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極簡歐洲史》,輕鬆帶你走進歐洲

《極簡歐洲史》,輕鬆帶你走進歐洲

盤古開天

在中國的上下五千年中,一些經典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我們總是耳熟能詳,盤古開天、女媧以五彩石補天的故事也不知聽過了多少遍,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關於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我們也是十分熟悉,但是橫向看去,我們對於同一時期地球上其他國家是什麼樣子卻知道得太少。

曾經有一大段時間,中國文明遠比歐洲文明進步,印刷術、造紙術、火藥和指南針這四大發明是最好的佐證,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歐洲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據了最重要的地位,提倡的人權及自由觀念也深深影響了現代文明,想要了解歐洲,就需要了解它的歷史,若是查閱各歐洲國家浩瀚的歷史書讓你頭暈眼花,《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以下簡稱《極簡歐洲史》)倒是種不錯的選擇。

《極簡歐洲史》,輕鬆帶你走進歐洲

常見的歷史書一般以歷史事件將過往串起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發生了什麼事情,有那些人參與其中,事件對未來發展有何影響等。《極簡歐洲史》沒有采取這種方法,它深入淺出,用邏輯帶動歷史的發展,僅用兩章的篇幅就勾勒出歐洲從5世紀——17世紀的完整歷史。

本書作者約翰·赫斯特(John Hirst)是澳大利亞權威的社會政治歷史學家,現任墨爾本拉籌伯大學歷史系的教授。他發現自己的學生懂得許多澳大利亞歷史,但對歐洲文明卻知之甚少,於是寫下了這本《極簡歐洲史》,旨在讓澳大利亞的大學生對歐洲歷史有個初步的認識。

《極簡歐洲史》全書內容可以分為2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約翰·赫斯特用2個章節整理了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並講述了這些元素在時間發展過程中如何組合適應不同的時代。在第二部分中,約翰·赫斯特則分別從戰爭、民主的產生髮展、極權、皇帝和教皇的關係、語言和平民等6個不同的角度,把歐洲歷史述說了6遍。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歐洲文明的基本元素。

一、歐洲是個混合體

在約翰·赫斯特看來,歐洲文明是個混合體,它的組成元素主要有3個:

①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古希臘是哲學、藝術、文學、數學、科學等現代各種文明的源頭,最富盛名的3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及西方醫學之夫希波克拉底都是古希臘雅典的市民。在希臘人看來,這是一個簡單、符合邏輯、能用數學表達的世界。

②基督教:源於猶太人的猶太教,耶穌將猶太教的道德教義轉化成了宇宙大愛,聖保羅提出基督教是所有人的宗教,從此基督教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宗教。

③日耳曼蠻族:公元476年毀滅了西羅馬帝國,粗野不文,沒有留下文字記載。

以上這三種元素相互融合、發展,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2個階段,大致以公元1400年為分界線。

1、古典時期和中世紀時代之初,基督教常常遭到羅馬政府的迫害,這樣的境況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成為基督徒後才有所改善,從此羅馬帝國變成了基督教的天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教會則倖存了下來,教皇和羅馬帝王一起治理國家,於是教會變成了羅馬人的教會。同時,基督徒利用希臘的哲學、邏輯學等解釋基督教的教義,順便將希臘和羅馬的知識成就保存了下來。隨後,侵略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為了統治國家,紛紛成為了基督徒。

《極簡歐洲史》,輕鬆帶你走進歐洲

在這一時期中3大元素的組合非常不穩定,蠻族成為了支持基督教的騎士,古希臘和羅馬的學術也被用來支持基督教,教會則處於這個結合體的中間,努力維繫著各方的平衡。

2、中世紀長達1000年,直到1400年上述這個結合體終於崩裂,歐洲進入了近代。

給中世紀世界帶來的第一個衝擊來自15世紀的文藝復興。它著眼於古希臘羅馬學術的發現或在發現,隨著文藝復興到來,歐洲社會開啟了它漫長的世俗化過程。

接著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以《聖經》為依據抨擊羅馬教廷,這是新教和天主教的分野,印刷術的發明將他的批評和譴責印成問題傳遍整個歐洲,在馬丁·路德的引導下,英國、德國、瑞典、丹麥等日耳曼民族都設立了新教教會,新教和天主教2派人馬經歷了從相互殘殺到和平共處的過程。

17世紀的科學革命是現代科學的發韌期,希臘人的一些觀點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被推翻了,不過他們推翻時使用的還是希臘的數學方法。科學革命給當時的歐洲人帶來的信息是“希臘人錯了、“人類其實微不足道。

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給歐洲帶來了理性、科學和進步,當時的法國在教會和法國國王兩股非理性勢力,這場啟蒙運動將理性用於一切事物,讓知識領域內沒有層級之分。

18至19世紀源於德國的浪漫主義運動認為“文明是人為的,它束縛了我們,侷限了我們”,它推崇情感、文化、民族主義和自由解放,從而催生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

《極簡歐洲史》,輕鬆帶你走進歐洲

以上5點以不同方式削減了教會的權威,啟蒙運動追求科學和進步,浪漫主義運動則追求感情和解放,整個歐洲在兩股勢力的對立中被撕扯、被分裂,歐洲就是一個混合體。

二、同一段歐洲歷史的不同呈現方式

在第二部分中,約翰·赫斯特從6個不同的角度出發描繪了歐洲歷史不同支線的發展情況,在講述每一個主題中都可以藉此回顧第一部分中的幾個基本元素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下面是我覺得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角度。

1、戰爭對近代歐洲形成的影響

羅馬帝國在其統治歐洲的千餘年間遭遇了3次大規模的侵略,一開始是日耳曼蠻族的入侵,沒多久他們就皈依了基督教,正如前文所述,羅馬教會保存了古希臘羅馬的學術,日耳曼蠻族、古羅馬和基督教因此融為一體。第二次是公元7世紀來自穆斯林的入侵,在伊斯蘭世界,基督教完全隱沒,但希臘學術被保存了下來,且被廣泛傳播。最後一批入侵者是維京人,他們利用吃水極淺的長船溯水而上,長驅直入內陸。

《極簡歐洲史》,輕鬆帶你走進歐洲

公元10世紀,歐洲終於趨於穩定,開始向外擴張,也就是常被提及的十字軍東征,將穆斯林驅逐出西班牙,歐洲從此開始藉由海路擴張至美洲、印度洋。

2、民主意識的產生和發展

民主這個詞來源於古希臘,不過那時雅典市民擁有的民主和今天全世界都在討論的民主並不是一個東西。今天我們的民主是全民性的,而在當時只有具有經濟基礎的男性才具有參與政府事物的權利,女性和奴隸都沒有。雅典的民主具有濃厚的共治色彩,幾乎沒有個人人權可言。羅馬人征服希臘後,沿用的是共和制,束縛所有的個人感情,全心全意以公共利益為重,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君主專制的國家,但是政府的影響更加深遠。

結語

記得初中那時候有一門課程叫《社會》,內容包括歷史和地理,當初並不理解為什麼這2門課程要放在一起學習,現在才發現,脫離了地理來講述歷史那就是耍流氓。同一片土地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國家、民族分佈,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查閱地圖,歷史就是活的。

“《極簡歐洲史》不是歷史故事,而是歷史課本。”

故事總是和虛構誇大相聯繫,或者作為飯後的談資,但是歷史課本卻遠不止於此,裡面還有作者的思想。約翰·赫斯特在這本書一開始提出了3個基本元素,在後面整本書中都用歷史事件來解釋這些元素是如何混合起來影響歐洲發展。他不像我們當前的一些文章先提出一個預設觀點,然後用例子來強行論證,而是先把歷史上發生了什麼完整地展現出來,最後告訴讀者基本元素和這些有什麼關係,結論是什麼,這種邏輯思維才是學習歷史的科學之道,難道不值得我們從中學習借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