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唐能滅高句麗、突闕、百濟,為何打不過吐蕃?

用戶3932592468


大唐能滅高句麗、突闕、百濟,為何打不過吐蕃?

唐朝同突闕、高句麗、百濟的戰爭並不能與唐蕃之戰來做簡單的對比,不過唐朝這幾場戰爭卻能窺見唐朝軍隊的一些特點。

北方的東突厥一度是唐朝最主要的威脅,所以解決東突厥一度是唐朝最主要的戰略目標。

雖然,東突厥的騎兵輕裘快馬、來去如風,但草原遊牧民族有兩個最致命的弱點幾乎從來沒有被解決。

一、幾乎始終沒有能夠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權(除了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這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流動的生活方式有莫大的關係。

二、遊牧而居導致草原民族沒有穩定的民生供應體系,全部靠天吃飯,一旦遭遇天災牲畜大量死亡,國家的戰鬥力便會銳減。

唐朝便是藉助了東突厥遭受天災後實力受損的天時,其次,作為唐朝最成功的地面戰役,東突厥之戰充分展示了唐軍作戰的特點,既少量騎兵長途奔襲,輔以大部隊截擊殲滅的戰術。

公元629年(貞觀四年),李靖以3000驍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晝夜兼程300裡,夜襲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大敗東突厥頡利可汗。

一月後,李靖派又派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下銜枚疾進,衝進頡利可汗的牙帳。劼利可汗乘千里馬西逃,李靖率大軍跟進,突厥軍潰散,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

類似的戰例在西突厥身上也發生過,顯慶二年(657),唐高宗派蘇定方等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

蘇定方賬下的副將為然都護任雅相、側都護蕭嗣業、瀚海都督婆閏(回紇人),率唐兵及回紇騎兵萬餘。另有,西突厥將領阿史那彌射和左阿史那步真作為安撫大使,詔安西突厥在南方的各部。

要注意一點,這是唐朝在西域地區採取軍事行動的主要方式,既少量精銳唐軍驍騎為突擊尖刀,輔以大量當地部落的軍隊。這其實是李靖軍事思想的變種,唯一的區別就是大量後續部隊從唐軍變成羈縻州的部落軍隊。
這種戰略思路在唐朝長期存在,從唐初征討吐谷渾、高昌,到中唐時期高仙芝的怛羅斯之戰,唐軍的組成方式皆是如此。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唐朝始終沒有能力解決,大量軍隊遠距離行軍的後勤補給問題。

唐軍初戰告捷後,阿史那賀魯西逃,蘇定方令唐軍向邪羅斯川(今伊犁河西)向方向追擊。時值冬季,積雪盈尺,唐軍晝夜兼程,長驅數百里,直抵金牙山(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東北)沙缽羅牙帳,發起突襲,斬獲數萬人。

這種靈動果決的長距離奔襲作戰,是唐軍最成功的戰例。相比於此,遠征高句麗時的仰攻堅城實在乏善可陳。

現在我們就要說,為什麼唐蕃之間的戰爭與其他族裔的不同了。

首先,吐蕃王朝是一個農牧相結合的民族,所以它既不像突厥那樣一盤沙容易被各個擊破,又不像高句麗、百濟那麼缺乏機動性。

其次,吐蕃王朝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能夠整合國家內部的全部資源和唐朝拼消耗(當然最終還是沒拼過,也不可能拼過,因為唐朝人口至少是吐蕃的八到十倍)。

所以,當唐蕃兩國在東至劍南(川西)西至勃律(帕米爾高原)的廣闊戰場上廝殺時,展現出的戰場態勢是大不相同的。

這其中,在以草原地形為主的河西九曲(甘南)、吐谷渾(青海)、西域(新疆)等地區,唐朝軍隊難以抵禦吐蕃騎兵的狼群戰術,均有慘敗的戰績(大非川、承鳳嶺、羅素山”三戰戰歿二十餘萬人)。

這些戰敗的戰役,基本都是唐軍大兵團出擊,卻被蜂擁而至的吐蕃騎兵分割包圍首尾難顧,被一口口吃掉的。

這足以看出唐軍在機動性方面的劣勢,當然了,即便是在草原地區,唐軍也不是沒有勝蹟,婁師德、黑齒常之、王孝傑,都曾有擊敗吐蕃的戰例。

“唾面自乾”婁師德

但依舊是機動性的問題,兩條腿跑不過四條腿的,唐軍大勝,吐蕃軍隊都跑了,吐蕃軍隊大勝,唐軍“屍骸齊天”。所以,唐軍的戰績更多的表現在偷襲後勤基地,焚燬多少輜重之類,輜重沒長腿,想跑也跑不了。

而在兩國的山地作戰中(劍南、隴山),基本打成平手,誰也奈何不了誰,從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城長達百年的反覆爭奪就可見一斑。

另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海拔高度,這對於以步兵為主的唐軍可謂影響巨大。去過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高原上空著手走路都有壓力,更別說披甲打仗了。

所以,以唐朝遠遠超過吐蕃的戰爭潛力(人口優勢、生產力優勢),依舊只能和吐蕃進行殘酷的消耗戰,是上述原因綜合的結果。

最後,糾正一個大家的誤區,唐蕃兩國二百年的交往史上,見諸史端的戰役多達197次。綜合來說,只能算是互有勝負,吐蕃稍占上風,唐朝並不是全無還手之力。否則的話,估計不用黃巢動手,唐朝就被吐蕃滅了。

而且,唐蕃兩國的戰爭曲線也呈現一種起伏不定的狀態。貞觀年間,唐朝尚能至少不落下風,雖然松贊干布雄才大略,但李世民也不遑多讓。

兩位領袖去世後(只相差一年),祿東贊和他的兒子們(贊悉若、欽陵)確實把李治和武則天揍得夠嗆,唐軍幾次慘敗都是這段時間發生的。

等到天寶年間,唐朝國力復起,再度佔據上風,復設安西四鎮、復奪石堡城都是這期間的戰例。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便跌入谷底了,整個河西走廊都被吐蕃佔領,長安也被吐蕃佔領的15天。

不過,德宗在採納了李泌“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唐朝版的統一戰線)的戰爭策略之後,總算是堪堪穩住了局面。

劍南節度使韋皋

公元801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劍南節度使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已經昭示著一百多年的拉鋸戰之後,吐蕃國家的戰爭潛力幾乎耗盡,崩潰就在眼前。

綜上所述,唐蕃之間的戰爭史,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既不能用其他少數民族的案例來推導,也不能用一個簡單的視角來看待!


關於唐蕃兩國戰力、國力的對比,網上歷來爭的口沫橫飛,以上都是我一家之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給我留言,咱們交流一下。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首先,吐蕃難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吐蕃王國是雪域高原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擴張強權。

中國臺灣藏學家林冠群先生在其著作《唐代吐蕃歷史與文化論集》中提及了吐蕃的擴張。

吐蕃的軍事擴張,是基於自己對於當地氣候的適應度和本身需求。青海當時和西藏氣候相差不大,其氣候環境甚至比藏地相對穩定。因為吐蕃藏地的氣候極其多變,冰雹等極端天氣也是家常便飯,這些極端天氣會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損害。青海則不一樣,氣候比藏地溫和穩定很多,加之青海湖地區適合農耕和放牧,習慣於高原生活的吐蕃人在這地區生活也不是問題。對於唐軍來說,在青海打仗是“跨海拔作戰”。長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唐帝國士兵無法適應高海拔的氣候,因而導致作戰效率大打折扣。

另外,吐蕃在每佔領敵方土地後,會強行招募大量當地人民、士兵加入自己的軍隊,並且在數量上遠遠大於自己的軍隊。這些軍隊往往是打前戰的。比如大非川戰役中,論欽陵所統率的吐蕃軍隊並非都來自吐蕃本部,而是徵集來自象雄、孫波、吐谷渾等佔領地。再者,青海在歷史上屬於吐谷渾的統治範圍,論欽陵召集大量吐谷渾士兵,不是因為自己人手不夠,而是因為這些吐谷渾士兵熟悉當地地形。而這對於些,唐軍是不具備的。

還有,吐蕃的地方軍政管理結構由低到高依次為氏族(包括平民、奴隸)部落→千戶(又被叫做東岱)→如(又被稱為翼)。在這三級管理結構中,如是吐蕃地方軍政最高的管理單位,分為上下兩個分如,其長官被稱為如本(上下如各一人),負責所管理分如的民生、行政、軍事等事務。千戶是組成如的基本單位,十千戶組成一如,其長官稱為千戶長。而組成千戶的是當地的氏族部落。一般千戶長、如本等官職由當地的最有權勢的氏族首領所擔任。

吐蕃軍隊的兵員來源於每個如的當地平民、貴族,由於其發源於原始的軍事聯盟部落,生活在當地的平民平日生產勞動,戰時則武裝起來,組成軍隊,跟隨長官前去征戰……這種具有“原始風”的部落兵成為吐蕃日後賴以發動戰爭、經濟建設的根本力量。

此外,隨著吐蕃與中原王朝的接觸次數愈發頻繁,吐蕃的軍制也吸收了中原王朝的軍制。松贊干布在位時期,以及噶氏家族專政時期,是吐蕃軍事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吐蕃在本土和被征服的地域實行“大料集”制度。

什麼叫“大料集”制度?所謂的“大料集”制度,是個徭役和徵發戶丁兩重的制度,一般情況下是三戶徵一丁,但如果遇到戰況緊急時,三戶徵一丁會縮小到兩戶徵一丁甚至一戶一丁。

松贊干布時期,大相祿東贊主持修訂了吐蕃的第一部根本法典,這部法典稱為《赤則本謝之法》。該法典從法律意義上規定了吐蕃的官制、五如的劃分、“桂”和“庸”的嚴格等級界限,而“庸”不能從事“桂”所從事的行業。

那麼,“桂”和“庸”是什麼呢?公元654年,大相祿東贊在蒙布塞拉宗舉行集會,這次集會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區分了“桂”和“庸”兩個概念。所謂的“桂”,是指從軍的武士階層(平民、貴族);“庸”指的是從事生產的人員(奴隸)。現代學者對於“庸”,一般理解為地位低下、從事基礎生產的帶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奴隸。此外,根據《賢者喜宴》的劃分,吐蕃人將手工業者、商人也都劃為“庸”階層。這些屬於“庸”的階層,是沒有當兵的權利,但奴隸可以隨著自己的主人從軍,但是不會充當戰士,而是在軍中進行生產工作。

在“桂”階層中,同一氏族部落裡的全體成年男性均有軍籍,出征時武器裝備、後勤補給均需自備。由氏族、千戶組成的不同如建制的軍隊,其馬匹毛色、旗幟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做可以在戰場上一眼就能識別出是哪個如的軍隊。例如《賢者喜宴》記載衛如的軍隊,“軍馬分別為白鬃白色馬和硃砂色豹紋馬,軍旗分別為紅色花舍旗和紅色火焰旗,軍行似大雪落湖面”。

那麼,以氏族部落平民為主要兵源,氏族貴族率領的如建制軍隊,其兵力為多少?由於史料缺失,我們很難得出具體數字。但是,成書於16世紀的《賢者喜宴》卻給了我們這麼一條信息:五如六十一東岱總兵員為462400人!

而且,吐蕃王國作戰時,除了徵發自己的本土士兵(即衛如、約如、如拉、葉茹)之外,還大量徵召原割據勢力的士兵,比如象雄、蘇毗、森波、吐谷渾等;甚至在漢地佔領區徵發大量當地的漢人士兵……

因此,吐蕃軍隊其實是一個以吐蕃本部為主體,圍繞大量外籍士兵的“大雜燴”式的軍隊。另外,前文所述的吐蕃貴族在出徵時也會帶上自己的奴隸隨軍作戰,這些奴隸會擔任後勤輔助工作甚至上場參戰。《資治通鑑》記載:“吐蕃每發兵,其富室多以奴從,往往一家至十數人,由是吐蕃之眾多”。

正因為如此,吐蕃的軍隊人數才如此龐大。

在武器裝備上,吐蕃軍隊和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由於其發源於遊牧部落聯盟,吐蕃主要是兵種以高速機動奔襲為特點的騎兵。根據《冊府元龜》等漢文史料記載,吐蕃騎兵“衣甲堅厚”,裝備鎖子甲、鐵札甲(柳葉甲)、刀、劍、弓箭、投石索等武器。杜佑的《通典》記述:“人馬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之所能傷也”。

關於吐蕃鎖子甲記述的來源,根據美國學者白桂思的考證,得出了吐蕃的鎖子甲、索波(吐蕃刀劍的一種)的鑄造技術很有可能來自於中亞“昭武九姓”中的康國、安國等。

在公元8世紀,西亞和中亞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劇變。曾經雄踞於西亞、中亞地區的薩珊帝國在自身的內訌和阿拉伯凌厲攻勢的雙重夾擊下崩潰,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阿拉伯帝國稱霸西亞和中亞部分地區。“昭武九姓”中的康國等小國,無力與軍力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抗衡,無奈只能臣服於阿拉伯帝國,向其納貢臣服,但保留外交和軍事的自主權。

隨著吐蕃的強盛,其勢力也發展到了蔥嶺一帶,並且能通過絲綢之路於康國等中亞國家進行商業來往。通過絲綢之路,吐蕃學到了中亞地區製造鎖子甲等武器裝備的技術。再加之吐蕃本地也有相當規模的手工製造業,因此吐蕃在武器裝備上取得了能和周邊勢力相媲美的資格。

關於吐蕃在作戰時期的場景,《舊唐書·吐蕃傳》描述:“軍令嚴肅,每戰,前隊皆死,後隊放進”對此,筆者認為所謂的“前隊皆死”,可以理解為外族軍隊的大量消耗。按照吐蕃作戰慣例,一般是讓位於前軍一線的外族士兵打頭陣,做“炮灰”消耗對方的實力。這點在大非川戰役,吐谷渾軍打前陣得到了證實。後來為了減少部隊在打前戰的傷亡,唐帝國將軍們也是絞盡腦汁去想解決之策,於是後來的唐帝國名將李晟告誡自己的部下:

賊之大眾,當過城下,無擊其首尾。首尾雖敗,中軍力全,若合力攻之,汝必受其弊。但候其前軍已過,見五方旗、虎豹衣,則其中軍也。出其不意,乃是奇功。

李晟的這種集中兵力突擊中部的戰法,日後在其部下王佖的實踐中取得了成功。

可以在唐蕃近二百年的戰爭史中,吐蕃的戰略戰術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就比如在大非川戰役中,論欽陵使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先讓薛仁部吃一點甜頭,然後趁機高速奔襲到了郭待封部,將其殲滅,而後集中兵力合圍已經龜縮在大非川的薛仁貴部,最終取得了全勝。

另外,在以後的對唐戰爭中,吐蕃王國外交手段和軍事進攻的雙重配合也是運用到了極致。

在赤松德贊贊普時期,吐蕃的軍事機器的運轉速度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公元755年,唐帝國安史之亂爆發,吐蕃當局以幫助唐帝國平叛的名義去探聽河湟、隴右等地區的防禦虛實。由於平叛,唐帝國將隴右地區的軍隊東調,造成隴右防務空虛。這時吐蕃軍隊在其名將恩蘭·達札路恭的率領下,攻掠河湟、隴右等地。

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吐蕃遣使入唐,請求會盟議和。吐蕃的計謀被郭子儀一看看透,並對唐代宗說:“吐蕃、党項不可忽,宜早為之備”結果,果然不出郭子儀的預料,恩蘭·達札路恭正在計劃進攻唐帝國關隴地區,尤其是攻佔長安的計劃。

由上述兩個例子可見,吐蕃對於戰略戰術和陰謀詭計的使用已經是駕輕就熟。當然,這是建立在吐蕃王國良好的軍事體系上的。(摘自我們作者趙子威的考證文章)


冷兵器研究所


我是執筆畫浮塵,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個人認為唐朝打不過吐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個方面。

一、地形問題

吐蕃位於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此區氣候為高寒山地氣候,海拔高意味著大氣壓強小、溫度低(冰川廣佈)、光照強(大氣層稀薄,距離太陽近)、氧氣不足,唐軍多是常年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帶,大氣壓強大,溫度偏高,氧氣充足,加上青藏高原區溝壑眾多,冰川阻攔,不利於行軍。


故而唐軍要是去吐蕃地區作戰,必然導致高原反應,水土不服,加上溝壑萬千,不熟悉地形,唐軍是無法打過吐蕃的。



二、軍隊數量的問題

比如著名的大非川之戰,吐蕃完全是依賴於兵力的絕對優勢和地形優勢,40萬吐蕃軍在高原草地上才打敗了10萬唐軍。也就是說,吐蕃佔據有利地形,人多勢眾,自然唐軍打不過吐蕃。

面對吐蕃入侵,當吐蕃打到長安,是在唐王朝衰弱的時候,是安史之亂之時,吐蕃趁機打劫,唐軍連應付安祿山都來不及,更沒有精力打吐蕃了,更不用說打贏吐蕃了。


綜上所述:唐軍打不過吐蕃就是因為吐蕃佔據了對唐軍極為不利的地形優勢,吐蕃以多欺少,吐蕃對唐軍的勝利,大多是以優勢性兵力壓倒唐軍,其次是趁虛而入,唐軍自然打不過吐蕃了。


最後我有一個疑問,請大家賜教,大夥認為吐蕃軍隊戰鬥力比唐軍高嗎?謝謝!


執筆丿畫浮塵


我想大唐能夠滅掉高句麗,突厥等而打不過吐蕃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歡迎關注群哥說歷史,讓我們一起了解有趣的歷史。


一、

吐蕃地處高原,大唐士兵不適應高原,環境對作戰不利。

二、


吐蕃比較強大,吐蕃本族加上四大內族人口有兩百多萬,雖然與唐朝8000多萬比很少,但是當時除了中原地區外,兩百萬人口的國家也不能小看。

三、
氣候惡劣,開發程度低,我們知道古代人以種地為主,吐蕃那點地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


群哥說歷史


吐蕃看地圖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地理險惡,海拔四五千米,平原人,上去別說打仗,喘氣都困難,跑幾步都可能出人命。所以唐朝軍隊上不去青藏高原,而且這一點上無法克服。再有就是青藏高原在唐朝人看來那是不毛之地,沒有攻打的價值。


古今社會趣聞軼事雜談


高原反應!高原反應!高原反應!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其次,正逢西藏處於歷史最強盛的巔峰,當佛教成為藏人唯一的全民信仰之後,吐蕃政權迅速分裂和衰落,直到建國後,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建設,西藏才走出愚昧和落後,迎來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復興和繁榮!


魯昂的故事


吐蕃實際上戰鬥力並不怎麼樣,地理條件對於吐蕃有很大的優勢,其次吐蕃前期的敵人只有一個唐朝,而唐朝的敵人卻很多,這些敵人勢力都還不弱。看看蒙古滅南宋,日本入侵中國,你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再優越的武器,在惡劣環境下也就是個燒火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