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南北經濟差距拉大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經濟的比拼|新京報專欄

文 | 謝良兵

近日,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在一次會議上透露,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2017年南方GDP實現52.5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61%左右,是1980年以來佔比最高的時期,相應的北方的佔比下降到39%左右。

南北地區經濟差異自2013年進一步拉大

長期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討論,基本都集中在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但杜鷹先生這番數據的披露,意味著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即從“東西差異”變為“南北差距”。毫無疑問,南北方經濟失衡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經濟重心長期都在北方地區,自東晉以來,經濟重心才開始南移。新中國成立伊始,因為學習蘇聯模式,東北地區成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南北方的經濟差距並不算大。至少在改革開放前,北方佔全國經濟近半,佔比降低則是這些年的事。尤其是2013年以來,同時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雙格局。

為什麼會在2013年開始出現這種狀況?

眾所周知,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新常態”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用這些主要特點對照南北方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模式,原因顯而易見。

南北經濟差距拉大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經濟的比拼|新京報專欄

相比南方,北方經濟轉型面臨陣痛

在產業結構上,北方自然資源,尤其是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石油等能源資源豐富,使得北方地區成為新中國建國初期重化工產業佈局的集中地。而在1999年至2008年期間,全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一輪重化工業化,受益地區依然是北方,尤其以環渤海地區為主。

這種產業結構的弊端在於,一是容易受國際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影響,比如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受此影響,2013年至2016年北方省份的PPI(生產物價指數)下降幅度就遠超過南方地區,這一下降嚴重影響了北方工業企業的生產利潤;二是在去產能背景下,製造業投資需求萎縮。工信部數據顯示,2015年,北方地區完成鍊鐵、鍊鋼、焦炭、電力去產能任務分別佔全國的64.5%、73.6%、83.8%和78.9%。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裡討論的“北方”,北京是個例外: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5月16日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4月,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20.2%和16.2%的高增長。2017年北京研發經費投入1595億,同比增長7.5%,其科研經費投入強度常年全國第一。

但北京以外,很多北方城市仍處在艱難轉型的陣痛期。

而南方地區雖然自然資源並不豐富,但人口密集,因此最早發展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輕工業、服務業、對外貿易等。以南方經濟的代表之一廣東為例,該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官方數據也顯示,從2011年開始,廣東的稅源增長動力實現了從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切換。

南北經濟差距拉大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經濟的比拼|新京報專欄

西南跨越式發展推高南方經濟比重

再看經濟發展模式。早期中國經濟主要是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所謂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北方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1999年後,大規模的“鐵公基”建設對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化工業需求量很大,因此投資大量向環渤海地區傾斜。2008年開始,南方地區已經意識到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騰籠換鳥”,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經濟。

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創新最直接的數據就是科技研發支出經費的數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998年,北方研發支出經費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為73.8%,2016年進一步下降至64.1%。

當然,南方經濟的比重加大也有賴於西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經濟增速排名前四的省份均來自西南地區,貴州和西藏均超10%,雲南和重慶超過9%,四川也以8.1%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七。尤其是貴州地區,過去因地處深山,長期交通不便,但這幾年隨著滬昆高鐵、貴廣高鐵等通車,成為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重地。在全國民用機場的規劃佈局中,南方地區也因有40多個新建機場超越北方。

南北經濟差距拉大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經濟的比拼|新京報專欄

北方一些地區要通過創新,避免淪為“鐵鏽地帶”

20世紀70年代,美國一些工業基地在經歷了重工業化時期的繁榮後走向衰落,大量工廠倒閉,到處是閒置的廠房和鏽跡斑斑的設備,被形象地稱為"鐵鏽地帶"。

殷鑑不遠,如今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區應該用更清醒的認識和積極的行動來避免淪為“鐵鏽地帶”。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今年2月曾歷數山東經濟發展的短板,包括改革開放意識不夠強,科技創新力滯後,區域優勢減弱等,坦承“如果山東發展方式濤聲依舊就登不上高質量發展巨輪。”

經濟發展情勢也直接影響了人口的流動趨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有五個省區市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包括遼寧、吉林等。而在這一輪的全國城市“搶人大戰”中,北方地區除了西安,基本都比南方城市慢了半拍。

可見,南北差距拉大的背後,實則是新興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簡而言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凡是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市場機制和體制改革滯後的地方,就必須承受經濟衰退的陣痛。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