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四川名字的由來有哪些?為什麼叫四川?

聽文化發聲音


四川這個名字是宋朝就有的。古代有個行政區域叫“路”,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省。

宋朝時在四川地區設置了西川路和峽路兩個路,在這兩路管轄之下又分四路,分別是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這四路在當時被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這是四川名字的最早由來。

到了元朝時,川峽四路被合併,建立了四川行省,四川省的名字正式出現在了地圖上。當時還對四川省內的格局進行了改組,現在四川省的格局基本就是那個時候定下來的。

不過在清朝時候,將遵義劃到了貴州。

解放後四川省被撤銷,改成了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區和西康省。西康省也就是現在川藏交界的一部分地區。

沒過幾年又改了回來,並且把重慶劃到了四川。

97年的時候重慶被設為直轄市,四川省的版圖就此固定下來,至今沒有再變動過。】



漂浮菌


作為一個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兩川呢!一次偶然機會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來!

其實四川名字的真正由來是從秦至北宋時期宋真宗最終形成的“川峽四路”區域的簡稱。“川峽四路”具體是指利州路(今陝西省漢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慶市奉節縣);梓州路又稱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綿陽三臺縣後遷瀘州市納溪區);益州路又稱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並且分別在今天的成都和綿陽市三臺縣設立治所,簡稱“兩川”。

唐玄宗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漢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

北宋又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合併四路設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又改稱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德陽敏妞


四川是“川峽四路”的簡稱。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元)設置川峽四路。在宋代的行政區劃中,“路”是中央屬下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這四路分別是:益州(首府成都)、梓州(首府三臺,今屬四川綿陽)、利州(首府漢中,今陝西漢中)、夔州(首府夔州,今重慶奉節)。

川峽四路的行政區域,大致包括:現今的四川省(除藏區外,含今重慶全境),陝西漢中,貴州部分(安順、遵義、貴陽、銅仁),湖北恩施和甘肅部分(今成縣)。

之所以合稱川峽四路,是因為這個其時的省級行政區就包含了“川”和“陝”兩種地理形態。“川”是指寬闊的平坦之地,又指有水流動的地方。成都平原的益州,漢中平原的利州,同樣位於四川盆地中成都平原(綿陽亦位於成都平原的盆底地區)邊緣的梓州即屬此列。儘管今天的綿陽市所轄地多為山區丘陵,但相比盆周的四川各地市,綿陽仍較為平坦。“陝”一般指山陝,即兩座山中間有水的地方,夔州即屬此列;夔州位於今天的重慶奉節,屬長江三峽地區。

元代開始設置行省制度,遂一直沿用至今天。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將川峽四路合併為一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由此得名。仍舊大致沿用了原來的川峽四路的行政區劃。至於今天的四川藏區,元代屬於西藏管理。

其後的各個時代,四川的管轄範圍經歷過不小的變動,先後管轄過除原“四川行省”的地域外,還曾管轄過今天的雲南、貴州、甘肅、西藏等省區的部分地區。而行政區劃的變動,除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則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犬牙交錯”。

“犬牙交錯”包含了國家治理的智慧。即不讓一個地區形成地理上的封閉環境,而讓它與其它省在地理上相互聯結。四川先後劃出漢中至陝西省,遵義至貴州省,接管部分藏區,將同一風俗文化的地區打亂,交與其它省治理,便於“大一統”的國家治理,更易於國家團結。與河南風俗文化相接近的襄陽劃至湖北省管轄,亦屬此列。

1997年,四川劃出原來的涪陵、萬縣、重慶、黔江等地市,成立重慶直轄市。今天的四川省由此定型。


偶書


現在人們所居住的城市名稱的由來其實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很多地名也是一直在變化,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各個朝代的發展縮影,也可以看作是人類發展進程的重要標誌。四川名字的由來也經過了很多變化,和中國的所有地區一樣,四川名稱的變化過程都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

很多人都認為四川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在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河,因為這些大河的存在,所以這片區域就被命名為四川,這樣命名也更加有代表性,突出了四川當地的特色。另外因為在四川境內還有汶川等四個有川字命名的地區,所以也有人認為這也是四川名字由來的原因。但實際上以上所提到的這些都是不對的,而且在四川境內不僅有四個帶有“川”字的地名,產生這些說法都是因為對於四川的發展歷史不瞭解所導致的。其實四川名稱的由來還要推至北宋時期,當時北宋年間的四川的名稱是“川峽四路”,但是關於這個名字的產生還要從唐代說起。

在李世民登基後,他對秦漢時期的一些規定進行了調整,尤其是對地域的劃分,李世民廢除了秦漢所採用的郡制,隨後將南北朝時期的益州命名為劍南道,又將梁州命名為山南道。後來唐玄宗將這些地區改為了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雖然這些名稱好像和四川沒有任何關聯,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川”字已經出現了,這就是四川名稱的起初的由來。在進入北宋年間,當時統治者滅掉了後蜀,並對川蜀等地進行了調整,後來形成了西川路,在宋太祖時期西川路被改名,宋太宗時期再次進行更改,後來就成為了川峽路。到了宋真宗時期川峽路被分割成不同的地區,隨後形成了利州路等幾個地區,而這些不同區域的統稱就是川峽四路。

進入元朝後,開始在北京建都,並在都城設置了中書省機構,這個時候川峽四路就被命名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四川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對四川區域進行了重新的劃分,在1997年,完成了川渝分治,並形成了現在的四川,而重慶市等都被從四川區域內劃分出去。所以通過對四川名稱由來的瞭解可以看出,每一次名稱的改變都伴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江上孤舟


很多朋友都會問為什麼成都叫做天府之國,對於成都為什麼叫天府之國其實倒是很簡單就可以從一些歷史典籍中就可以查到其出處,但是也有一些非常細心和有意思的朋友最近卻問了一些更有趣,但是也更加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四川為什麼會叫四川?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一開始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一臉懵逼的,因為的確我也沒去想過為什麼四川會叫四川,不過既然有朋友這麼問了,自然就還是得解答,於是我呢也就去圖書館泡了一下,也上網查閱了一些資料,對於四川為什麼叫四川這個事情呢,其實呢有幾個說法,其中一個說法呢是說因為四川境內有著四條河流:長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所以叫四川,還有一種說法呢“川”是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後來在唐太宗那個年代的時候,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合並,於是也就有了四川這個名稱,這也是為什麼四川會叫四川的原因。


綿陽去哪玩


我乾脆替大家直接問了吧:

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境內有四條大江或川流嗎?

這就是屬於望文生義了。

確實存在這種觀點,認為“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境內有四條主要的川流,即長江、嘉陵江、岷江、金沙江。但是——

按照這樣的觀點,四川為什麼不叫四江呢?四江豈非比四川更形象具體?

因此,以河流而論地名的觀點,顯然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也。表面上可能是對的,實際上偏差很大。

四川的得名與宋代的行政區劃建制有關。

北宋鹹平四年(1001)將西川路和峽路拆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總稱為“川峽四路”。

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等到南宋時期,朝廷已經在四川設立宣撫、制置等總覽四路軍政的官職了。元朝時期,將四路合併為四川行中書省。這就是四川的由來。

總而言之,四川的得名與江河無關,這是很顯然的事情。


HuiNanHistory


作為一個非常喜歡歷史並且擁有一定歷史常識的四川人,我覺得還是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嘿嘿,但是,真相也許早就掩埋於滾滾歷史長流之中,說錯勿怪:

1、俗語的說法

俗語的說法是最不可靠的,為什麼我首先說呢?因為這個也是最親切的!嘿嘿!

俗語的說法是這樣的:“四川四川,四面是川,打起仗來,平平安安。四川四川,四面是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簡單來講,川在古代是指河流、水道,具體來講,指的就是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2、官方的說法

官方的說法:四川省名由"川峽四路"而得名,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最後,不得不說,四川真的物產豐富,各位喜歡釣魚的朋友,別忘了買一些西部風老壇五穀雜糧來垂釣喲!


西部風垂釣研究院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四川”的“川”字是“大河”的意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這四條大河也就是在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第二種說法才是靠譜的。“四川”這個名稱最早還是起源於宋代,而不是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下圖金沙江)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朝時置為巴郡、蜀郡、漢代叫益州。(下圖為雅礱江)



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臺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所以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這樣,便有了“三川”。(下圖為岷江)



後來由於宋真宗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臺)、利(漢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四川"的真正來源。(下圖為嘉陵江)



綜上所述,“四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錦延這種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言勸


中國很多省份的地名都有淵源,比如河北意指黃河以北,山西意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意指洞庭湖以南,湖北意指洞庭湖以北……四川為什麼叫四川呢?

很多人望文生義,認為川乃大河之意,四川意指四條大河流。

其實,四川之名與河流無關,它源自於北宋,定於元朝。

四川,在古代大多數時候稱蜀,主要因為早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便建立了以古蜀族為中心的政權,被稱為蜀國,自此以後,四川地區大多時候都被稱為“蜀”,建立在四川的政權也很多以“蜀”為國號,比如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等。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著手進行統一戰爭,乾德三年(965年),宋朝出兵攻滅了佔據四川的後蜀,有“天府之國”的巴蜀地區從此歸屬宋朝統治。

然而,宋朝在四川的統治並不穩固,後蜀剛剛滅亡,四川便發生兵變,號稱“興蜀大王”,很快蔓延至大半個四川,讓趙匡胤又費了一番力氣才平定,甚至比消滅後蜀更加難纏。

好景不長,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四川又發生王小波、李順起義,這次起義比上次兵變更猛烈,起義軍建立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讓趙光義花了四年才收拾利索。

為了徹底治好四川,北宋決定“分而治之”。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朝廷決定把原本只有一個川峽路的四川分為益州路(治成都)、梓州路(治三臺)、利州路(治廣元)、夔州路(治重慶奉節)四路。

這樣一來,就相對容易管轄統治了。

由於這四路相鄰,關係密切,官方把他們合稱為“川峽四路”,或簡稱“四川路”。後來,朝廷覺得“分而治之”略顯麻煩,又設“四川制置使”,管轄“川峽四路。”

元朝發明了行省的概念,便是如今省的原型,朝廷把“川峽四路”合併,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

從此以後,四川便成為蜀地的稱呼,一直延續至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有一種說法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川”即“大河”的意思,四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這個說法,彷彿有幾分道理。因為,現今四川省境內正好有四條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蜀的國號其實是“漢”,劉備自稱漢家正統,不會別作他號,稱“蜀”是後人為區別“漢”而叫“蜀漢”,後來就簡單地叫“蜀”了。西川是古蜀國所在,現在發掘出來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古蜀國的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