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提示:1950年,在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解放軍這支英雄的連隊建起了我軍在阿里的第1所“軍營”。後勤供給完全斷絕,他們堅守雪域200多天,未動群眾一針一線,模範地遵守了黨的政策和紀律,團結了廣大藏族民同胞。被上級授予進藏英雄先遣連的光榮稱號。英雄連用青春和生命忠實地履行軍人的神聖使命,有60多名戰士因此長眠西藏阿里。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阿里是中國西藏的一個地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境內高山聳峙,雪峰林立,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高原形態最完整的地理單元。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眾多大山,把這塊雪域高原託舉到了世界最高處,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裡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600米到5100米之間,空氣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不適宜植物生長、動物生存和人類生活,被稱為“生命禁區”。

1950年,解放軍分四路從雲南、四川、青海、新疆向西藏進軍,“多路向心,解放西藏”。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隊從南疆進入藏北,解放阿里。當時,去阿里,只有南疆一路向南這條線可能走通,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新藏線”,而當時並沒有現成的路。此前,新疆部隊曾派兵偵察過這條線,得到的結論是“進軍阿里艱難不亞於長征”。於是,提出先派一個連進藏偵察,完成先遣任務。這便有了我軍歷史上著名的“進藏英雄先遣連”。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當年8月1日,崑崙腳下的新疆于田縣普魯山村的一個麥場上,這支英雄的部隊舉行了誓師大會,上級為他們授旗,連隊幹部來到主席臺前,從首長手裡接過寫著“向西藏大進軍”的旗幟,發誓要把勝利的旗幟插上喜馬拉雅山巔。隨後,高舉紅旗,揚鞭躍馬,踏上進軍西藏的征途。

這支英雄的部隊由經過嚴格挑選的136名幹部戰士組成。老八路、團政治處保衛股股長李狄三任總指揮兼黨代表,連長曹海林,指導員李子祥,副連長彭清雲。配備的電臺、翻譯、獸醫等,另配有779匹馬、35峰駱駝等,每人一支步槍,每個班配一挺輕機槍,四排配有6門迫擊炮和兩挺重機槍。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如此配備一個連隊,足以看出其肩負使命的重大。在這裡,我們繞道講述這樣一個小故事:在連隊出發前,136人都得配備皮大衣,部隊庫存皮大衣不夠,還差20多件。怎麼辦?在場的一位首長說:“這個好辦,軍首長不是都有皮大衣嗎?每個人送一件,另外還可以發動機關幹部捐幾件,不就夠了嘛。”並當場將自己的皮大衣捐給了先遣連。

先遣連的行進路線大約是這樣的:8月2日,到達賽虎拉姆大石峽。此峽最窄處只能通過一人一騎,先遣連穿越此峽花了整整3天時間,並由此進入千里崑崙腹地,行軍亂海子,翻過埋衣山,穿越野馬灘,來到新疆和西藏交界的界山達坂;於8月15日抵達藏北兩水泉,經過短暫休整,於8月29日進駐到阿里改則的扎麻芒堡(今改則縣先遣鄉境內)。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在這長達1個月的艱苦卓絕的行軍裡,先遣連經歷了生死的考驗,有一些同志因此長眠於雪山。連隊很多人都出現高原反應,頭疼、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有的戰士走著走著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站起來。甚至,馬走著走著都不走了,很多馬匹的鼻孔都在流血。

界山是喀喇崑崙山脈的主脊,海拔6700多米,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空氣更加稀薄,人馬每行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體力。當走到快半山腰的時候,天突然變臉了,烏雲翻滾,大風夾著大雪迎面撲來。戰士們被吹得東倒西歪,周圍都是雪,什麼都看不到。過界山時,身體強壯的戰士牟全寶,接連背了8個人過達坂,自己最終卻因高原反應永遠地留駐在了崑崙山。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先遣連仍舊一路高歌,硬是在沒有路的雪域崑崙趟出了一條路。李狄三還根據《解放軍進行曲》的調子,編寫了一首《挺進歌》:“挺進挺進挺進,我們的隊伍到藏北,頭頂著猛烈的風和雨,腳踏著崑崙的千秋雪,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隊伍……”

然而,到達扎麻芒堡,對於先遣連來說非戰鬥減員才真正開始。

扎麻芒堡,一個長滿了駱駝刺的荒灘,海拔4700米,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被冰雪覆蓋。先遣連在駱駝刺茂密的地方紮下帳篷,然後又打來駱駝刺堆成高高的“圍牆”,建成了解放軍進藏後的第一個“據點”。在10月下旬大雪封山前,先遣連又修成了40多個掩體,挖出了200 多米長的蛇形交通壕、8個大馬棚,在駐地東西和東南角砌壘了2.5米高的碉堡, 這些工事互相連通和“營房”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稱得上我軍在雪域阿里建立起的第一所“軍營”。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入冬以後,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最要命的是,先遣連的後勤供給完全中斷,甚至沒有火柴與鹽了。上級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接通運輸線”,新疆群眾也曾組織大批犛牛、毛驢、馬匹三次翻山送糧,但都未成功。先遣只有連過冬備戰,自力更生。為保證口糧,連隊成立打獵組,並著手挖地窩子。

藏北高原的冬天,氣溫可達零下40多度,大地凍結1米多,十字鎬挖下去, 在冰凍的地面上只能砸出一個白點子,許多同志震裂了虎口,鮮血直流,工程進度極其緩慢。無奈之下,先遣連決定“用火烤地,邊挖邊烤”的辦法進行。他們組織一部分人外出拾牛糞、打柴禾,堆在工程地段上生火烘烤,烤化一點挖一點,用壞磨殘了事先帶的工具,就用帳篷杆做把子,有的乾脆把野牛羊角作工具。在全連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地窩子在藏北高原被挖了出來。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正是這些地窩子伴隨這支英雄的部隊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給了英雄們以溫暖。然而,對於先遣連來說這還不是最大的困難,無論如何,他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連隊幾乎所有人都患上了高原病。對此,先遣連一些老戰士的後來的回憶,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可以讓我們淚流滿面。

“有一天,有個戰友打獵未歸,其他戰友找到他時,他裹著生牛皮坐在向陽背風處,已沒了呼吸……戰士們開始不斷死亡。因長期嚴重缺氧、營養不良,很多人身體腫脹、潰爛。”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連裡的病號非常多,剛開始時,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病,一染上,開始幾天不管你吃多飽,都會覺得餓……後來連續幾天不吃不喝,覺得非常難受……然後就開始從腳往上腫,一直腫到臉,整個人腫得亮亮的……再過幾天眼睛發紅,什麼都看不見了……”

“戰友們就這樣一個個地病倒了,犧牲了,尤其是春節過後,幾乎天天都有人犧牲,就連送葬的路上都死人。有一天,我們一共舉行了11次葬禮……”

“我們從和田出發的時候,帶的東西很多,平均每人2匹馬,還有一些駱駝和騾子……到了1951年春天,死得只剩20多匹了,而且還在不停地死……”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支英雄的部隊在完全沒有後勤供給的情況下,完成了獨自在雪域高原阿里200多天的堅守,未動群眾一針一線,有60多名戰士因此長眠阿里。用青春和生命忠實地履行軍人的神聖使命,模範地遵守了黨的政策和紀律,團結了廣大藏族民同胞,為後續部隊入藏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表彰他們的功績,上級授予進藏先遣連為“英雄連”的光榮稱號,給先遣連全體指戰員每人榮記一等功。並獎給先遣連每個指戰員“人民功臣”獎章、“解放大西北”紀念章各1枚。先遣連因此成為自1927年解放軍建軍以來,唯一一支每人記大功一次的建制連隊。(文/路生)

1950年,這136名解放軍建起我軍在阿里的第1座軍營,被授予英雄連


參考文獻:張明儒《紮根記》(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陳金榮 《把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甘肅人》(甘肅日報,2012年09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