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如果做一种工作像制作佛像一样虔诚、执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

今年三月下旬,去日本的飞驒高山旅行了三天,见到许多外国游客,感觉不少于日本游客。听旅馆服务员讲,这四、五年外国游客剧增,之前并不多。

我对“飞驒”的最初印象是在1980年代初,当时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啊,野麦岭》,在我国很有影响。后来,还根据这部电影出版了同名“小人书”。故事中的一百多姑娘就来自飞驒地区,在1903年2月,她们穿过野麦岭,走入纺织厂,开始了悲惨的命运。

——这是一个在资本主义早期、日本落后地区外出“打工妹”的故事。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里已经成了旅游胜地。日本国家旅游局用中文简体字写的推介书里,有这么两句话:欢迎来到令人怀念的故乡——飞驒高山!这里既有雄伟壮观的自然,也有古朴典雅的日本文化。

我无意写单纯的游记,而是想试着找一下他们打造美丽乡镇的要点。

自古以来,“飛騨の匠”就闻名日本,日本又是一个匠人社会,他们可谓是匠人中的匠人。于是,去匠人的故乡一探究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飞驒高山位于日本中部的岐阜县,高山市是曾经的飞驒国首府,周围被有日本屋脊之称的北阿尔卑斯山脉环绕,确实雄伟壮观。

我住在河边的日式旅馆,旅馆是政府指定的文物,庭院和屋内装饰都很传统、经典。在二层房间的窗边,近看清澈的流水,远眺白雪覆盖的山顶,风景如画,干干净净的画。再加上天然温泉,以及丰富的高山植被,在山间水边散步,仿佛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除此自然禀赋,就是有400年历史的古川古镇。这棋盘式布局的古镇素有“小京都”之称,体现了京都文化和江户文化的完美融合。当然,这主要是民间文化层面。

不过,古镇也许受江户也就是明治维新前的东京影响更大。自元禄时代(1688-1704)起,这里成为江户幕府的直辖领地,把原来的领主移封到其他地区,派级别比较低的家臣来任该地长官。此类地方长官对江户幕府的忠诚,也会影响古镇的文化内涵。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圆光寺

漫步在古镇里,看到的寺院多属于净土真宗,大概与德川家康信奉净土真宗有关。而且,当地佛教徒也大多信净土真宗。一百年前流行的口头语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像西方人说“oh my god”的那种情形。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濑户川与白壁土藏街”。400年前挖掘的引水渠濑户川,也被挖掘出多条支流从店家房后经过,为住户洗菜、淘米之用。从经济高速成长期的1968年开始,居民在沟渠里放了许多鲤鱼,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这种白壁抹泥建筑似乎更有江户时代的建筑特点。这一点,只要看看日本各地保留的江户时代的城,就会明白。至于京都文化的影响,许多临街铺面,都很像在京都常见的前店后场的町屋。当然,京都文化和江户文化在这里也是相互影响的,不能简单归类。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在棋盘布局的街道里,窄窄的小街,沿街各式店铺和民居,两边的建筑高度和颜色统一,秩序感无处不在。

我喜欢清晨穿行其中,仿佛漫步在四百年间,古老的木屋在此安静的等待一场邂逅。门前的水缓缓流淌,连绵不断,充满着灵秀。细细的聆听流水,像是轻柔的音乐。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每在夏秋之际,池中一尾尾红色的锦鲤,自在地游来游去,像是翩翩起舞,充满童趣。一幢幢老屋门前的花草,迎着晨光在清新中舒展身姿,我不由得深深呼吸……

若是午后时光,还可以在街边的小馆慢慢酌饮一杯,直到日落,灯初上。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在古镇商业街上,最多的招牌恐怕要数“飞驒牛”。去飞驒高山旅游,飞驒牛应该是必吃的一道菜。和牛的品相用日语说就是“霜降りの肉”,我们叫雪花肉。吃飞驒牛肉,有一种融化在咀嚼中的滋味;一起品味的,还有昔日里的美好时光。

其实,古代日本人是不吃牛肉的。明治维新后,为了改善日本人的体质,吃牛肉成为文明开化的一项政策。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和牛的品质便闻名天下。

在古代的飞驒高山,牛是生产工具,也是人力之外的唯一陆地运输工具,没有养肉牛的经验。现在,飞驒牛已经成为著名品牌。

如果是每年的4月14日、15日或10月9日、10日去,可以观看由春天的山王节和秋天的八幡节构成的“高山节”。这被列为“日本三大华美庆典之一”,是飞驒高山象征性的节日,并在2016年登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奢华夺目的彩车是高山节的一大看点,也是我最想看的。我虽然没赶上高山节的热闹,却在两处民俗博物馆近距离看了这些彩车。

一处是高山祭屋台会馆,陈列着各种彩车;另一处是“まつりの森”(节日的森林),这里不仅陈列着彩车,还把高山节的各种节目用实物展示一遍。游人在这里观赏时,就是与匠之美的感动相逢。

匠之美,就是展现工匠技艺之美;匠到极致,就是艺术。

有趣的是,第二处民俗馆说的“每日都是高山节”的节目。民俗馆采取洞穴模式的建筑形式,展示与各种电光效果结合。在依次展示的节目里,可以看到龙凤、老寿星、太鼓等源自中国的文物,甚至还有舞狮子。在这里,汇聚了许多古老的东方灿烂文化。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据文字记载,在日本学习唐朝建立律令国家的时代,飞驒地区各诸侯就向大和朝廷派送工匠,以此来代替纳税。派往奈良的工匠每年100-150人,他们在京城宫殿和寺院的建设上声名显赫。

这样向京城派工匠的政策持续了600年,直到武家政权崛起。期间,累计向京城派遣了7、8万人次。这些工匠一年中几乎是活儿不离手,甚至有优秀者被留在京城做官。

武家政权兴起后,虽然没有持续征用飞驒工匠,但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至今。期间,在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高山节彩车是他们的最高工艺体现。这些彩车有幽雅而匀称的外观,在木工、涂漆、雕刻、金属装饰、织锦、染色、绘画及木偶等方面精益求精。其中,既可以看到各类工匠精湛的技艺,也能看到严丝合缝的分工协作,把千年传承的技艺集中地展现在彩车上。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飞驒工匠的技艺来自哪里呢?不至于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在我的阅读范围里,日本的技艺主要源自中国,尤其是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在史书上常常可以看到百济国献工匠多少多少名。

阿弥陀佛,居然找到了飞驒工匠供奉的祖师爷——“止利仏師”。佛师是制造佛像的匠人,止利是日本早期制造佛像的巨匠。他制造了许多传世的国宝级佛像,形成所谓止利式样,代表作是公元623年制成的法隆寺释迦三尊像。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法隆寺释迦三尊像。中间的释尊为模仿圣德太子的等身像,两旁的胁侍菩萨为日光和月光菩萨。

止利是渡来人的后代。据说,他爷爷是大和朝廷的佛教老师,曾协助苏我马子营建飞鸟寺,至于是来自中国还是朝鲜半岛的百济国,还无定论。综合一些传说,大意是,止利的父亲遵照天皇的旨意到飞驒地区寻找良木,在那里与当地的女人结合生下止利。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飞鸟寺正式名为安居院,别称法兴寺、元兴寺,位于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为日本最古老的正式寺庙,山号鸟形山,供奉的本尊“飞鸟大佛”即为释迦如来。

这些说法极具象征意义。首先,飞驒工匠的缘起是外来技术与当地工匠的结合。日本古代建筑主要是木造的,飞驒地区盛产优质杉木可供京城建设。由于飞驒地区的木工对本地木料的熟悉,参与京城建设是符合常理的。在建设中,他们学习和提高了技艺,并不断传承下来。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奈良大佛

寺院建设和佛像制作一直代表日本古代工艺的最高成就,许多都是国家工程,比如奈良大佛就是日本古代最大的国家工程。佛教寺院不仅是消化外来先进文化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也是技术扩散的源头。

飞驒工匠把止利佛师奉为祖师爷,不止反映出追求卓越技艺的匠心,也有如敬佛事一样的宗教情怀。

如果做一种工作像制作佛像一样虔诚、执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后来,在江户时代形成的诸业如禅的职业观,都有着虔诚地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的传承。

回头看飞驒工匠的旅游产品,从古镇精湛的建筑,到华丽的彩车,再到飞驒牛,都可以感觉到同样的工匠精神。

这种工匠精神,借用一句和歌来形容十分恰当:

寄情于花鸟风月,然而心必专于一处。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你造吗?这里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乡 | 雪月花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