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出身楚國功臣世家的伍子胥,為何要助吳滅楚?

勇敢堅強ygjq


原因很簡單: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伍家世代效忠楚國,卻不想遭小人陷害,楚平王忠奸不分,想要殺死伍奢父子三人。萬幸伍子胥舍小義而報大仇,只是為吳國效忠多年,得吳王闔閭重用,卻又和父親伍奢一樣的結局,被吳王夫差馬革裹屍拋入錢塘江。

伍奢被殺

楚國,伍奢原本是太子建的太傅,而費無忌則是少傅,費無忌一直想找機會在楚平王面前表現自己的忠心,終於,楚平王讓他去秦國為太子建娶秦女,秦女貌美,費無忌跑回來建議楚平王自娶,然後再給太子建另娶她人,楚平王真就這麼做了。娶了秦女,並生下了公子軫。

費無忌也因此成為楚平王的寵臣,後來費無忌害怕太子繼位於自己不利,就利用秦女這件事離間父子倆,楚平王將太子建打發很遠去駐守,費無忌繼續對楚平王說太子建會造反,楚平王就把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叫回來。伍奢的苦口婆心反而讓楚平王下了殺死他的決心,而費無忌則建議連同伍奢的兩個兒子一起殺死,永絕後患。

楚平王讓伍奢把兩個兒子叫來,結果忠厚老實的伍尚自投羅網,而忍辱負重的伍子胥選擇逃跑,尋找機會為父報仇。

臨走之前,他對好友申包胥說:“我一定會滅亡楚國。”而申包胥則說:“我一定會保全楚國。”

伍子胥出逃吳國

太子建逃去了宋國,伍子胥也去了宋國,後來又去了鄭國,太子建因為與晉國暗中聯手欲圖鄭國,被察覺後,鄭國殺了太子建。伍子胥同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繼續逃跑,要去吳國。這一路走來,有楚國官兵的截殺,還有懸賞捉拿他的人,伍子胥一度走投無路,甚至淪為乞丐乞討過活,最終到達吳國。

吳國,吳王僚當政,公子光為將軍,伍子胥見到了吳王僚,建議吳國伐楚,他看出吳王僚能力平平,而公子光野心勃勃,知道時機未到,給公子光推薦了專諸,然後和公子勝種地為生。

後來楚平王去世,公子軫繼位,是為楚昭王,而吳國,專諸刺王僚。公子光繼位,是為吳王闔閭,伍子胥出任行人。

助吳稱霸

這之後伍子胥又把要離推薦給闔閭,解決了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吳國內亂平息。

而楚國的伯嚭也逃難到了吳國來找伍子胥,兩人一同為吳王效力,後來,伍子胥再次給闔閭舉薦了孫武,吳國開始走向強盛,期間數次攻打楚國,終於在柏舉之戰中,吳國攻入楚國郢都,楚國危在旦夕,楚昭王逃跑。

伍子胥報仇雪恨的時候終於到了,他找不到楚昭王,就拿楚平王撒氣,《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真可謂恨意滔天了,申包胥知道後讓人傳話來譴責伍子胥,伍子胥則回以他就是要“倒行逆施”。兩人決裂,申包胥跑到秦國哭訴,七天七夜方換得了秦哀公的正義之師。

後來吳國內亂,闔閭回國,吳楚再戰,吳敗。但闔閭還是成了霸主。

被拋屍錢塘江

吳越之間多年積戰,公元前496年,越王去世,闔閭趁機開戰,槜李之戰中,越王勾踐打敗吳王闔閭,闔閭重傷而死,託孤伍子胥,吳王夫差繼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夫差親伯嚭而遠伍子胥,夫差打敗勾踐為父報仇,而勾踐讓人賄賂伯嚭,得以保全性命,伍子胥進言殺掉勾踐,滅掉越國,夫差都沒有采納,反而一次次聽伯嚭的挑唆,後來伍子胥出使齊國,知道吳國長久不了,就把兒子託付給齊國人,這件事被伯嚭拿來大做文章,夫差賜伍子胥自殺。

伍子胥死前預言吳國很快會滅亡,夫差遂將伍子胥馬革裹屍,拋入錢塘江。

伍子胥結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而九年後,吳國為越國所滅。


尚宮女史


伍子胥戰鬥力非凡,他的一生也很有傳奇色彩,辛苦一輩子,奔波一輩子,操勞一輩子,最後被挖眼、打牙、割舌折磨而死。

不過,他也發明兩樣“東西”,一是臨潼關諸侯“大會”,伍子胥發明了“單挑”,也就是每個諸侯國派出一名大將跟他“單挑”,臨潼一戰,也就是著名的“一槍定六國(比較小的諸侯國沒資格鬥將)”,奠定了楚平王霸主地位,歷史上叫做“鬥將”。

後來諸多諸侯國因邊境摩擦,又不願意興起刀兵,一般都採用“鬥將”定輸贏。

還有一樣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鞭屍”。伍子胥“借吳伐楚”“勝利”後,“仇人”已經死了,伍子胥怒氣難平,掘墓鞭屍。

就是不知道,當年的楚國是現在的湖南捏?還是現在的江蘇宿遷。說是湖南吧,伍子胥逃往吳國走的邗江,過的是昭關,而且借來吳兵,又順路把徐國給滅了。徐國都城,就在現在江蘇泗洪境內。按照當時伍子胥行軍路線,從蘇州到宿遷,徐國正好處在行軍路線上。而且,宿遷也是楚文化發祥地。

若說楚國在江蘇宿遷,也說不過去,很多出土文物“表示”:楚國就在湖南。

戰國早起楚國,到底在哪?


秋荷219470831


伍子胥滅楚國,一切都是由楚平王咎由自取,爛聽讒言所致,導致楚國滅亡,以至於死後被鞭屍。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名員,年少好古文,崇尚武藝,有勇有謀,其父伍奢是楚平王兒子的太傅,也就是楚平王的老師。楚平王驕奢淫逸,是有名的暴君,他懷疑自己的兒子“外交諸侯,將人為亂”,於是,伍奢被權臣費無極陷害,被關進了大牢,為了斬草除根,楚平王聽信了費無極的讒言,令伍奢叫他的兩個兒子過來,就放了他,伍奢明白楚平王的陰謀詭計,他是讓自己滅門。伍奢的大兒子伍尚,聽聞消息後立即前往救援,二兒子伍員,明白這是楚王下的亂套,目的是想殺我們全家,他立即勸說哥哥伍尚不要去,伍尚誠懇地對伍員說:我知道這是楚王的圈套,但父親呼喚我我不能出去,這是不孝,我去陪父親,你去幫我們報仇吧,就這樣,伍奢和伍尚被楚王殘害而死,伍子胥也開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一路上伍子胥輾轉多國,本想投奔到父親輔佐的楚國太子的宋國,但宋國內亂不斷,於是被迫攜帶太子兒子流浪,但他們地晉國時,楚國太子被殺害了。伍子胥在流浪途中,風餐露宿,一邊乞討一邊前行,艱苦萬分,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只能在晚上趕路。抵達吳國後,伍子胥看出吳國公子光的野心,如果他幫助光奪得吳王,光就幫助他滅掉楚國。就這樣,楚國被滅掉了,但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難以平復心中的怒火和痛苦,將楚平王的屍體拿出來,用鞭子發,也就有鞭屍的由來。伍子胥也成為春秋戰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所以,伍子胥滅掉楚國並不是忘恩負義犯上作亂,而是報仇。



文藝青年Right


提到伍子胥,大家對他一定不陌生,他可以說是春秋裡的一大軍事家,與范蠡一樣,都是輔佐別國君主滅掉了敵國的大功臣。而伍子胥與勾踐不同的是,伍子胥是幫吳國滅掉了自己的故國楚國,范蠡是替越國滅了吳國。那麼,出身楚國的伍子胥,為什麼要幫吳國滅了楚國?

這個原因要追溯到伍子胥一家在楚國的時候。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建,太子被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費無忌還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有才幹,不殺掉將成為楚國的禍患。可將他們的父親作為人質將他們召來,不然就會成為楚國的禍害。”楚平王便派人去招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子胥這人很精明,知道了個圈套,就跟他哥說:“楚王召我們倆兄弟,不是為了讓父親活命,是怕我們逃脫後成為禍患,所以拿父親作為人質,假意召我兄弟倆,我兄弟倆一到,父子三人就會一起被殺,對父親的死活有什麼好處呢?況且去了便不能報仇雪恨。不如投奔別的國家,借他國的力量來報父親的恥辱,這樣坐以待斃是沒有什麼用的。”可他哥堅持己見,自願去楚國,伍子胥就單獨逃走了。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哥與他父親都被楚平王殺了。這一殺,就徹底把伍子胥推向了吳國陣營,父兄之仇,伍子胥怎麼會忘記,伍子胥不滅了楚國怎麼對得起父兄在天之靈,所以這是伍子胥幫助吳國滅掉楚國最重要的原因,因為他找個國家,憑藉他一個人是報不了仇的。


伍子胥逃到吳國也是歷經磨難,一路上都有追捕他的人,這更加激起了他對楚國的仇恨。到了吳國以後,他是磨刀霍霍向楚國,積極準備對楚國的攻擊。到了吳王闔閭時,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還到處尋找楚昭王的下落。鞭屍三百下,可見伍子胥對楚國有多不滿。

雖然說楚國是伍子胥成長的故鄉,可是楚王殺了他父兄,讓伍子胥在楚國待不下去,還一路追殺他,嚐盡了人生冷暖的伍子胥,怎麼會忘記楚國對他一切的行徑。他要是不報仇,怎麼對得起自己這麼久的忍辱負重。


歷史百家爭鳴


無非是因為楚平王這個人昏庸愚蠢,做的太絕。

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其實非常簡單。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做了太子建的太傅,費無忌為少傅。這個費無忌是奸佞小人。平王命費無忌到秦國去為太子建求親,結果費無忌見到秦女很漂亮,就私自推薦給平王,勸平王自己取了秦女,再給太子另謀她人。平王居然還答應了。

這樣費無忌就由太子那邊的人,轉而成為平王的親信。因為這件事,費無忌擔心平王死後,太子繼位,將要報復他,因此便在平王面前進讒言。平王便逐漸疏遠太子了。最終在費無忌的誣陷之下,同為太子黨羽的伍奢也被牽扯進來。最終的結果,便是伍奢被囚禁,平王派人去殺太子建,太子不得不出奔他國。

所以整件事情如果跳脫出《史記》的敘述來看,其本質很可能就是儲君和現任君主兩派之間的政治鬥爭。畢竟這種事情在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李世民和李淵。史家在敘述這件事情時,將費無忌這個奸臣形象作了放大,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父子兩派權力爭鬥的事實。當然,這也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猜測而已,畢竟史家敘述之外,我們找不到其他的相關證據了。

說回到伍子胥,伍子胥的父親被抓以後,楚平王想要斬草除根,想把他兩個兒子,即伍子胥和其兄伍尚都殺掉。於是以伍奢的名義召他們前來。伍尚這個人,不忍棄父而去,被平王的人抓住。伍子胥卻頗有堅忍的品性,因此得以出逃。父兄雙雙被殺,伍氏家族在楚國被蕩平,身為人子的伍子胥自然要為父兄報仇。後來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伍子胥襄助吳王闔閭,最終攻入楚國國都,將楚平王的屍體挖出鞭屍。


識小錄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中國自古就是禮易之邦,自周朝建立之後禮樂制度便形成了,而伍子胥所處的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周禮已遍及人間,深處人心。忠君愛國思想更是被人們耳熟能祥,刻骨銘心。那麼既然如此身為楚國人,長在楚國,世代亨受奉祿,忠臣一門之後的伍子胥,為何要逆返君忠之道,冒天下之罵名,引吳滅楚呢?對於這個問題從古自今一直褒貶不一,沒有定論。對於伍子胥引吳滅楚的錯對,該與不該,是是非非我們在此不做評論,只是追根溯源,將它的起因,過程一一道明,與大家共勉。

伍子胥的祖上一直居住楚國,併為楚國的名門望族,他的父親伍奢更是聲名鵲起,為楚平王時期太子的老師,可為學富五車,學識淵博,前程無亮,然而誰知禍從天降,無意攤上官司,惹來牢獄之災,並深顯囹圄。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楚國奸佞之臣費無忌素與太子有隙,怕太子當政後於自己不利,就惡人先告狀,誣告太子有謀反之心,昏庸暴戾的楚平王遠賢臣近小人,競信以為真,於是將太子抓起治罪並處死,而身為太子傅(老師)的伍奢不幸被牽連,也被抓起入獄,為了剷除異己,費無忌又唆使楚平王,“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因而伍奢抓起並嚴刑烤打,令他將兩個几子叫來,一網打盡,機敏的伍子楚當時看出這一陰謀,並勸哥哥不要自投羅網,然而伍子胥的哥哥為了不抗父命,不落不孝之名視死如歸,後來後子胥的父親連同伍子胥的哥哥都被殺害,而伍子胥卻巧裝打扮,幾番艱辛,擺脫追求,逃出虎口。

逃出楚國後的伍子胥悲憤交加,懷著殺父殺兄之仇使他首先選擇投奔宋國,晉國這樣的大國,但卻因各種原因,使他覺得這樣的國家不足以留下,於是幾番周折,他來到了吳國,吳王闔閭,當時胸懷壯志,加之又對楚國懷有仇恨,有滅掉楚國之意,這和伍子胥一拍即合,志同道和,於是伍子胥得到重用,被拜為重臣。伍子胥逢此伯樂,感激泣零,加之自己又對楚平王恨之入骨,於是他兢兢業業,一心一意地邦吳王闔閭治理國家,以待時機。終於功夫不夫有心人,於是伍子胥說服經常並聯合受吳國欺辱的陳候,並和著名軍事家孫武一起帶領聯軍殺奔楚國,他們一路勢若破竹,攻城略地,如秋風掃落葉,很快攻入楚國都城郢,攻入都城後伍子胥首先想到的是尋找仇人楚平王,然而此時已物似人非,楚平王已死多年,他的繼任楚昭王也早嚇得落荒逃奔別處。不能手刃仇人,伍子胥萬般惆悵,他逐令人打開楚平王的陵墓,將其鞭打三百鞭,並將其屍首拋屍荒野


伍子胥引兵滅楚,鞭楚平王之屍三百鞭為歷帶具有忠君思想者所詬病,所唾棄,他們認為伍子胥千錯萬錯不該引吳兵滅掉自已長於斯,生於斯的母國,也不該鞭笞曾經的主子楚平王。那麼伍子胥到底該不該引兵滅楚呢?對此歷來褒貶不一,觀點難同,那麼在小編看來伍子胥引兵滅楚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伍子胥的初衷可能並不想滅掉楚國,只想為父兄報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引兵滅楚能給父兄報仇嗎?不能,當然不能,因為在那個年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其之孫莫非王臣。楚國雖然是自己的母國,但卻是吳王的家國,楚民雖是伍子胥的同胞,但他們更是楚王的臣王,更尊於楚王忠誠於楚王,因而要報殺父之仇,滅門之恨只得引兵滅楚,只能冒天之下罵名,留千古之不忠引兵滅楚。其實伍子胥引兵滅楚,廣大老百姓還是給於同情和理解的,以至於關於端午的來歷,一種說法說這是為紀念伍子胥的。那麼親愛的行讀者您又是如何看得呢,歡迎評論,歡迎關注張生說史!



張生史話


伍子胥本是楚國重臣之後,伍家在楚國也是響噹噹的名門。伍子胥的父祖先後輔佐了幾代楚王,為楚國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之所以後來伍子胥會痛恨楚國至深,乃至於欲以助吳滅楚而後快,乃是因為楚王對他和他的家族的傷害太大了!下面就讓我們簡單瞭解一下事情的原委吧!


事情得從楚平王為太子建聘娶秦女為夫人講起。楚平王晚年時因年老而德薄,貪圖享受,喜用諂媚之臣,佞臣費無極因此而受寵,此人極其奸詐,又善逢迎。他與楚平王的太子建一向不和,因此屢起讒害之心。

楚平王令其赴秦國為太子建選娶太子妃,費無極果然選出了一位國色天香的美人兒。然而當他將美女帶回楚國後,卻將其獻給了楚平王。楚平王果然貪其美色,為此竟不顧倫理道德,將該美女納入後宮,寵幸無比。費無極也因此更受楚平王的信任與重用。

天長日久,事情慢慢的透出風來,被太子建所知。費無極見平王年老,所剩時日不多。害怕日後太子建登位為王時會報復自己,因此在楚平王面前不斷地詆譭太子建並離間其父子關係。楚平王因為父納子婦而心有所愧,果然中計。便將太子建遣往外地去了,而再下一步當然就是加害了。


太子建的師傅——伍奢,為人忠誠而正直。他向楚平王揭穿了費無極的陰謀。哪知不僅沒讓昏聵的楚平王醒悟過來,反而激發了其反感與厭惡。最後在費無極的讒害下,惱羞成怒的楚平王將伍奢與其長子伍尚,一併殺害了!伍子胥僥倖逃離了楚國,歷盡艱辛波折最終到達了吳國,又經歷了吳國宮廷鬥爭之後,被吳王闔閭所信用。

伍子胥歷經家國之變,父兄皆為楚平王所害,自此痛恨楚國至深,誓欲滅楚報仇!因此他與兵家孫武一道盡心盡力地輔佐吳王,吳國也因此而國勢日強,軍力日盛。最後終於一舉攻破了楚國,逼得楚昭王倉皇出逃(當時楚平王己死),楚國國都也被攻陷。

伍子胥沒有因為楚平王己死而放棄復仇!他費盡心力找到了楚平王的陵墓,將其遺體予以“鞭屍”!終於報了父兄被害之仇。


這就是身為楚人的伍子胥,為何反而會引吳國軍隊去攻滅楚國的事情起因與結果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伍子胥助吳滅楚,是為了報父兄之仇。伍子胥家於楚國是功臣世家,自其先祖伍舉開始世代效忠楚國,但伍子胥父兄卻為楚平王所殺,是為伍子胥報仇雪恨的原因。



伍子胥跟楚國的恩怨,要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就是楚國有名的佞臣費無忌。費無忌本來是太子少師,當時的楚平王為了聯秦抑晉,跟秦國聯姻,讓兒子太子健迎娶秦女孟嬴,並讓費無忌去秦國迎接孟嬴。誰知費無忌看到孟嬴後,驚為天人,他知道平王好色,為了討好平王,在平王面前極力渲染孟嬴之美,在他的引導下楚平王竟不顧太子強納孟嬴,然後對費無忌升官進爵。費無忌怕太子健繼位後會找他算賬對他不利,於是在平王面前誣陷和迫害太子和伍奢全家。



伍奢就是伍子胥的父親,他本來是太子太傅,費無忌做太子少師時對他多有不順。太子健被費無忌誣陷,伍家難逃牽連。平王想殺伍奢,費無忌又進言說伍奢兩個兒子都是人中英才,放了他們怕會有後顧之憂,於是提議平王讓伍奢叫他兩個兒子入宮,並一起解決掉。伍子胥深知楚平王和費無忌的用心,在他大哥被抓之時,奮力逃脫。他大哥進宮之後就和他父親被楚平王殺掉了,楚平王並下令追殺伍子胥。伍子胥逃脫後,歷盡艱險,盤纏用盡沿路乞討。從宋國逃至鄭國,又從鄭國逃至吳國,到吳國前過陳國昭關時,竟一夜白了頭,更加堅定他要滅掉楚國,報仇雪恨的決心。



伍子胥到吳國後,幫助吳王闔閭登上王位,跟兵聖孫武逐步壯大了吳國實力。於公元前506年,趁楚平王新喪之機,率領吳國大軍一戰滅楚,然後掘開平王墳墓,挖出平王屍首,鞭屍三百,以洩父兄被殺之恨。伍子胥之後在吳國又幫助吳國成為春秋霸主,並被封為相國。可惜夫差繼位之後,不聽他的勸告,並聽讒言,把他賜死。伍子胥死前叫家人把他的雙眼挖出,掛於城門,預言要看越國勾踐滅吳。果真在他死後僅僅幾年,臥薪嚐膽的勾踐真的把吳國給滅了。


我是羽菱君,個人觀點,為你解惑,不正之處,敬請指出,洗耳恭聽,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楚平王羋棄疾對伍子胥有殺父之仇。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羋棄疾的兒子羋建(太子)的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羋棄疾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跪射俑


答案顯然是為了報仇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他們家跟太子建的關係應該是不錯的,伍子胥本人可能跟太子建的關係也不錯。太子建在楚國也沒什麼不良行為,算一箇中規中矩的好青年。楚平王為了太子建取婦於秦,奈何秦國公主太美麗。於是,楚平王改變了主意,自己把姑娘娶了。為了太子建重新娶另一個姑娘。

演戲還要全套,楚平王已經做衛宣公一樣的事情,即父納子妻。大戲前半程《新臺》篇已經上演完了,後面《二子乘舟》肯定也是要上演的嘛。楚國的版本跟衛國的版本太不一樣。秦國公主和她生的娃也就是未來的楚昭王不是搞事情的人。搞事情的人是楚平王。楚平王出於秦國美人和她兒子的偏愛,加上之前父納子妻的事情,他也覺得太子建得換了才放心。

楚平王就找了太子建的老師伍奢來談話。楚平王的初衷是把太子建整下去,這事情也就完了,順便把兒子教育不好的問題甩一個鍋給老師。伍奢並不想接鍋,也不想認同換太子,他直接用大道理把楚平王懟回去了。一個有個性的老師遇上一個不講道理的家長,恰好這位不講道理的家長又是大王。所以,楚平王乾脆把伍奢下大獄了,直接廢太子,改立秦女的兒子。再然後,太子建就逃去鄭國。然後,在鄭國被晉國人坑了,死在了鄭國。這邊楚平王考慮到斬草要除根,不僅決定要殺了伍奢,就連伍奢的兒子們也不放過。伍子胥比較幸運逃過追捕跑到了吳國,但是他的家人都被楚平王殺了。子曾經曰過的,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這句話來自《禮記•曲禮》)

綜上來說,伍子胥跟楚平王的仇,那是相當之大。助吳滅楚,對伍子胥來說這種復仇也算合理吧。畢竟這樣做,伍子胥永遠沒有機會鞭楚平王墓三百。不過,伍子胥這人愛恨很分明啊。一方面為了報仇助吳滅楚並鞭楚平王墓三百,另一方面因為太子建當年跟他家的關係真不錯吧,所以太子建被鄭定公殺死後,伍子胥帶著太子建的兩個兒子,也就是楚平王的孫子一起逃到了吳國。這樣替太子建養了十多年兒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