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

清朝末,在腐敗透頂的滿清政府統治下,內憂外患。國內苛捐雜稅,貪汙腐敗,滿人欺壓漢人。更重要的是對外割讓土地,簽訂眾多不平等條約,使中華文明倒退,任人凌辱。所以激起了國內一大批以孫中山為首的接觸西方現代化思想的有識之士,決心站起來,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說起來雜七雜八,其實無非兩條主線:一、是袁世凱身死後留下的北洋政府控制權之爭;二、是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新軍閥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之爭。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

軍閥戰爭

經歷十多次大型起義才贏得辛亥革命的成功。然而革命黨人根基薄弱,並未完全的解放全國,北方政權依然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守舊勢力所盤踞。最終為了實現民主共和,孫中山提出將大總統位置讓位袁世凱。條件就是廢除滿清政府,實現民主。然北洋政府也僅僅遵守短短几年時間,又夢想復辟皇權,所以又激起全國各地的革命黨起義。然後北洋政府似走馬燈一樣,換了好幾任。但每一任都沒能改變局面,只顧得搶地盤,軍閥內鬥。使得民不聊生,人心渙散。

袁世凱作為清末民初的政治與軍事強人,依託強大的20萬北洋軍,原本是有機會真正統一中國的。在基本打服或收服各路軍閥後,鬼使神差非要稱帝 ,導致輿論譁然和雲南蔡鍔護法,全國一片討伐中袁世凱憂憤而死。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

袁世凱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實力未損,仍然控制著北京政權。但其它軍頭沒有袁世凱的威望和手腕,造成內部分裂為段琪瑞的皖系和馮國璋的直系,原本對袁世凱恭順的關外奉系張作霖部也有了問鼎北京政府的野心,先是聯合直系搞垮皖希,段琪瑞下野;然後再跟直系爆發兩次直奉戰爭,最終張作霖1924年擊敗玉帥奪得北京政府控制權。

北方就可以理解張作霖 ,段琪瑞(徐樹錚)和馮國璋、曹錕(吳佩孚)三家爭霸,張作霖父子贏了,旁邊還有倆扒眼看熱鬧的,馮玉祥和閻錫山。

南方沒有一家獨大的情況,為了與北洋政權分庭抗禮,兩廣和湖南小軍閥都各懷鬼胎聚在孫中山大旗下,成立廣州革命政府,孫中山深知沒有基本軍隊之苦,又成立了黃埔軍校,蔣介石校長橫空出世。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

孫中山

孫中山1925年逝世於北京後,國民黨內也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文有汪精衛武有蔣中正,經過一段時間較量,蔣介石系勝出,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誓師北伐,同時起兵的包括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北方兩個看熱鬧的也加入國民革命軍陣營。

北伐軍首先在兩湖擊潰直系殘留部隊,吳佩孚下野;隨之消滅盤踞在長江中下游的五省聯軍孫傳芳部隊,一統江南。隨後蔣介石部,李宗仁部,馮玉祥部和閻錫山部會攻北方最後一個勁敵張作霖的安國軍,張大帥惡虎不敵群狼準備逃回奉天老家,被日本人炸死,少帥接班。

張學良易幟後,天下名義上都歸順了國民黨,但蔣介石系獨裁的效果沒有達到,於是四個新軍閥1930年再起中原大戰,蔣介石最後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勝出。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

蔣介石

不妨看成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打太極,張學良支招,蔣介石贏了。雖然贏了,但是蔣介石的實力還不足以徹底統一全國,中國大部分地區還在表面歸順國民政府中央的軍閥手中,尤其是邊遠的雲貴川、兩廣、西北和東北等等,於是蔣介石採納楊永泰的削蕃計,利用追擊長征隊伍的機會準備逐一解決。

日本人等不及了,發動了侵華戰爭,打斷了蔣介石的統一進程,在民族利益面前,全國各勢力聯合起來,抗日戰爭爆發。政治和軍事強人對中國歷史影響之大,通過軍閥混戰就看得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