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良藥”並非要“苦口”

中藥五味是指藥物具有辛、酸、甘、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是人們用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但也有的藥味是依據中藥功能和藥效確定的。苦,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消炎抗菌、燥溼堅陰等作用。苦味藥主入肝經,一般來說,中藥的苦味又多以生物鹼和苷類成分為主。

“良藥”並非要“苦口”

良藥苦口利於病,人人皆知。

大多數中藥或多或少都帶有點苦味,但味極苦的中藥卻也屈指可數,如苦參、山豆根、北豆根、鴉膽子、黃蓮、木通、龍膽、黃芩、黃柏、梔子、知母、地榆、茜草、枳實、厚朴、苦楝皮、金果欖、馬錢子、穿心蓮、熊膽等。中藥所含的苦味成分絕大多數為有效成分,如金果欖所含的降血糖成分掌葉防己鹼;馬錢子所含的成分士的寧;大黃和番瀉葉均含有番瀉苷而具有瀉下、抗菌和止血作用;黃連、黃芩、黃柏、北豆根、苦參等主要含生物鹼,皆具有抗菌、抗炎、解熱作用;而梔子、知母等主要含苷類成分而具有抗菌、解熱、利膽等作用。

“良藥”並非要“苦口”

中藥味苦,難於進口。有時候,有的病又不得不連服多帖

總結有六種方法可去中藥之苦,能讓中藥比較容易入口:

一、掌握服藥時間。在一天24小時內,肌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時至10時,一個在下午2時至3時。苦味中藥可在飯後上述時間內服用。

二、掌握藥液溫度。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控制在15℃至37℃之間,這樣既可防止燙嘴,又可糾苦味艱澀之偏。

三、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舌頭前半部及舌尖對苦味最敏感。因此,藥液入口後,最好迅速含貯於舌根部位,自然嚥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嚥下。

四、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乾淨利落,一口氣服下。

五、服藥後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六、添加調味品。在苦味藥液中適當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龍膽之類,儘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甘類藥物調和其苦味。

“良藥”並非要“苦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