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武術是不是沒落了?

你的告白情書


傳統武術,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實戰性問題。

據一位武術愛好者透露,某形意拳拳師曾多次獲得全國和上海地區武術比賽冠軍,但在一次家庭瑣事引起的肢體衝突中卻不堪一擊,被練散打的兒子兩個擺拳打倒在地。

無獨有偶,上海另一位練習心意六合拳的拳師在一次與社會人士的肢體衝突中,曾被對方打得深度昏迷,最後被救護車送進了醫院。

不能打,幾乎成了外來拳種、拳擊格鬥乃至一些健身房“肌肉男”對武術的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武術本來不是這樣的,造成武術不能打的原因也是複雜而多元的。

原上海市嘉定區武術協會負責人李忠明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間不乏一大批著名的武術家。教他形意拳的區建奇師父,就是一位身手矯健,深不可測的高人。“區師父是我隔壁鄰居,我知道他會打拳,就拜他為師學習武功。後來才知道,區師父是廣東人,曾是汪精衛的貼身保鏢。解放後,由於複雜的歷史問題,區師父長期隱匿在民間。解放後,也不適合大規模公開教授武術。”

在李忠明看來,“真正的武術,肯定是能打的。”但是,隨著老一輩去世、第二代慢慢老去,同時新一輩卻沒能崛起,武術技擊的斷層越來越嚴重。

在當時那個年代,李小龍是絕對的武學先驅。(網絡圖)


此外,武術格鬥的發展環境也在變化。在亂世,人人自危,需要武術來自衛。但到了和平年代,類似斷喉、撩陰、插眼、反腕等技擊術,沒有了使用和實踐的空間。畢竟在法治社會,這需要付出高昂的法律和經濟代價。

技擊功能弱化,武術格鬥失去了現實的基礎進而開始想象。於是,武術界開始強化武術的健身和表演功能,乃至加入了各種哲學、養生、醫術等雜家內容,一些拳種變成了純粹的有氧體操運動或健身舞蹈,或者被一些不會打,但喜歡“吹師門”、“吹祖先”、“耍嘴炮”的武術愛好者吹成了一種近似於民間傳說的故事。傳統武術拳種也從一百多種(據1984年上海地區統計的數據)衰退為幾十種。

而在武術的低谷期,一些假武術大師卻渾水摸魚,大行其道。

他們利用大眾對武術的好奇,利用傳統武術系統涵蓋“道、醫、學、武”模糊混合的特點,專鑽武術定義不清的空子,高舉“神功”、“文化”、“養生”的大旗坑蒙拐騙。比如用繩子拴鴿子來表演“太極雀不飛”,師徒配合來表演“隔空打人”,用人體力學來表演“千斤墜”,或用有裂縫的磚塊來表演“劈磚”,顯示自己手掌上的一個肉球表示“練氣”……

一首打油詩曾形象地諷刺了當代中國武術的一些現狀:“不修真功練秀拳,鋪天蓋地假把式。供個牌位抬門檻,編點材料成家傳。身披八卦持佛塵,儼然大仙下凡間。”

在去年4、5月份的一場武術界風波中,北京一位自由搏擊教練暴打一個上過央視節目,將自己包裝成“太極拳大師”的傳統武術愛好者;另一位自稱是“世代武術之家”,自創“某某太極”的“大師”,主動挑戰這個自由搏擊教練,結果比武開始後,這位“大師”選擇了報警。

20秒被徐曉東KO的太極宗師。(網絡圖)


上海一位習武幾十年的師父曾抱怨,一些沒有真功夫的人名利雙收發大財,而有真功夫的武術家卻默默無聞,受苦受窮,不被關注,甚至還要自掏腰包擔負傳承和傳播傳統武術的責任。這不但有損武術的長遠發展,對真正的武術家來說更是極大的不公平。


中國各地的各種武館和健身房不計其數,但教習的大都是華而不實的花拳繡腿。公園、社區、廣場上的拳友看似成千上萬,但很多人只是在做有氧健身操。而武術比賽和考場上,甚至在電視上、舞臺上,擂臺上,被淹沒在動聽的音樂、優美的假動作和色彩豔麗的服裝之下的武術,正在逐漸失去其尚武和搏擊的核心意義。中國武術正出現一種“外表上的巨人,內核上的侏儒”的怪圈。

2017年,中國武術在經歷了某些武術打假風波後陷入谷底,但也正是這次風波暴露了武術在這幾十年所積累的許多問題。

或許在遭受了2017年的磨難後,2018年,積極反省和自救的中國武術才能迎來下一個春天。



下載“微刊”APP,更多有深度的精彩內容在等你喔~

都看到這裡了,就順便再點個關注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