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黑豹》:消失的黑人

齊澤克在為Big Think錄製的一個視頻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店中為新書做籤售,兩個非洲裔美國人走進來,請他在書上簽名,他沒忍住自己開種族主義玩笑的癮頭,把書還回去的時候,他說:“抱歉,我分不清哪本是誰的,因為你們黑人和黃種人看起來一個樣。”兩個美國人過來和他擁抱,還說他可以叫他們老鐵(nigger)。

《黑豹》:消失的黑人

《黑豹》在美上映四周,在各大評分網站上始終保持高分

這個故事有幾個含義:一是日常交流從來都不是“無菌”的,不會有人真的在相親時告訴對方:房子寫你名字、先救你、保大的、家務活分攤,雖然這麼想是對的,但提前設定框架的交流從來不能拉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互相吐槽、說下流笑話卻可以。用齊澤克的話說,“沒有這種微小的友誼式的下流,你不會和其他人有真正的接觸”,而是疏離的尊重。

二是更“乾淨”的命名意味著對歷史的清洗。在另一個故事裡,齊澤克和幾個美國原住民進行了交談。在原住民們看來,叫什麼都一樣,誰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印第安人”這個稱呼更有趣,因為它至少紀念了白人的愚蠢,這幫大傻子第一次登陸美洲時,真的以為這裡是印度。

《黑豹》:消失的黑人

與美國的情況形成反差,《黑豹》在中國的評分高開低走,比如豆瓣上已經跌破7分

為了讓一些人感到“舒服”,老鐵被換成了非洲裔美國人,印第安人被換成了美國原住民。若干年後,貌似平等的孩子們忘了曾經有一幫人的祖先稱呼他們為什麼,於是白人的殘暴和愚蠢被集體遺忘。命名的從來都是他們,“我們”的發言權究竟在哪兒呢?脫離了文化多元主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留地、黑人音樂、叢林狂熱的命名和解釋權,美國原住民和非洲裔美國人的“我們”究竟在哪兒呢?理論是他們的,倡導是他們的,寬恕是他們的,“我們”反而消失了,這是第三點。

無法建立真實的接觸(拉遠而非拉近),用更乾淨的命名來“修改”歷史,以及消弭了“我”的主體性。齊澤克稱其為政治正確的虛偽之處。它不能真的生效,如果一個人同意理解建立在瞭解,寬恕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這就是我不喜歡《黑豹》——這部兩小時的政治正確宣傳片的原因。這是一部充滿了黑人的電影,但這不是一部黑人電影,黑人的主體性消失了,黑人形象偉光正得讓人無法親近,歷史也莫名其妙地被“原諒”了,同時充滿了政治正確的白人臆想。

《黑豹》:消失的黑人

虛構的瓦坎達國政要們走上國際政治舞臺

在影片中,長期忍受國際貿易剪刀差,被掠奪了各種資源的非洲,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資源——振金。振金很強大,但並非漫威漫畫中最強大的金屬,也並非只有瓦坎達才有,但電影將其設定為非洲特產,而且強大到用它來製造武器將可摧枯拉朽般摧毀現行國際政治格局。

擁有振金的瓦坎達掌握了尖端科技——仍保留了大量傳統,卻選擇了隱藏自己,以第三世界欠發達農業國的面目示人,和某掌握了尖端科技的世界大國形成鮮明對比。舊國王遇襲身亡,新國王登基,懷著愛與寬容,發誓要打開國門,挽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二十萬萬非洲同胞。

但新國王的堂弟,親王的親兒子卻不這樣想,這個非洲裔美國人,接受了中情局的培訓,最擅長顛覆政權和搞陰謀詭計,殺人如麻,滿腦子仇恨,戰勝新國王,和邊境部落一起破壞傳統,宣揚戰爭。

最終,在首席技術官——妹妹、忠誠於傳統的衛隊隊長、同情瓦坎達的國際志士——前飛行員、中情局特工以及自己的愛人的幫助下,正義戰勝了邪惡。國王帶著愛與寬容登陸了美國,要教導那些漂洋過海的同胞的後裔,放棄仇恨,選擇寬容,讓世界團結在一起。

《黑豹》:消失的黑人
《黑豹》:消失的黑人

片中演員極力表現著非洲部落文化傳統

之所以說在故事中,黑人的主體性消失了,是基於以下幾點。一是在瓦坎達這樣一個既現代又古老的國度裡,對傳統的闡釋權依然保留在白人手裡。是的,這個國家的確有一些傳統,心形藥草、公平決鬥,但世仇被取消了。一個被迫躲在深山中的部落,因為一個素食主義者的開明領袖,就輕而易舉地放棄了世仇制度,因為某種需要。

二是影片以近乎諂媚的姿態,賦予了瓦坎達技術至高和文化至高的雙重優點。影片不止一次藉助於人物的口,強調白人、黑人(黃種人被排除在外)沒有不同,區別只在於技術水平,誰的技術水平高,誰就是爸爸,黑人也不用魔法治療病人了,他們崇尚技術至上主義和素食主義。同時,愉快地活在自己傳統中的黑人,都快樂而自足(邊境部落的領袖除外,這是整部電影最莫名其妙的人物,性格和動機都是個謎),相反,那個充滿仇恨的非洲裔美國人,是在美國的強權文化中,在美國的社會文化中,在美國機關的培養下變成這樣的。

《黑豹》:消失的黑人

片中反派埃裡克搶劫大英博物館的非洲展廳

這還不夠,影片還多次以苦修士自我鞭撻的姿態訴說醜惡歷史。和一般充滿尿點的影片不同,《黑豹》這部電影充滿G點,你很容易預料到在什麼時間觀眾會嗨到不行。問大英博物館的管理員,你們的這些藏品得來可支付價格,會嗨。痛陳奴隸船上的奴隸們為尊嚴選擇跳海的故事,會嗨。罵中情局特工是殖民者,嗨到爆。

由此,創作者賦予了現實與虛構以戲劇張力。一面是醜惡的歷史和逐漸衰敗的美國(電影中展現的美國場景有多蕭瑟,看過就知道),按照影片中的設定,瓦坎達的科技力量冠絕全球(瓦坎達沒這麼強,這部政治正確教學片的設定明顯失衡了);另一面,是獨立於世界史之外的“孤立主義”神奇國度(連國際貿易都斷絕了),在一個恰當的時點,朝著美式價值觀、美式議題大步前進,一頭扎進政治正確的懷抱,選擇寬恕和諒解,要用自己的科技和資源讓世界變得更好,第一步,在美利堅建立科技交流中心。虛構反哺現實,虛構的國家和人民原諒了現實的醜惡和不完美,選擇了放下傷痛,繼續前進。虛構和現實就這樣強行和解了。

《黑豹》:消失的黑人

食用心草儀式

這幾乎是在告訴所有人,美國方式必勝。歷史上奉行孤立主義,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四處傳播科技和價值觀,“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是哪個國家?這些被抬到科技和文化高地上的至高黑人,不也是親美的嗎?他們的打開國門、幫助世界,不也是遵照著一直以來的基督福音主義嗎?創作者代替黑人,在虛構的世界裡,創造了一個不夠真實的、黑人的應許之地,並且再次代替他們“選擇”了美國。

這一點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第三點,片中那些淺薄的政治隱喻都指向了當下的美國。邊境部落很奇怪,幾乎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生活方式,但是披風一揮,就能產生一堵能量牆,幾十個邊境部落成員“築”起一面大牆,可惜沒什麼用,黑豹輕輕一跳就過去了。是哪個美國人要在哪條邊境線上築牆來著?黑豹的堂弟恨不得直接說美國政府在伊拉克、阿富汗肆意屠殺。中情局特工恨不得直接說沒錯,就是我們顛覆政權、搞陰謀陽謀,擾亂了世界秩序。這還不過癮,結尾真的直接引用了一句諺語——“智者修橋,愚人造牆。”

好的,這下都知道主創對當下的美國有多不滿了。正因為如此,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張力就更足了。那個技術至上,用技術解決了一切難題,保留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自足而完美的國家,那個政治正確到選擇原諒了一切現實和歷史傷痛的國家,那個比美國還美國,真的向衰退中的美國伸出援手的國家,不就是理想化的美國嗎?這無關非洲的歷史與現實,只關乎美國自身,而這個理想的美國,和黑人沒什麼關係,雖然它的確是由黑人建立的,因為這個理想不關乎人種,只關乎資源和技術。即便在影片中,黑人也連選擇保留哪些傳統的權利都沒有。

《黑豹》:消失的黑人

瓦坎達女武士大鬧釜山街頭

就是這麼一部政治正確宣傳片,成為了目前漫威宇宙評分最高的電影,我非常能夠理解,用高分來紀念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再正常不過,雖然東北亞再次被排除在了政治正確的範圍之外,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地下賭場要出現在韓國,誰也不知道為什麼瓦坎達女武士耍長矛要配京劇鼓點——她那身段來不了刀馬旦,或許是某些人覺得只要有中國元素就會被買賬吧,就像只要政治正確就一定會有人買賬一樣。但它的確算不上精彩。政治正確的最大壞處在於高度的可預料,理論家很喜歡,但對創作者的想象力是極大的傷害。除了理論家,資本家們也很喜歡,觀眾們高度可預測,像腦部有一按就分泌多巴胺的按鈕一樣,看到白人自己罵自己殖民者,就大量分泌,看到黑人在虛構的美國登上世界的定點,就分泌到爆,那資本的風險就小多了。

第四點,高喊政治正確的藝術精英和技術精英一起,跪在資本面前叫著爸爸。

《黑豹》:消失的黑人

《黑豹》在韓國拍攝現場,再次展現好萊塢電影的所謂國際化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