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提示:1950年,在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解放军这支英雄的连队建起了我军在阿里的第1所“军营”。后勤供给完全断绝,他们坚守雪域200多天,未动群众一针一线,模范地遵守了党的政策和纪律,团结了广大藏族民同胞。被上级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的光荣称号。英雄连用青春和生命忠实地履行军人的神圣使命,有60多名战士因此长眠西藏阿里。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阿里是中国西藏的一个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境内高山耸峙,雪峰林立,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高原形态最完整的地理单元。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众多大山,把这块雪域高原托举到了世界最高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600米到5100米之间,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不适宜植物生长、动物生存和人类生活,被称为“生命禁区”。

1950年,解放军分四路从云南、四川、青海、新疆向西藏进军,“多路向心,解放西藏”。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队从南疆进入藏北,解放阿里。当时,去阿里,只有南疆一路向南这条线可能走通,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藏线”,而当时并没有现成的路。此前,新疆部队曾派兵侦察过这条线,得到的结论是“进军阿里艰难不亚于长征”。于是,提出先派一个连进藏侦察,完成先遣任务。这便有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进藏英雄先遣连”。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当年8月1日,昆仑脚下的新疆于田县普鲁山村的一个麦场上,这支英雄的部队举行了誓师大会,上级为他们授旗,连队干部来到主席台前,从首长手里接过写着“向西藏大进军”的旗帜,发誓要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喜马拉雅山巅。随后,高举红旗,扬鞭跃马,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

这支英雄的部队由经过严格挑选的136名干部战士组成。老八路、团政治处保卫股股长李狄三任总指挥兼党代表,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副连长彭清云。配备的电台、翻译、兽医等,另配有779匹马、35峰骆驼等,每人一支步枪,每个班配一挺轻机枪,四排配有6门迫击炮和两挺重机枪。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如此配备一个连队,足以看出其肩负使命的重大。在这里,我们绕道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在连队出发前,136人都得配备皮大衣,部队库存皮大衣不够,还差20多件。怎么办?在场的一位首长说:“这个好办,军首长不是都有皮大衣吗?每个人送一件,另外还可以发动机关干部捐几件,不就够了嘛。”并当场将自己的皮大衣捐给了先遣连。

先遣连的行进路线大约是这样的:8月2日,到达赛虎拉姆大石峡。此峡最窄处只能通过一人一骑,先遣连穿越此峡花了整整3天时间,并由此进入千里昆仑腹地,行军乱海子,翻过埋衣山,穿越野马滩,来到新疆和西藏交界的界山达坂;于8月15日抵达藏北两水泉,经过短暂休整,于8月29日进驻到阿里改则的扎麻芒堡(今改则县先遣乡境内)。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在这长达1个月的艰苦卓绝的行军里,先遣连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有一些同志因此长眠于雪山。连队很多人都出现高原反应,头疼、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再也没有站起来。甚至,马走着走着都不走了,很多马匹的鼻孔都在流血。

界山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海拔6700多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空气更加稀薄,人马每行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当走到快半山腰的时候,天突然变脸了,乌云翻滚,大风夹着大雪迎面扑来。战士们被吹得东倒西歪,周围都是雪,什么都看不到。过界山时,身体强壮的战士牟全宝,接连背了8个人过达坂,自己最终却因高原反应永远地留驻在了昆仑山。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先遣连仍旧一路高歌,硬是在没有路的雪域昆仑趟出了一条路。李狄三还根据《解放军进行曲》的调子,编写了一首《挺进歌》:“挺进挺进挺进,我们的队伍到藏北,头顶着猛烈的风和雨,脚踏着昆仑的千秋雪,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

然而,到达扎麻芒堡,对于先遣连来说非战斗减员才真正开始。

扎麻芒堡,一个长满了骆驼刺的荒滩,海拔4700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被冰雪覆盖。先遣连在骆驼刺茂密的地方扎下帐篷,然后又打来骆驼刺堆成高高的“围墙”,建成了解放军进藏后的第一个“据点”。在10月下旬大雪封山前,先遣连又修成了40多个掩体,挖出了200 多米长的蛇形交通壕、8个大马棚,在驻地东西和东南角砌垒了2.5米高的碉堡, 这些工事互相连通和“营房”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称得上我军在雪域阿里建立起的第一所“军营”。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入冬以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最要命的是,先遣连的后勤供给完全中断,甚至没有火柴与盐了。上级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接通运输线”,新疆群众也曾组织大批牦牛、毛驴、马匹三次翻山送粮,但都未成功。先遣只有连过冬备战,自力更生。为保证口粮,连队成立打猎组,并着手挖地窝子。

藏北高原的冬天,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大地冻结1米多,十字镐挖下去, 在冰冻的地面上只能砸出一个白点子,许多同志震裂了虎口,鲜血直流,工程进度极其缓慢。无奈之下,先遣连决定“用火烤地,边挖边烤”的办法进行。他们组织一部分人外出拾牛粪、打柴禾,堆在工程地段上生火烘烤,烤化一点挖一点,用坏磨残了事先带的工具,就用帐篷杆做把子,有的干脆把野牛羊角作工具。在全连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地窝子在藏北高原被挖了出来。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正是这些地窝子伴随这支英雄的部队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给了英雄们以温暖。然而,对于先遣连来说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无论如何,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连队几乎所有人都患上了高原病。对此,先遣连一些老战士的后来的回忆,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

“有一天,有个战友打猎未归,其他战友找到他时,他裹着生牛皮坐在向阳背风处,已没了呼吸……战士们开始不断死亡。因长期严重缺氧、营养不良,很多人身体肿胀、溃烂。”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连里的病号非常多,刚开始时,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一染上,开始几天不管你吃多饱,都会觉得饿……后来连续几天不吃不喝,觉得非常难受……然后就开始从脚往上肿,一直肿到脸,整个人肿得亮亮的……再过几天眼睛发红,什么都看不见了……”

“战友们就这样一个个地病倒了,牺牲了,尤其是春节过后,几乎天天都有人牺牲,就连送葬的路上都死人。有一天,我们一共举行了11次葬礼……”

“我们从和田出发的时候,带的东西很多,平均每人2匹马,还有一些骆驼和骡子……到了1951年春天,死得只剩20多匹了,而且还在不停地死……”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完全没有后勤供给的情况下,完成了独自在雪域高原阿里200多天的坚守,未动群众一针一线,有60多名战士因此长眠阿里。用青春和生命忠实地履行军人的神圣使命,模范地遵守了党的政策和纪律,团结了广大藏族民同胞,为后续部队入藏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表彰他们的功绩,上级授予进藏先遣连为“英雄连”的光荣称号,给先遣连全体指战员每人荣记一等功。并奖给先遣连每个指战员“人民功臣”奖章、“解放大西北”纪念章各1枚。先遣连因此成为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唯一一支每人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文/路生)

1950年,这136名解放军建起我军在阿里的第1座军营,被授予英雄连


参考文献:张明儒《扎根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陈金荣 《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甘肃人》(甘肃日报,2012年09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