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黃益平:區塊鏈現在更適合風險投資,能否引領數字金融還需觀察

本文要點

近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接受金融界網站採訪時,對數字金融領域的一系列熱點問題如區塊鏈技術、P2P平臺、互金獨角獸等進行了深入分析,以下為訪談要點:

談區塊鏈:區塊鏈技術看起來確實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在金融領域運用的空間也很大。但起碼從目前看來,技術還不太成熟,能不能引領下一代數字金融,還要再觀察。對於區塊鏈的投資要特別強調投資者適當性的原則,什麼樣的金融產品適合什麼樣的投資者,目前大多數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項目還是更適合風險投資者和創業者去推進。

談P2P:目前看來,6月底完成備案的最後期限再次往後推的可能性很大。監管部門對平臺“信息中介”的定位,其實很難做到。無論是做信息中介還是做信用中介,網絡貸款這個行業一定會出現非常大的調整。綜合起來看,除了在支付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短期內數字金融更多地還是發揮補充性的作用。

談互金獨角獸:所謂的獨角獸公司,其實是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通常指市值超過10億美元、創辦時間較短的企業。上榜科技部獨角獸名單甚至在美股上市,並不一定代表業務模式完全成熟、靠譜。金融平臺能否持續的核心考驗依然是風控。

黄益平:区块链现在更适合风险投资,能否引领数字金融还需观察

黃益平

區塊鏈是非常有前途的技術

但更適合風險投資

Q:有人說區塊鏈金融是下一代互聯網金融,您如何看當前國內區塊鏈的現狀與監管?

黃益平:區塊鏈技術看起來確實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在金融領域運用的空間也很大。但起碼從目前看來,技術還不太成熟,能不能引領下一代數字金融,還要再觀察。迄今為止應用最成功的領域應該是數字貨幣像比特幣、跨境支付像Ripple和理財產品管理像交行開發的系統。區塊鏈技術的特點是數量大、速度慢,這樣它就無法成為支撐第三方支付的技術。另外,分佈式賬戶、安全、無法篡改等,也是經常被提到的優點,不過比特幣交易所就曾經被黑客劫持了,可見確實還不成熟。技術的優勢要儘量發揮,但也不要過度誇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絕對的技術優勢是不存在的。

雖然我看好區塊鏈技術的潛力,但對當下這個“風口”有點擔憂。目前它還處於探索、發展階段,可能更適合風險投資者和創業人員去關注、去投入。跟金融行業打交道這麼多年,我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金融投資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行業,一定要堅持“投資者適當性”的原則。冒風險是金融的本質特徵,但一定要明白冒的是什麼風險。呼啦啦把不明就裡的老百姓的錢圈進來去做高風險的投資,這是有背金融倫理的。要說區塊鏈投資有泡沫,這我不擔心。任何有前途的技術都很容易形成泡沫,關鍵看泡沫過去之後能留下什麼、看獲得資金的人是不是在認真地發展技術?

我們看監管部門採取的跟區塊鏈技術相關的一些監管措施,主要也是在金融領域。如果用區塊鏈技術去支持扶貧,估計政府也會大力支持。區塊鏈技術應用最成功的,主要就是數字貨幣,後來衍生了“初次貨幣發行”即ICO,這就引發了一些問題。如果ICO是股權眾籌,那就應該像任何股權公募或者私募模式一樣,有清晰的約束和規範,比如發幣收錢的機構需要有一定的信息透明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投資人也要設定基本的資質門檻。不然的話,很容易產生風險,甚至造成事實上的旁氏騙局和非法集資。去年監管部門喊停ICO應該就是出於這個考慮。

監管部門限制網絡數字貨幣的流通,考慮的因素可能更多一些,比如對市場流動性的調控、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甚至反洗錢、反腐敗等任務。各國對網絡數字貨幣的監管態度不太一樣,我國的情況相對特殊一些。第一,中國老百姓手裡有很多錢,能投資的地方又很少,因此非常容易催生泡沫。股票、房地產就是這樣,比特幣也是這樣,據說世界上的比特幣絕大部分是中國人持有的。第二,目前我們對跨境資本流動還有一些管理措施,比特幣一流行開來,這些措施很可能就被廢掉了,因為國內外資本可以通過比特幣作為中介實現自由對流。當然我們還有很艱鉅的反腐任務。所以目前監管部門對網絡數字貨幣抱持謹慎的態度,主要還是考慮市場穩定和金融安全。當然,人民銀行一直在積極探索官方數字貨幣的創設。

網絡貸款行業也許會相對收縮

Q:《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最遲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網貸備案。您曾認為部分監管規則難以落地,現在看來呢?

黃益平:目前看來6月底完成備案的最後期限再次往後推的可能性很大。現在有兩個比較大的問題,一是各地方政府自己制定的備案要求,標準不一,容易造成監管套利。因為數字金融平臺本來就是在網上的,很容易遷移。二是很多平臺無法在限期內達到備案的要求,這既有時間的問題,也有要求過高的因素。比如監管部門對平臺“信息中介”的定位,其實很難做到。核心問題是中國的信用文化嚴重缺失,平臺又無法利用官方的徵信系統,兩個互不認識的人在平臺上借貸資金,難度很大。2015年底監管辦法的徵求意見稿公佈的時候,我們就對這兩條提了意見。現在還是這些問題。

當然,如果監管部門堅持信息中介的定位,那也可以。但一方面需要更好的信用環境,比如把網絡貸款納入徵信系統,儘可能緩解一個人在多個平臺上同時借貸的“共債”問題和“老賴”問題。另一方面,網絡貸款這個行業過去發展過快,現在出現相對收縮,這也算正常。當然,行業相對收縮,並不一定意味著貸款餘額減少。假如監管部門重新考慮讓網貸平臺轉型信用中介,持牌經營,其實執行的難度也很大。什麼是信用中介?就是變成類銀行。如果幾千家平臺都做成信用中介,監管難度太大了,人力財力能力恐怕都不夠。所以,無論是做信息中介還是做信用中介,網絡貸款這個行業一定會出現非常大的調整,平臺的數量已經在大幅減少。最近互聯網資管政策的出臺,也可能會讓相當一部分網貸平臺斷了生路。綜合起來看,除了在支付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短期內數字金融更多地還是發揮補充性的作用。

數字金融緣何火爆?

得益於移動終端和大數據

Q:數字金融在其它國家規模都不太大,在中國怎麼就這麼火爆?

黃益平:需要說明一下,人們在提到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往往將其等同於“互聯網公司做金融”,其實人民銀行十部委的定義包括兩個方面,既有“互聯網公司做金融”也有“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所以我們的機構叫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就是想強調這兩個方面的成分。當我們說到數字金融,希望大家既能想到螞蟻金服、宜信、陸金所和京東金融,也能想到工商銀行和廣發證券。數字金融的核心是用數字技術幫助解決金融問題。

中國的數字金融之所以能火起來,有多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較好的市場基礎。中國的傳統金融部門十分龐大,但政府對金融體系運行的干預比較多,實際加劇中小企業和低收入群體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可以說,傳統金融部門之外,中國的金融服務空白遠遠大於其它國家。所以,數字金融一旦產生,就受到了市場的普遍歡迎。

第二,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提供的技術支持。數字技術主要是移動終端和大數據分析。以淘寶、微信、京東為例,這些平臺移動終端通過“場景”吸附客戶的成本,比傳統金融機構全國的獲客成本要低很多;過去市場遵循“二八法則”,抓住百分之二十客戶基本上就能獲得百分之八十的市場份額,剩下的百分之八十主要是中小企業和低收入群體。銀行只能使用財務數據或者抵押資產進行金融決策,但這群人既沒有歷史數據,融資規模也過小,同時還缺乏抵押資產。而基於人們行為的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第三,相對容忍的監管態度。也許是監管部門看到這種金融形態對實體經濟的益處,尤其是在普惠金融領域。如果前面監管不寬鬆的話也發展不起來,英國、美國全管的死死的,這個行業也沒法發展。但寬鬆的壞處就是不規範,亂來的不少。如何求得平衡是下一步要思考的。

大數據風控仍然處於學習階段

傳統機構對金融的理解更深刻

Q:既然互金平臺降低了獲客成本又採用了更先進的大數據風控方法,為何利率比傳統銀行高?互聯網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在數字金融領域的競爭優劣勢分別是什麼?

黃益平: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數字金融其實規避了傳統銀行受到的利率管制,相當於是一種變相的利率市場化。二是數字金融平臺的資金成本確實比較高,要是它們提供的投資回報跟傳統銀行利率一樣,誰會把錢給它們?三是大數據風控依然處於學習階段,不排除違約率高的可能性,更何況現在有一些平臺都不怎麼會做風控,這種風險本身就很高。四是因為它們服務的客戶本身就是銀行不願意服務,金融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成本要覆蓋風險,對於風險本身比較高的客戶,利率高一些也很正常。

數字金融的優劣勢都很明顯,做互聯網出身的人懂技術,做金融的人懂金融,一開始的時候互聯網公司做得很快,因為他們理解用戶體驗,能比較精準地把握這個特定市場的客戶的心理,互聯網公司做的APP一般都很好用。傳統金融機構比如像老大牌的銀行,原來做的APP都很不好用,因為傳統機構以前不面對低收入群體,它擅長服務有錢人,更講究服務質量。當然,傳統金融機構也有優勢,他們對風險的把握會比很多互聯網公司好很多,它對金融的理解更深刻,知道金融風險是怎麼回事。很多現金貸公司把錢貸給了沒收入,沒資產,沒職業的人,這在傳統金融領域簡直難以想像。它的目的就是把市場迅速擴大。如果它以擴張市場規模作為主要賺錢依據的話,你覺得可持續嗎?當然,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傳統金融機構,都會學習,因此我們很快看到這兩者之間的業務出現了趨同的現象,兩類公司之間相互合作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獨角獸不是不能倒臺

靠不靠譜和上市也沒有直接關係

Q:科技部獨角獸名單中出現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這些獨角獸互金平臺是否更靠譜?對當前未備案先上市的互金美股公司您怎麼看?究竟該如何判斷互金平臺質量?

黃益平:國際上獨角獸的定義為設立時間少於10年估值高於10億美金的企業。這個概念更多地強調企業規模和創立時間。無論是上榜科技部的獨角獸名單,還是上市國內外資本市場,都不能被簡單地看做對一個企業或者業務模式的背書。獨角獸的發展時間很短,業務模式也還在動態變化過程中,有沒有風險,未來發展前景如何,有很多不確定性。金融平臺能否持續?核心依然是看風控。如果一個公司不能好好地做風控模式,不論它是在科技部的名單上還是它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都是難以存活下去的。

最近數字金融公司普遍熱衷上市,這是一件好事,既然上了市,就要符合相應的監管要求,對於公司治理的規範化,會有幫助。同時也說明資本市場越來越接受這類新業務模式。但對於具體的企業,投資者還是要自己做獨立的分析。公司上市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希望通過上市,提高知名度,獲得新的資本,甚至改善治理結果,更好地提升業務質量、擴大企業規模。有些則是希望通過上市,讓監管部門在執行監管措施的時候有所顧忌,甚至給創始人提供退出套現的機會。所以,對於上市的數字金融公司,也不能一概而論。我也擔心,一些公司靠快速擴張市場規模來支撐業務,然後儘快地到資本市場上市,如果業務模式以及風控能力尚不成熟,可能會引發風險從數字金融部門向資本市場傳導,這應該引起監管者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本文來源:金融界)

黃益平:區塊鏈現在更適合風險投資,能否引領數字金融還需觀察

近期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