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如果做一種工作像製作佛像一樣虔誠、執著,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匠精神呢?

今年三月下旬,去日本的飛驒高山旅行了三天,見到許多外國遊客,感覺不少於日本遊客。聽旅館服務員講,這四、五年外國遊客劇增,之前並不多。

我對“飛驒”的最初印象是在1980年代初,當時有一部日本電影叫《啊,野麥嶺》,在我國很有影響。後來,還根據這部電影出版了同名“小人書”。故事中的一百多姑娘就來自飛驒地區,在1903年2月,她們穿過野麥嶺,走入紡織廠,開始了悲慘的命運。

——這是一個在資本主義早期、日本落後地區外出“打工妹”的故事。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一百多年過去了,那裡已經成了旅遊勝地。日本國家旅遊局用中文簡體字寫的推介書裡,有這麼兩句話:歡迎來到令人懷念的故鄉——飛驒高山!這裡既有雄偉壯觀的自然,也有古樸典雅的日本文化。

我無意寫單純的遊記,而是想試著找一下他們打造美麗鄉鎮的要點。

自古以來,“飛騨の匠”就聞名日本,日本又是一個匠人社會,他們可謂是匠人中的匠人。於是,去匠人的故鄉一探究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飛驒高山位於日本中部的岐阜縣,高山市是曾經的飛驒國首府,周圍被有日本屋脊之稱的北阿爾卑斯山脈環繞,確實雄偉壯觀。

我住在河邊的日式旅館,旅館是政府指定的文物,庭院和屋內裝飾都很傳統、經典。在二層房間的窗邊,近看清澈的流水,遠眺白雪覆蓋的山頂,風景如畫,乾乾淨淨的畫。再加上天然溫泉,以及豐富的高山植被,在山間水邊散步,彷彿回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除此自然稟賦,就是有400年曆史的古川古鎮。這棋盤式佈局的古鎮素有“小京都”之稱,體現了京都文化和江戶文化的完美融合。當然,這主要是民間文化層面。

不過,古鎮也許受江戶也就是明治維新前的東京影響更大。自元祿時代(1688-1704)起,這裡成為江戶幕府的直轄領地,把原來的領主移封到其他地區,派級別比較低的家臣來任該地長官。此類地方長官對江戶幕府的忠誠,也會影響古鎮的文化內涵。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圓光寺

漫步在古鎮裡,看到的寺院多屬於淨土真宗,大概與德川家康信奉淨土真宗有關。而且,當地佛教徒也大多信淨土真宗。一百年前流行的口頭語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像西方人說“oh my god”的那種情形。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古鎮最具特色的建築是“瀨戶川與白壁土藏街”。400年前挖掘的引水渠瀨戶川,也被挖掘出多條支流從店家房後經過,為住戶洗菜、淘米之用。從經濟高速成長期的1968年開始,居民在溝渠裡放了許多鯉魚,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環境。

這種白壁抹泥建築似乎更有江戶時代的建築特點。這一點,只要看看日本各地保留的江戶時代的城,就會明白。至於京都文化的影響,許多臨街鋪面,都很像在京都常見的前店後場的町屋。當然,京都文化和江戶文化在這裡也是相互影響的,不能簡單歸類。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在棋盤佈局的街道里,窄窄的小街,沿街各式店鋪和民居,兩邊的建築高度和顏色統一,秩序感無處不在。

我喜歡清晨穿行其中,彷彿漫步在四百年間,古老的木屋在此安靜的等待一場邂逅。門前的水緩緩流淌,連綿不斷,充滿著靈秀。細細的聆聽流水,像是輕柔的音樂。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每在夏秋之際,池中一尾尾紅色的錦鯉,自在地游來游去,像是翩翩起舞,充滿童趣。一幢幢老屋門前的花草,迎著晨光在清新中舒展身姿,我不由得深深呼吸……

若是午後時光,還可以在街邊的小館慢慢酌飲一杯,直到日落,燈初上。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在古鎮商業街上,最多的招牌恐怕要數“飛驒牛”。去飛驒高山旅遊,飛驒牛應該是必吃的一道菜。和牛的品相用日語說就是“霜降りの肉”,我們叫雪花肉。吃飛驒牛肉,有一種融化在咀嚼中的滋味;一起品味的,還有昔日裡的美好時光。

其實,古代日本人是不吃牛肉的。明治維新後,為了改善日本人的體質,吃牛肉成為文明開化的一項政策。僅僅過了一百多年,和牛的品質便聞名天下。

在古代的飛驒高山,牛是生產工具,也是人力之外的唯一陸地運輸工具,沒有養肉牛的經驗。現在,飛驒牛已經成為著名品牌。

如果是每年的4月14日、15日或10月9日、10日去,可以觀看由春天的山王節和秋天的八幡節構成的“高山節”。這被列為“日本三大華美慶典之一”,是飛驒高山象徵性的節日,並在2016年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奢華奪目的彩車是高山節的一大看點,也是我最想看的。我雖然沒趕上高山節的熱鬧,卻在兩處民俗博物館近距離看了這些彩車。

一處是高山祭屋臺會館,陳列著各種彩車;另一處是“まつりの森”(節日的森林),這裡不僅陳列著彩車,還把高山節的各種節目用實物展示一遍。遊人在這裡觀賞時,就是與匠之美的感動相逢。

匠之美,就是展現工匠技藝之美;匠到極致,就是藝術。

有趣的是,第二處民俗館說的“每日都是高山節”的節目。民俗館採取洞穴模式的建築形式,展示與各種電光效果結合。在依次展示的節目裡,可以看到龍鳳、老壽星、太鼓等源自中國的文物,甚至還有舞獅子。在這裡,匯聚了許多古老的東方燦爛文化。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據文字記載,在日本學習唐朝建立律令國家的時代,飛驒地區各諸侯就向大和朝廷派送工匠,以此來代替納稅。派往奈良的工匠每年100-150人,他們在京城宮殿和寺院的建設上聲名顯赫。

這樣向京城派工匠的政策持續了600年,直到武家政權崛起。期間,累計向京城派遣了7、8萬人次。這些工匠一年中幾乎是活兒不離手,甚至有優秀者被留在京城做官。

武家政權興起後,雖然沒有持續徵用飛驒工匠,但他們的技藝代代相傳至今。期間,在江戶時代(1603-1867)後期,高山節彩車是他們的最高工藝體現。這些彩車有幽雅而勻稱的外觀,在木工、塗漆、雕刻、金屬裝飾、織錦、染色、繪畫及木偶等方面精益求精。其中,既可以看到各類工匠精湛的技藝,也能看到嚴絲合縫的分工協作,把千年傳承的技藝集中地展現在彩車上。

於是就有一個問題:飛驒工匠的技藝來自哪裡呢?不至於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在我的閱讀範圍裡,日本的技藝主要源自中國,尤其是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在史書上常常可以看到百濟國獻工匠多少多少名。

阿彌陀佛,居然找到了飛驒工匠供奉的祖師爺——“止利仏師”。佛師是製造佛像的匠人,止利是日本早期製造佛像的巨匠。他製造了許多傳世的國寶級佛像,形成所謂止利式樣,代表作是公元623年製成的法隆寺釋迦三尊像。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法隆寺釋迦三尊像。中間的釋尊為模仿聖德太子的等身像,兩旁的脅侍菩薩為日光和月光菩薩。

止利是渡來人的後代。據說,他爺爺是大和朝廷的佛教老師,曾協助蘇我馬子營建飛鳥寺,至於是來自中國還是朝鮮半島的百濟國,還無定論。綜合一些傳說,大意是,止利的父親遵照天皇的旨意到飛驒地區尋找良木,在那裡與當地的女人結合生下止利。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飛鳥寺正式名為安居院,別稱法興寺、元興寺,位於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為日本最古老的正式寺廟,山號鳥形山,供奉的本尊“飛鳥大佛”即為釋迦如來。

這些說法極具象徵意義。首先,飛驒工匠的緣起是外來技術與當地工匠的結合。日本古代建築主要是木造的,飛驒地區盛產優質杉木可供京城建設。由於飛驒地區的木工對本地木料的熟悉,參與京城建設是符合常理的。在建設中,他們學習和提高了技藝,並不斷傳承下來。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奈良大佛

寺院建設和佛像製作一直代表日本古代工藝的最高成就,許多都是國家工程,比如奈良大佛就是日本古代最大的國家工程。佛教寺院不僅是消化外來先進文化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也是技術擴散的源頭。

飛驒工匠把止利佛師奉為祖師爺,不止反映出追求卓越技藝的匠心,也有如敬佛事一樣的宗教情懷。

如果做一種工作像製作佛像一樣虔誠、執著,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匠精神呢?後來,在江戶時代形成的諸業如禪的職業觀,都有著虔誠地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的傳承。

回頭看飛驒工匠的旅遊產品,從古鎮精湛的建築,到華麗的彩車,再到飛驒牛,都可以感覺到同樣的工匠精神。

這種工匠精神,借用一句和歌來形容十分恰當:

寄情於花鳥風月,然而心必專於一處。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臺獨家特約專欄

你造嗎?這裡才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故鄉 | 雪月花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