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哲學家杜威教育箴言:任何書本都不能代替個人的經驗

哲學家杜威教育箴言:任何書本都不能代替個人的經驗

約翰·杜威

約翰·杜威,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19世紀流行的是殖民時期沿襲下來的舊教育,再加上19世紀後期從德國傳入的赫爾巴特教學方法逐漸刻板化,使得當時的學校陳陳相因,缺乏生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是當時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杜威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下面是舒生整理的杜威教育箴言,希望對關心教育的朋友們有所啟發。

1、從經驗中學習,從只是跟經驗有關的書本或別人的言論中學習,這並不是一句空話。但是學校卻同社會生活的通常情況和動機如此隔離,如此孤立起來,以至於兒童被送去受訓練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難得到經驗的場所,而經驗正是一切有價值的訓練的源泉。

2、我們希望兒童從他自己心中“發展”出這個或那個事實或真理。我們叫他自己思維,自己創造,而不提供發動並指導思想所必需的任何周圍環境的條件。沒有一個東西能夠從無中發展出來,從粗糙的東西發展出來的只能是粗糙的東西……發展並不是指僅僅從心靈裡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

3、只有應用才能檢驗思想,只有通過檢驗才能使思想具有充分的意義和現實性。思想不經過運用往往自成一個特殊的世界。

哲學家杜威教育箴言:任何書本都不能代替個人的經驗

4、教師和書本不再是惟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實際上整個身體都成了知識的源泉,而教師和教科書分別成為發起者和檢驗者。任何書本或地圖都不能代替個人的經驗;它們不能取代實際的旅行。物體下落的算術公式不能代替擲石子或把蘋果從樹上搖下來。

5、每個人都有家庭中兒童的生活,市場上的生活,人與人往來的生活,以及與自然界接觸的生活。從這許多生活當中得來的種種知識,種種思想,種種習慣,都是廣義的教育。這種廣義的教育,簡單地說起來,就是社會的能力。這種能力和影響,是可以拿來陶冶人的習慣和性質的。

6、學校的任務不在把青年從一個活動的環境轉移到死記硬背別人學問的環境,而在於把他們從相對地說是一個偶然的活動環境,轉移到按學習的指導選擇的生活與活動的環境。

7、關於兒童的學習,可以談得很多,但學校不是兒童生活的地方。現在我們的教育中正在發生的一種變革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場革命,一場和哥白尼把天體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那樣的革命。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這個中心旋轉,兒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


8、教育如果偏於技術,做事雖巧如扒手,好像斯巴達的教育,做得巧妙異常,使人不得而知。這種教育,兒童易於趨於卑鄙下賤的方面,將來技能雖好,但對改造經驗的意義太有限,太狹隘。教育是要對生命成長有幫助的,而不僅是為了謀生。

9、我們不知道什麼叫能力,我們不知道什麼叫發展,我們不知道什麼叫和諧。能力只有與它所派上的用場聯繫起來,只有與它必須履行的職責聯繫起來,才成其為能力。如果我們拋開了社會生活所提供的用途,我們就只能用陳舊的“官能心理學”來說明什麼叫能力,什麼叫特殊能力,等等。

10、簡單明瞭的事實是,除了有獨創性的做鐵匠的能力、做木匠的能力、或製造蒸汽機的能力以外,沒有任何孤立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或推理能力。簡略地說,能力是為完成某些特定類型的工作而使之協調起來、組合起來的特殊的衝動和習慣。

11、教育必須使每個人懂得,不妨礙他人和在某種程度上積極尊重他們的利益,這是謀求自身幸福的可靠保證所必需的。

12、教育的力量,對人影響最深的,就是改變了他的好惡和愛憎。不能使人在根本上產生感情的教育,只是膚淺的教育。教育須使人對社會有適當的感情。

13、在生活的實際衝突中,個人必須有能力站得住腳,有所作為。他必須有主動性、堅持性、堅定性、勇氣和勤勉。簡言之,他必須具有“性格的力量”所包含的一切東西。毫無疑問,個人在這方面的天賦差別是很大的,但是每個人的衝動、前進的傾向和對做事的迫切願望仍然有一定的基本特徵。在這方面,教育的問題就是要發現這種天生的能力蘊藏的是什麼,然後利用它(提供刺激和控制的條件),把它組織到一定的、繼續保存下去的行動方式——即習慣中去。

14、思維是探究、調查、熟思、探索和鑽研,以求發現新事物或對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總之思維就是疑問。傳統上既定的講課的特點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但這種提問常常以取得答案為滿足,而不是引起疑難,由師生共同討論。

15、只有在思維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識,才能具有邏輯的使用價值。有些人幾乎沒有什麼書本知識,他們的知識是同在特殊情況下的需要聯結在一起的,因此他們時常能夠有效地運用他們所具有的那些知識,而一些博學多識的人,卻時常陷入在大堆知識中而不能自拔,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是靠記憶得來的,而不是靠思維的作用得來的。

哲學家杜威教育箴言:任何書本都不能代替個人的經驗

16、如果要創造一種科學的教育,兒童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沒有它,就不可能蒐集種種素材,而沒有素材,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條條原理;為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或為了充分發展品性以養成獨立人格,自由也是不可缺少的。

17、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於兒童說來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象他們在家庭裡、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那樣。

18、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僅僅依賴法規的制定,或是懲罰的威脅,或僅僅依賴改變機械的或外在的安排,都是暫時性的、無效的。教育是達到分享社會意識過程中的一種調節作用,而以這種社會意識為基礎的個人活動的適應是社會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19、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

20、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

21、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之外無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

22、學習是主動的,它包含著心理的積極開展。它包括著從心理內部開始的有機體的同化作用。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23、學校科目聯繫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

24、如果他不能籌劃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麼;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確答案,百分之百正確,他還是學不到什麼。

25、一個兒童要學習的最難的課程就是實踐課,假如他學不好這門課程,再多的書本知識也補償不了。

26、我們所要求的是使兒童帶著整個的身體和整個的心智來到學校,又帶著更圓滿發展的心情和甚至更健康的身體離開學校。

本文綜合整理自 |《杜威教育箴言》,杜威《我的教育信條》等。致謝編譯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