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鄧艾、鍾會的反叛,為什麼都失敗得那麼快?原因很簡單

鄧艾、鍾會,一個是草根出生,一個是高級“官二代”,雖然出身不同,但兩人才智都是曠世奇才,他們的功績和名聲都是實打實幹出來的。但是為什麼他們的反叛好像全無章法,失敗得那麼快呢?

鄧艾、鍾會的反叛,為什麼都失敗得那麼快?原因很簡單​​​


司馬昭分而治之,安排貼身監視

司馬懿高平陵兵變之後,淮南連續發生三次叛亂,分別是王凌叛亂,毌丘儉、文欽叛亂,諸葛誕叛亂。所以到司馬昭掌權之時,對於任何擁有重兵的大臣本質上都是不信任的。

司馬昭發動滅蜀戰爭,分三路進兵,鄧艾、鍾會、諸葛緒各領一路。非常詭異的是,這次攻蜀戰爭,並沒有明確總指揮。官銜是鄧艾最高(徵西將軍,西線戰區司令),但主力是鍾會(鎮西將軍,西線戰區副司令),諸葛緒(雍州刺史)既不聽鄧艾的,也不聽鍾會的,最後被鍾會誹謗失去兵權。

《三國志》記載,“詔諸軍徵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度”,從字面看,是司馬昭親自擔任總指揮,三路兵馬都分別聽命於他。

由於鄧艾在戰前曾屢次反對攻蜀,司馬昭還派了自己的近臣師纂(大將軍司馬,即大將軍府的軍事主管,和管行政的長史平級)到鄧艾軍中,擔任司馬,實際上是監視鄧艾。後來當鄧艾有不臣之舉時,師纂也確實向司馬昭進行了舉報。

因為沒有一家獨大,每支力量在做事時都要考慮左右的掣肘,當然反叛的難度就增加了。

鄧艾、鍾會的反叛,為什麼都失敗得那麼快?原因很簡單


將士妻兒都在北方,無人跟從

對於是否擔心鍾會擁兵自重,割據叛亂,司馬昭曾經有一段非常精闢的說法,大意如下:倘若西蜀被攻破,亡國之民驚慌恐怖,就不足以與他們圖謀起事了;中原的將士各自都想著要回家鄉,就不肯與他(鍾會)同心協力了。倘若謀反作亂,只會自取滅族之禍罷了。

曹魏的軍事制度,將領士兵的妻兒在後方是基本屬於被監視居住的,如果士兵在前線叛逃或者畏戰,妻兒都會被牽扯處罰。特別是高級將領的妻兒,更是嚴格監管。因此大規模地跟從鄧艾、鍾會的基礎就沒有了。

王凌起兵叛亂前,就曾安排人把自己兒子王廣從洛陽接出來。

從史實看,鄧艾的部將在鍾會派衛瓘抓捕鄧艾過程中,並沒有站在鄧艾這一邊,鄧艾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就束手就擒了。鍾會發起叛亂後,高級軍官也沒有跟從鍾會,以至於鍾會只能把所有的高級軍官都軟禁起來,最後這些軍官和外面的士兵裡應外合發起暴動,亂軍中殺死了鍾會、姜維。

鄧艾、鍾會的反叛,為什麼都失敗得那麼快?原因很簡單

鄧艾、鍾會自視過高,缺乏私家勢力

鍾會在軍中基本沒有根基,攻蜀之前他一直在京任文職,做過司隸校尉等職務,臨攻蜀才被任命為鎮西將軍。他的父親鍾繇雖然位居三公,但從未管過軍事,在軍中也無根系。因此鍾會在軍中基本沒有私家勢力。

而且,鍾會在出兵漢中的路上,居然因為道路沒有鋪好,就殺了先鋒官許儀(許褚的兒子)。雖然有殺將立威的效果,但在軍官群體中肯定也有反作用,認為鍾會不近人情。鍾會的主要助手胡烈(車騎將軍胡遵之子)顯然和他關係不佳,最後帶頭反抗。

鄧艾也有類似情況。雍州刺史諸葛緒,在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時,就和鄧艾合作過(諸葛緒時任泰山郡太守)。但在攻蜀之戰中,鄧艾曾經希望中路軍諸葛緒,和自己並肩行動,遭到了諸葛緒的拒絕。

凡是要作亂犯上,首先要有一幫鐵哥們,否則只靠主將自己,即使他再算無遺策、計謀超群,也無法籠絡、安定好一支軍隊。這是一種帶頭大哥的文化,就是有一幫人死跟著老大。顯然,鄧艾、鍾會都沒有這樣的人格魅力,這點上還真比不過劉玄德,這麼多次跑路,他的基本班底始終緊跟他。

鄧艾、鍾會之敗,只能說他們的道行比司馬懿還差的多。造反不是人人都行的。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