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王翦:他接二連三威脅老闆漲工資、要待遇,老闆居然還拍桌叫好

怎樣接二連三威脅老闆漲工資,老闆還拍桌叫好?

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成語概括,那就是:與虎謀皮。

這可是一個大智慧。

秦朝一個人做到了,他叫王翦。

王翦:他接二連三威脅老闆漲工資、要待遇,老闆居然還拍桌叫好

王翦原本是戰國時的一個平民,年輕在鄉下力氣很大,力大如牛,不,力大抱牛。力氣大的可以抱起來一頭牛趟過河。

所以他經常揮舞著拳頭說憑著我這一雙拳頭怎麼能博不來富貴呢?

當然能,只不過你要當兵。

當時是戰國時期,天天戰爭,博取富貴最快的途徑當然是當兵,而且,在他所處的秦國,軍隊有一套嚴格的考核體系,只要有業績不愁升不上去。

這個業績自然是砍頭了、

他最早的領導是白起,就是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人那位,就在長平之戰的時候王翦已經是是白起的親兵了,白起十分欣賞他,親自將他推薦給秦昭王,說將來能代替我的就是他了。

令白起沒想到的是,歷史彷彿就註定讓王翦代替他。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本意一鼓作氣滅了趙國,但是丞相范雎擔心他的功勞太大,就設法說動秦昭王把他召了回來。後來秦昭王又想去滅了趙國,讓白起出徵,白起正好生病,秦昭王催了他好幾次,就是不去,秦昭王以為這是在和他自己置氣,就把他逐出國度,最後賜死。

白起死了,秦昭王也並未重用王翦,因為秦昭王很快也死了,然後國安君即為,結果沒當一年就死了,然後換成了從趙國叫回來的異人,異人當了三年,就死了,他的兒子嬴政即位了。

王翦:他接二連三威脅老闆漲工資、要待遇,老闆居然還拍桌叫好

嬴政開始重用王翦。

王翦不負領導重託,

先用水淹之計滅韓國,然後攻打趙國,結果遇見了趙國名將李牧。王翦採用反間計,騙得趙王殺掉了李牧,最終滅掉了趙國,隨後又滅掉了燕國。

屢建奇功,嬴政對他也十分倚重,賞賜不斷,但是王翦卻憂心忡忡。

他兒子問他你應該高興啊,怎麼反倒憂慮呢。

他說你知道什麼,你沒見過我的老領導白起是怎麼死的,為什麼趙王這麼不相信李牧,一個那麼蠢的反間計就能害死他。都是因為國王心中有鬼啊。

那怎麼辦呢?

王翦最初的策略就是解甲歸田,不問政事。這時候正好他的手下出了一個年輕人叫李信,也很有作戰的計謀。

有一次秦王嬴政問滅掉楚國大概要多少人,王翦說六十萬,李信說二十萬。嬴政說看來王將軍老了,我還是啟用年輕人吧。於是李信帶兵出征,王翦回家養老。

本來皆大歡喜的事,但李信出事了,他在楚國一敗塗地。消息傳來,嬴政趕忙找王翦道歉。

王翦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學他的老領導白起,說我有病啊,不能去啊。

但是他不敢,白起的下場他是見過的。

但是如果去,自己帶著六十萬大軍在外,很可能就是趙國李牧的下場。

王翦:他接二連三威脅老闆漲工資、要待遇,老闆居然還拍桌叫好

於是王翦就想了一個辦法,給老闆要工資。

出兵沒走多遠,他自己一個人跑回來了,見到秦始皇說:“您看我都老了,這一去不知道是不是還能活著回來,希望您能給點田地。”

嬴政哈哈大笑:“西邊的一萬畝良田就是你的了。”

王翦放心去了。

過了幾天,王翦的兒子又回來了,給秦始皇說:“我爹還是覺得您的賞賜有點少了,要不您再給幾套房子,五套就行。”

這就像個拆遷戶給開發商要錢。

秦始皇這個開發商高興的說:”給你們八套。”

王翦兒子趕回去告訴王翦,王翦笑了。

可是沒多久,王翦又派了一個代表回來了。

又提了一個條件:“光給房子太小了,把周圍的五十里土地都給了我們把。將來我老了,好在那裡打打獵,開開趴體什麼的。”

秦始皇有點看不起王翦了:“只要王將軍有業績,要什麼給什麼。”專門下詔,給你一百里的土地。

通過這樣的方式,秦始皇對他放心了,這是個沒有什麼遠大理想的老頭,挺好。

王翦帶著兵到了楚國,楚國派出項燕,西楚霸王項羽的爺爺,上次打敗李信的也是項燕。

王翦:他接二連三威脅老闆漲工資、要待遇,老闆居然還拍桌叫好

聽說來者是項燕,王翦就高高掛起免戰牌,任憑楚軍叫罵,就是不出。

別人不解,問他這是幹什麼,他說楚軍氣勢正盛,不可與之交鋒。等到楚軍罵累了,要撤軍的時候,他分兵出擊,打敗項燕,滅掉了楚國。

項梁臨死前說出一個詛咒:“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而王翦從此就抱著秦始皇給自己的賞賜回家安度晚年了,他也在臨死前告誡自己的孫子誰都不要當兵,我們家兩代當兵(他的兒子滅掉了魏國)殺戮太重,恐怕不得好報。

然而偏偏他的孫子王離就參軍了,偏偏項羽入關的時候就遭遇了王離的軍隊,結果王離被項羽殺得打敗,最終被項羽所殺。

兩個人的遺言都兌現了。

這才是歷史的吊軌。

司馬遷評價王翦說他雖然有軍功但不能輔佐秦王的德政,這就有點求全責備了,以秦始皇的性格王翦如果敢逆龍鱗下場肯定比司馬遷在漢武帝手下還要慘,早就被砍死了,哪有機會立軍功。作為一名卓越的指揮家,他能通過要工資要待遇的方式明哲保身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太史公拿他和白起比得出一個結論,也順便發明了一個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啊,既然如此,何必求全責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