部防衛由劉表手下的將領文聘負責。

曹操打到了荊州的門口,文聘卻率部投降了,襄陽以北無險可守,樊城首當其衝。劉備頓感緊張,大戰在即,荊州易主,劉備對新上任的劉琮並不像劉琦那麼熟悉,劉琮現在凡事都聽蔡瑁、蒯越等人的,這些人一向對劉備懷有敵意,說不定會使什麼壞呢。

劉備不斷派人到襄陽瞭解情況,那邊似乎對劉備封鎖消息,劉備不得要領。劉備不怕跟曹操打一仗,即使打輸了,荊州地盤那麼大,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不行就到長江以南打游擊去。劉備現在擔心的是劉琮不戰而降,那樣劉備想跑都來不及了。

在襄陽城內,劉琮召集緊急會議研究對策,荊州的主要人物都參加了,只是有意不通知劉備,眾人的意見驚人地一致:投降。

這是要換老闆的意思,劉琮雖然沒有他哥哥聰明,但道理還是明白的,這些人只替自己著想,沒有站在他的立場上想問題,員工換老闆,原來的老闆怎麼辦?不用翻史書,就知道結局往往很兇險。

劉琮手下眾人的心理,可以從之後魯肅與孫權的一次對話中看出來,當時孫權也面臨著劉琮同樣的處境,而孫權的手下也主張投降,魯肅反對,他對孫權說:“我魯肅要是投降了曹操,曹操一定會給我官做,我繼續吃香的、喝辣的,最少也得弄個太守、刺史噹噹。將軍投降曹操,曹操會怎麼對你?”

所以,劉琮不甘心投降,他說:“現在我們據有整個荊州,守著先君之業,又有劉備相助,即使投降,也再觀望一陣子難道不行嗎?”

但投降派們不接受,鎮南將軍府曹掾傅巽出面做劉琮的思想工作,傅巽出身於北地郡傅氏家族,這個家族在漢魏時代很有名,還出了傅幹、傅燮、傅嘏等人,他很有見識,曾任尚書郎,後到荊州避難,劉表聘他為鎮南將軍府東曹掾。

傅巽很有口才,他先問劉琮:“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是大逆之道;以小小的楚地對抗中原,是自不量力;以劉備抗擊曹公,是很不恰當。以上3個方面我們都不佔優,必然滅亡呀!將軍自己考慮一下,您與劉備相比如何?”

劉琮想了想,真比不過劉老前輩:“吾不若也。”傅巽接著說:“以劉備之雄尚不足抵禦曹公,荊州怎能自保?假如有奇蹟發生,劉備能夠抵禦曹公,他又怎能甘居將軍之下?就是這個簡單道理,希望將軍不要多疑!”

這次勸降工作聲勢很浩大,就連在荊州做客的王粲都參與了勸降,他當年從長安逃往荊州,因為與劉表是同鄉,加上才氣很高,被劉表視為“文膽”,長沙郡太守張羨舉長沙等三郡之兵背叛劉表時,劉表發兵討伐,曾命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袁紹病死後兒子袁譚、袁尚相攻,劉表分別給他寫的勸和信也是王粲執的筆,信寫得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甚有文彩。

但這個小個子詩人是個有英雄情結的人,更是曹操的瘋狂粉絲,他對曹操的評價是“雄略冠時,智謀出世”,王粲勸劉琮不要作無謂抵抗,只有投降才能保全宗族、安享幸福生活,這些話已經是赤裸裸的威脅了。

被眾人輪番轟炸,劉琮無可奈何,同意投降。通過以上過程回顧可以看出,劉表死後劉琮並不願意投降,但他要與曹操打必須依靠手下,而他的手下全是投降派,他不想投降,但也無可奈何。


南門太守


筆者認為,這與劉表骨子裡的本性關係極大。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東北)人,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代。東漢後期,宦官專政,正直的人受到排擠,邪惡勢力禍亂朝綱,甚囂塵上。一些剛正之士,出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往往喜歡互起名號,標榜清高。

一時間,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大名士,什麼“三君”、“八俊”等。劉表身材魁偉,氣度不凡,又是皇室同姓,頗能贏得人們的青睞,因此時人把他和另外七位名士合稱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意思是,號稱“八俊”的人,都是人中的英傑。這些人常常聚在一起批評朝政,尤對宦官擅權切齒痛恨。一來二去,他們與朝中宦官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宦官們也視他們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宦官大興黨錮之禍,杜密等200多人慘遭殺害,當時劉表也在被捕的名單之中,幸虧事先得到消息,逃亡外地,才倖免於難。

黨禁解除後,劉表被大將軍何進徵召,做了何進手下的北軍中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刺史王浚被長沙太守孫堅所殺,朝廷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

劉表初上任,在南郡人蒯越和襄陽人蔡瑁的幫助下,先後平定了江南多起“宗賊”的叛亂,一時江南八郡“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出現了相對安定的局面。

荊州乃南北交通之要衝,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表討平長沙太守張羨叛亂,擁有荊州全境,稱荊州牧。此時劉表“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成為長江中游地跨大江南北,實力雄厚的大軍閥。

面對如此有利的形勢,假如他能審時度勢,積極進取,統一北方的功勞說不定有他一份。但後期的劉表逐漸喪失了早年的銳氣,他滿足於荊州這塊暫時太平的土地,只想坐觀虎鬥,不在發展中求生存,結果一次又一次喪失了良機。

不圖進取,坐以待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袁紹曾派人向劉表求援,此時劉表如果全力支持袁紹,戰局有可能改觀,劉表的勢力也會擴展到北方。但他臨事不決,態度曖昧,應允支援袁紹,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喪失了南北夾擊曹操的大好機會。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殺了袁譚,佔領冀州,為了追擊袁熙、袁尚,親自率領大軍北征烏桓。這對劉表來說,又是一次擴展實力的好機會。劉備建議他乘虛而入,襲擊許都;曹操的部下們也都擔心劉表會派劉備抄後路。但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早把劉表的弱點看透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劉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曹操也贊同這個看法,說:“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於是曹操放心大膽地遠征烏桓。劉表果然沒有接受劉備的建議,待到清醒過來時,曹操已揮戈南下,直奔荊州來了。

疑忌人才,子敗家業

劉表不但遇事遲疑不決,對傑出的人才還心存疑忌。劉備本來與劉表有皇親血緣,稱劉表為兄長,初投荊州時,劉表還能親自到郊外迎接,待之以上賓之禮,並撥出一支軍隊讓他駐紮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荊州的北大門,可當他看到荊州豪傑紛紛結交劉備時,又心生疑忌,竟暗中提防劉備,自然更談不上什麼重用了。

劉表既然疑忌人才,自然也就不能廣泛地發現人才。諸葛亮輔佐劉備前居住在襄陽城西的隆中,他的好友崔州平,徐庶等也都居於荊州,對於劉表來說他們都是難得的人才,可惜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讓寶貴的人才白白埋沒。只有劉備慧眼識英雄,千方百計地挖了去。

劉表曾規勸袁譚兄弟不要自相殘殺 ,可他在兒子的繼位問題上卻又重蹈袁紹的覆轍。本來劉琦是長子,又非常“慈孝”,繼承荊州刺史是理所當然的,但少子劉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蔡氏遂愛琮而惡琦,譭譽之言日聞於表”,而劉表又非常寵愛蔡氏,對蔡氏言聽計從,於是便決定廢嫡立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表背上長疽早已癱在床上,又吃這一驚嚇,一命歸天。十四歲的劉琮承繼了荊州牧,劉琦被排擠到江夏,做了太守。

劉琮剛一上臺,身邊的蒯越、韓嵩等人便慫恿他歸附曹操。在一片主和聲中,劉琮無計可施,只好舉州投降,後被調離荊州,任青州刺史。劉琦隨劉備南征北戰,後病死江南。

至此,劉表統治近二十年的荊州,終於被曹氏所取代。

劉表雖曾割據荊州,但他並非雄略人物,他外寬內忌,徘徊觀望,缺乏遠見,不圖進取,坐失良機,終為曹操鯨吞覆滅。

(讀者朋友如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劉表活著的時候,就是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先抗孫堅,後抗曹操,並打死了孫堅。

作為荊州牧,沒有跟曹操這些人那樣爭奪天下,而是保一州之太平,所以天下大亂時,其他州都水深火熱,唯獨荊州很和平,

作為老百姓,那肯定喜歡劉表這樣的人做領導,因為爭奪天下管我們什麼事?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還是劉備做皇帝,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只想過安定的生活。

但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來看劉表,比如諸葛亮、龐統、徐庶、崔州平等人呢?你這典型的就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跟著你太沒前途了,我還不如跟著別人,

劉表沒有大志向,只想做一方諸侯,

“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劉景升,仁義之主也!”

所以其實在當時荊州的大族和名士,並不想劉表做荊州牧,因為劉表是荊州牧,他們就是割據政權的小官,而如果劉表做皇帝呢?他們就是“管仲”“樂毅”那樣的將相。

也是為什麼《隆中對》時,諸葛亮就跟劉備說,讓他奪取荊州,這是上天送給你的,“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劉琮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當時的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天下十三州獨佔九州,而且是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州,以這樣的實力,如果不看“赤壁之戰”的結果,誰敢說當時曹操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所以東吳收到曹操的戰書,張昭等人召集文武百官,勸孫權投降,唯獨魯肅沒說話,

私底下,魯肅說,“他們那些人都是為了自己,投降曹操了,他們升官進爵,該當官的繼續當官,如果你投降了,你又怎麼辦呢?我是為了你啊,”

魯肅這句話說出了利害關係,無論是荊州還是揚州,如果投降曹操了,那些名士、貴族、官僚,基本會完整保留下來,在新政權繼續做官,所以他們願意投降曹操。

我們看荊州集團投降曹操後的待遇吧!

曹操進軍江陵,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為列侯,連同蒯越等人,被封為侯爵的一共有十五人。曹操下令從獄中釋放韓嵩,用朋友的禮節來接待他,讓韓嵩評價荊州人士的優劣,都加以提拔任用。任命韓嵩為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勳,劉先為尚書,鄧羲為侍中。而勸降的蔡瑁則為司馬、長水校尉,封爵為漢陽亭侯。


南朝居士


劉表死後,其子劉琮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選擇了不戰而降,當時荊州也算兵多將廣,那為什麼劉琮這麼沒種選擇投降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劉琮年齡小,沒經歷過戰場勵練,而曹軍又是虎狼之師,當時荊州上下都認為不是對手,所以都蠱惑劉琮投降。

在董卓進京天下大亂後,當時整個中原幾乎都是一片戰火,而當時荊州卻相對太平,這當然是劉表的功勞,劉表的能力可以說很強,當時的亂世梟雄們對富庶的荊州都是垂涎三尺,可卻都只能看著,當時荊州在劉表治理下擁兵三十萬,而且還有一支水軍,另有錢糧無數,孫堅夠厲害了吧,可就是死在劉表手中。

劉表對當時中原各路梟雄的混戰態度是觀望,基本不參與,劉表的政治態度也不明朗,也可能是劉表在等待時機,這在亂世中當然是對的。

但是劉表有個弱點,那就是劉表和劉備一樣,也是中年得子,而且都很溺愛孩子,致使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都不成器,這在太平時當個太平王爺還是可以的,可在亂世中無疑是害了孩子,同時劉表又是喜歡小兒子劉琮,而劉琮年齡小沒有主意,在曹操大軍壓境時被嚇尿褲子,自然就投降了。

最後多說句,在勵練孩子方面,劉備與劉表都不如曹操袁紹,曹操與袁紹的兒子都能上馬殺敵,如果劉表的兒子能和曹操袁紹兒子差不多,那三國曆史肯定改變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琮當時是想戰的,但是別人跟他說了這麼幾點他就投降了。

有人就問劉琮,你覺得你打得過曹操嗎?他說打不過,打不過你拿什麼打?劉琮就無話可說了。

這時別人又說,你覺得劉備怎麼樣?如果劉備能扛得住曹操,你覺得荊州還是你的嗎?所以劉琮就不要劉備了,所以劉備過荊州的時候就不開城門。



劉琮還有一個憂患,如果他抗曹他必須得考慮劉琦的態度,三袁相爭發生在不久之前,二劉相爭上演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他真心抵抗曹操的時候,劉琦會不會背後捅他一刀,他不敢確定。

所以後來算來算去,還是投降最划算。

我是知常容,專門寫關於三國方面的文章,若你需要可以關注我。


知常容


內憂外患,兄長被劉備把持,意欲奪位,朝政外戚把持。蔡冒蒯越和曹操有舊交,投降也沒壞處。劉表家和孫權有世仇。丞相率百萬雄師兵近,一面劉備,一面孫權,一面曹操。荊州也沒有長江天險。就算僥倖贏了曹操,接下來面對的敵人也沒有贏得把握,而且孫權劉備哪方得到荊州對於蔡氏集團,荊州地方勢力,和劉琮都沒有好處,投降是最好的辦法,古人合一方奇謀巧士之力想出的解決方案,肯定有他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