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1

最近馬伊琍發了一條關於育兒的微博,一萬多的轉發引起廣泛關注。

她在微博中反思了自己在帶大女兒時犯過的錯誤:訓練她從小獨立睡覺。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她講了一段很贊很有心理學味道的話:

“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

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這樣的話確實有心理學依據。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兒童發展領域被行為學家所主宰,但是英國心理分析學家約翰 鮑比(John Bowlby)和多倫多大學的學者瑪麗 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了“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他們通過實驗觀察到三種依戀類型:

1, 安全型依戀:孩子與媽媽在一起時能自在獨自玩耍,並不總是依附媽媽。

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會哭鬧,當媽媽返回時,興高采烈地撲向媽媽,和媽媽暱暱私語,有的也會淚流滿面,要跟媽媽親暱。

2,迴避型依戀,媽媽離開時孩子並不緊張憂慮,媽媽返回時或若無其事,或短暫接觸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陌生人的安慰和媽媽的安慰對他們來說沒差別。

3,反抗型依戀,媽媽離開時表現出強烈反抗,媽媽返回時會發怒,或有攻擊性行為,有的則躺地上耍賴等。

這些反應與媽媽平時對孩子的響應程度直接相關:

能及時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會培養出安全依戀型孩子,與孩子相互隔離、有矛盾或有敵意的父母只能培養出迴避或反抗依戀型孩子。

他們的研究發現:

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於以最快的速度、而且無條件地對嬰兒的哭鬧做出回應,那麼,這樣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經常被父母置之不理的孩子更加獨立,而且在性格上往往更加勇敢、剛毅。

也就是說,在嬰兒階段,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能做出最大限度的響應,他們在長大後也會成為最具獨立性的孩子。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2

安斯沃斯指出,生命早期依戀性造成的心理影響可能會持續終生。

孩子在生命早期獲得的親密呵護,最終都會轉化為好奇心、自信、自立、鎮定和勇於克服困難等優秀的品質和能力。

我們有句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很有洞見的觀察。

孩子養得好不好,在孩子入園時就可以檢驗出來了:

剛入園時是不是焦慮哭鬧?放學媽媽來接時,是不是歡呼雀躍地撲向媽媽?

這些對孩子人生後期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預測性。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Erik.H.Erikson)也曾指出,

0—2歲是孩子建立起對世界基本信任感的階段。

在這兩年中,如果孩子的很多需要,包括物質和情感的需要得到父母的滿足,他就會對世界產生安全感、信任感。反之,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也就是說,物質方面,吃喝拉撒睡照顧周到,情感方面,滿足傷心時又安慰,寂寞無聊時有人陪玩,需要抱抱時又溫暖的懷抱……做到這些,孩子與父母呈現的就是非常親密的依戀關係。

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內心有安全感,對自己有信任感和認同感,對世界也有善意與信任的人。

在嬰幼兒階段,孩子與父母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將成為他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會滋養著他內在的情感世界,影響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3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並不重視幼小孩子對親密情感的需求。

很多父母在生下孩子後,交給家裡老人帶,只生不養。

即便和孩子一起生活,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務,吃喝拉撒睡、陪玩,親密互動等也是全由老人承包,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跑龍套的角色。

還有更多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半年或一年才能見孩子一面。

這些孩子也許從小獨立能幹,長大後也成熟穩重,但內心有著深深的憂鬱和孤獨,對父母的感情也很淡薄。

知乎上曾有網友發起提問:“曾經的留守兒童長大後是什麼狀態?”

500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都提到自己的問題: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不是說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會有心理問題,但因為在生命的早年與父母分離太多,與父母不親密,缺乏父母足夠的關愛,他們的內心更加脆弱,遭遇心理危機的概率也更大。

都說中國的父母重視孩子,但其實是非常忽視孩子的。

很多人還有這樣陳舊的育兒觀念:

養孩子只要給他吃飽穿暖,供他上學就可以了;

孩子小的時候怎麼對待他都沒有關係,因為他小,什麼都不懂。等他長大了,再重視他,對他好就可以了。

母愛是前半場的全身心投入,後半場的得體退出。

可是很多父母是前半場自以為是的缺席空崗,後半場固執己見的干涉操控,造成孩子一生的痛苦。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5

有人可能會說,“為了掙錢養家,我已經竭盡全力了,還要我花時間陪孩子……”

還有人會說,“搬起磚我抱不了你,放下磚我養不起你。”

其實,這裡說的親密育兒,不是要求父母一天24小時都陪著孩子,也不是說父母在養育的路上要單打獨鬥,不讓老人幫忙。

但是“隔代幫忙”不是“隔代養育”,在育兒過程中,即便有老人幫忙,自己工作很忙,也一定要儘量多多參與育兒,而不是當甩手掌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最重要的是心態上重視與孩子的情感聯結。

也有很多全職媽媽,雖然一天24小時跟孩子在一起,但做不到身心臨在,只是照顧吃喝拉撒睡,對孩子的感受總是忽視,甚至厭煩。

孩子不被看見,內心依然孤獨。

這樣的養育只有陪同,沒有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一小時,對孩子的心靈也是滋養。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6

以前聽老人講過一句話:孩子要一把屎一把尿地親自拉扯大才會親,這是有道理的。

人和人之間,最強大的聯繫並不是血緣,而是有尊重有愛。

父母如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參與不足,彼此間的情感關係不親密,錯過了這段親子關係培養的關鍵期,以後想再建立起親密關係就非常困難了,甚至一生都無法彌補。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只有時間不會撒謊。

現在不愛孩子,不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等他長大了,不愛父母,不滿足父母的情感需要時,做父母的也只能受著,因為這是父母當年所偷的懶,犯的錯應得的懲罰。

--End--

關注喬小麥,讀到更多好文章:

馬伊琍:世界正在懲罰那些沒有親密育兒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