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康熙遺詔公佈,雍正仍擺脫不了篡位嫌疑,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在清朝幾大疑案之中,雍正繼位的合法性最受世人關注,近300年來,關於雍正繼位的各種猜測和爭論一直不斷,其中篡改遺詔說流傳最廣。說書人甚至杜撰出“傳位十四皇子”被改成了“傳位於四皇子”的無稽之談,那麼真實的康熙遺詔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記錄康熙帝傳位意願的遺詔,分別用漢文和滿文書寫,真品現保存在臺北故宮。參觀者可以清楚的看到遺詔的末尾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遺詔公佈,雍正仍擺脫不了篡位嫌疑,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從遺詔內容上看,傳言中“十”改成“於”的說法不攻自破,並且符合清宮檔案對於皇子的一貫叫法:“皇几子”。康熙遺詔的展示,是雍正帝繼位合法性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按說遺詔一出,一切爭論和質疑都應該塵埃落定,但人們對這份遺詔並不買賬。因為遺詔本身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康熙帝是1722年12月20日病逝於暢春園,但據雍正自己編撰的《大義覺迷錄》中提到,康熙臨終前向隆科多下達了口諭,雍正繼位的依據最初也是隆科多傳達的口諭,而第一次宣讀詔書則是在康熙病逝三天之後。這份詔書是否出自康熙帝本人就很難說清了。

康熙遺詔公佈,雍正仍擺脫不了篡位嫌疑,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至於隆科多是否真實的傳達了康熙的臨終口諭不得而知,三天的時間,雍正和隆科多有足夠的時間炮製出一份康熙遺詔,見證人的缺失也使得遺詔的可信度大大降低。雍正直接修改遺詔的可能性很小,也沒有必要。要同時修改滿漢兩個版本,並且不留痕跡幾乎不可能做到。但雍正另行偽造一份遺詔,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一個十分蹊蹺的疑點是,現存於世的兩份滿文版本遺詔中,其餘部分均保存完好,唯獨關於皇位繼承的部分缺失了,並且兩份滿文版本都是如此,這種巧合不禁令人質疑遺詔遭到人為破壞。如此,即使遺詔是真實的,漢文版只能作為孤證,滿文版已經失去了證明的價值。

康熙遺詔公佈,雍正仍擺脫不了篡位嫌疑,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在康熙眾多皇子中,捲入奪嫡之爭的有9位,幾輪爭奪下來,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已經被康熙帝明確排除在外。有希望繼位的只有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剩下的九阿哥、十阿哥是八阿哥的支持者,八阿哥奪儲無望後,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而十三阿哥則是四阿哥的忠實追隨者。

三阿哥有學者風範,但能力太過平庸,康熙朝大局初定,必然要選一個能幹的皇子繼承君位,三阿哥繼位的實際可能性極小。最大的熱門人選是十四阿哥胤禵,從太子胤礽被廢后,康熙將胤禵封為大將軍王,作為西征青海的統帥,以皇帝親征的規格親自送胤禵出征,這表明康熙著力培養十四阿哥,有先立功再立儲的深意。

康熙遺詔公佈,雍正仍擺脫不了篡位嫌疑,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而令十四阿哥掌管兵權,也為順利繼位提供了保障。康熙對於皇子間的關係十分清楚,十四阿哥和四阿哥雖是一母所生,但關係並不融洽,這一點康熙也是十分清楚的,如果有意讓四阿哥繼位,又怎麼可能將兵權交到十四阿哥手上。

從康熙帝的一番安排,到最後四阿哥繼位的結局,並不符合邏輯和眾人的預期。這些疑點並不是一份來歷不明的遺詔所能夠證明的。康熙帝立儲的原則有兩點:一是不能對皇權產生威脅,二是不能罔顧孝悌。二阿哥和八阿哥違反了第一點,大阿哥違反了第二點,所以被剝奪立儲資格。

康熙遺詔公佈,雍正仍擺脫不了篡位嫌疑,還有兩大疑點無法解釋

後來十四阿哥與八爺黨走的有些親近,這大概是對十四阿哥唯一不利的因素,康熙帝有可能在最後時刻改變想法,轉而立四阿哥胤禛。康熙至死都沒有發佈傳位遺詔,說明康熙帝要對繼位人選觀察到最後一刻。雍正繼位令很多人倍感意外,包括雍正的生母德妃,關鍵證據和證人的缺失,使雍正陷入了繼位合法性的困擾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