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鐸有言: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您怎麼看?

閒一


說的非常正確,書法,顧名思義是有法度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學習書法必須要臨學古人的幾千年總結的法度經驗,唯有紮紮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臨摹古人的碑帖,才是正道……


畫家樸石


“書不師古,便成野路子”,認可。原因有二。

一,中國漢字書法主要有楷書、隸書、草書三大類。歷經數千年的積澱,已經形成浩如煙海的各種字體流派。比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的楷書,二王父子(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楷,懷素、張旭等人的草書,當然還有很多名家的書法。

這些書法名家的作品,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和境界,後人很難超越。因此,臨帖就成了學習漢字書法最好的途徑。

二,那種想要自創書法派別,又狂妄自大地以為不臨帖,就可以隨意學習書法的人,是幼稚可笑的。

當然,在經歷了“入帖”、“出帖”的過程以後,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也是必要的。假如我們食古不化,總認為別人寫的書法作品和古人並不完全一樣就不是書法,就是“醜書”,那肯定也是一種病態思維。

書法,既要繼承,又要發展,沒有繼承的書法,不是書法;但沒有發展的書法,也是一種固步自封的行為。





止水如心


王鐸有言: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您怎麼看?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

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不師古終會落野俗一路。

這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王鐸對於傳統的認識和重視,並且一直在努力,作為大師級的書法家,王鐸能夠“以臨代創”充分說明了他高超的筆墨技巧和驚人的藝術表現力,這也是一個學術思想的體系,也就是說:

在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之後,更需要注重追古人之氣,摹古人之韻,得古人之格!而不是亦步亦趨,不敢越藩籬一步。


雪山飛虎日記


王鋒之言很有道理,也是書法者必遵守的金科玉律。~~~~~~~~~~~~~~~~~

第一,書法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有完整的概念體系,審美體系,訓練提升體系等等。學習書法必須從古代書法中汲取營養,必須遵守古人總結的基本規則、基本規律,否則就稱不上書法。

第二,師古是掌握書法最有效的方法。書法系統有大量知識點,技巧點,審美點需要學習和探索,只有師古,借鑑古人花費大量時間實踐總結岀來的東西,才能在有限人生中,相對完整地掌握書法知識、技巧、審美感覺等。

第三,當然,提倡師古,但要反對泥古。應該鼓勵現代人利用現代的科技、傳播、材料等方面的優勢,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攀登新高度,創造新面貌,開拓新境界!








洣水閒情


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這話沒錯,是王鐸總結了幾千年來學書者的歷程,而得的結論,不是王鐸自已一人的感受。

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已形成了體系,主流是二王體系,有著它的法度,審美特點,已成了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而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旳瑰寶。縱觀古人名家,都是從師古開始,而後登堂入室,沒有聽說過脫離體系自創一派的大家。古時書法應該也有象現今一樣想另闢一徑的書者,卻都被歷史所遺棄,

書法一詞是中國特有的,是由漢字所組成,而漢字書寫也是有規則的,比如我們書寫"魚"字,應就是寫魚,而不是畫條魚,畫條魚雖然人們也理解,但不符合現在的書寫規則。書法由線條的變化,字的結體,章法的不同而給人產生不一樣的心靈感觸,剛開怡,我們應從碑帖中去學習。不怕書友笑活,剛接觸書法的時候,我拿著蘭亭集序這本天下第一行書,看到這書法,感覺沒有那麼好看,還沒現代的鋼筆字帖那麼好看,心裡還有所懷疑。所以選擇了歐楷,多年以後,我再拿起這本蘭亭集序,就有不同感覺,難度高,不敢學,轉臨聖教,以致到現在都沒去臨習。學習古人,可以少走彎路,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才能做到師古而不泥古。




山野大伯


王鐸在《後》中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師古”是什麼?“師古”就是繼承古人的書法傳統,一是得其法,二是承其道。“得其法”就是熟練掌握古人流傳下來的書法技法,包括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承其道”就是繼承古人尚德修身、書品人品並重的理念,以書法抒情達意的文化傳統。

書法,是一門重視傳統,重視繼承的藝術。書法學習者應該以先賢為典範,下苦工鑽研,學習書法以繼承傳統精華為前提,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穿著大師的鞋子走一遍。只有這樣,才能打下紮實的基礎。

 當代的書家也有類似的認識,例如,

張志和就認為,當下仍然是先把古人學好,“啟功先生跟我說過不需要創新,因為書法藝術的特點就像每個人一樣,自己不會知道長大會變成什麼樣子,只要慢慢學慢慢長,你自己就是你的創新。就書法而言,思想性格和修養決定了你能把字寫成什麼樣子。所以,寫字要與文史哲貫通,在讀書過程中形成人格和人品。”

不經“師古”,不見傳統,沒有來由,你寫出來的就不是書法,只能算寫字,只能是野路子。所以,王鐸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實在是悟道之言,精闢之至。



王君敏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44歲-46歲三年間遍臨《淳化閣帖》的晉唐名跡,幾可達到亂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臨習代表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鐸臨帖非常講究,筆筆有來歷,絕不妄為。

  臨帖的同時,王鐸也寫下了很多學習筆記,這些臨摹心得,自成一家之言,後學尤須理性對待。

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在平常習作書法中,應從古代經典作品入手,先求共性;當駕馭筆的能力強了,掌握筆法了,再結合自身選擇個性強的經典作品學習,即後求個性。真正成功的書家,大都是直追本源的。這些書家無不取法高古,卓然成家。

王鐸嘗言,學書“譬如登山,所躋愈進,愈峻以曠,已經崇峰,頓俯於下。”“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像這樣取法高古,才能終成大家的範例。

由此可見,“法”對於書法學習是何等重要,而“取法”的高低同樣對書法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設者築跡


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1]。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

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

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

王鐸的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44歲-46歲三年間遍臨《淳化閣帖》的晉唐名跡,幾可達到亂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臨習代表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鐸臨帖非常講究,筆筆有來歷,絕不亂為。

臨帖的同時,王鐸也寫下了很多學習筆記,這些臨摹心得,自成一家之言。如:“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我非常贊同王鐸之言,所謂書法不同於寫字,有法度可尋,不可自創,須依照法度,認真臨帖,待熟練掌握後,再創作,這時方可不離古,不泥古。



金星753


書不師古便入野俗,書法的名言!

書法有兩千年的歷史。談書法必說魏晉,是書法在魏晉已經完全成熟了,這個成熟是技法與理論的完善。也說明了,書法在魏晉之前,已經有過了很長的路了,比如李斯,比如蔡邕,都是書法界頂頂大名的前賢,李斯的小篆,自己蔡邕的隸書,以及其創立的飛白書法,至今都是書法巔峰的巔峰!

即使是書聖王羲之,兩千年才出一個的天才,也是學習前人的書法才得到那無上的榮光。

那麼,有誰敢說比之書聖天賦更高呢?所以,書不師古是條絕對行不通的路!


一笑貫長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