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如何養出自律的孩子?

如何養出自律的孩子?

如何養出自律的孩子?

來源:德國育兒研究(yoyomadeguo)

有媽媽提問:“如何培養兩歲孩子的自律?像看電視、吃零食、玩電子遊戲這些要怎麼教孩子控制自己,有節制地使用?”

悠悠就是個很自律的孩子,但是要問我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我還真的一時半會答不上來。我想了好幾天怎麼寫,最後發現“如何培養兩歲孩子的自律”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和大家講個悠悠的故事,你們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了。

上星期悠悠回到家,臉上被抓出了兩道很細的傷口,我問她傷是怎麼來的,她說在幼兒園院子裡玩的時候,她挖到了一條蚯蚓,Timo和Renee想拿她的蚯蚓玩,她不給,他們就抓了她的臉。(悠悠的描述是否完全真實我也不得而知,不過這不是重點)

“哦,那你是怎麼反應的呢?” 我總是很好奇悠悠面對衝突時的反應。

“我哭了。” 聽到這個答案我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我知道悠悠是不打人的,我在德國也從來沒有教過她打回去。

不過我還是很好奇,她為什麼不打回去呢?她並不是那種膽小懦弱的孩子啊。

於是我試探性地問了問她:“那別人抓你的臉,你有沒有把他們推開啊?”

“那他們也會哭的呀!” 悠悠說。

我當時立即想:“哇塞,我把女兒教育得這麼好啊!這麼有同理心!還知道推人的行為會傷害小朋友,會導致他們哭啊!” 我在心裡給自己響起了掌聲!

我又問:“那你是怎麼解決的呢?”

悠悠說:“我去告訴了老師,老師要他們道了歉。並且還對Timo和Renee說,他們再打人,就不讓他們在院子裡玩了,得回教室去。”

我得意洋洋地把這事告訴了老公,想在他面前炫耀一番我情商教育的成功。

老公聽了抑制不住好奇心,又繼續追問悠悠:“那為什麼你知道小朋友會哭,就不把他們推開了呢?”

悠悠想了想,說:“因為我不想向他們道歉。”

呃...聽到這個答案我真是大跌眼鏡!敢情她不是因為怕弄疼了別人,而是怕老師批評她,要求她道歉,所以她才不動手的啊!

我和老公當場笑哭。

但這也讓我明白,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約束他們行為的力量主要來自外部,先有他律,然後才有自律。

沒有受過管教的孩子就像一匹桀驁不羈的野馬,以自我為中心,放縱慾望,不知道邊界在哪裡。而父母的管教則是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邊界在哪裡,規則是什麼。

從他律到自律,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過程。孩子必須依靠父母、老師和社會日復一日的管教,才能將外界的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最終形成自律。

兩歲孩子的規則意識才剛開始萌芽,連他律的遵守都難,怎麼可能自律?這期望恐怕太高了點。

從他律到自律是需要時間引導的。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中父母不能偷懶,更不能指望一個規則說了一兩次孩子就能遵守,就能形成自律。

如何養出自律的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自律?

1、給孩子建立規則

也就是先從他律開始做起。

從小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凡事都有規則可循,有界限,不放縱。外界的規則起初是他律,但只要父母堅持執行,逐漸就會轉化為自律。

  • 舉例:如何控制吃甜食?

悠悠從小就不愛吃飯,飯量特別小,但她愛吃甜食。孩子的嗜甜天性我不想一味阻止,但問題是她每次吃完甜食就不吃飯了,我不希望她因吃甜食而影響了正餐。

因此,我和悠悠定下規則:甜食只能在飯後吃,把盛在碗裡的飯菜都吃完,就可以吃甜食;否則就沒有甜食吃。

一開始她是抗議的,經常還沒等到吃飯就想吃甜食。我不斷提醒她定下的規則,也會和她解釋:“以前你在飯前吃了甜食就不吃飯了,那對你的身體不好,所以媽媽才定下這樣的規則。我希望你先吃有營養的飯菜,保證你的健康成長,然後再吃甜食。”

做好飯後,她吃幾口就說飽了,但提出想吃冰淇淋。我只好重申:“碗裡的飯菜吃完才有甜食吃哦,你不吃完也可以,那就沒有冰淇淋了,也沒有巧克力了。你自己決定。”

通常為了吃到甜食,她會堅持把飯菜吃完,吃完後還特有成就感地說一句:“我現在可以吃冰淇淋啦!”

看著她津津有味吃冰淇淋的樣子,我趁機補一句:“你把碗裡的飯菜都吃完了,吃進去了很多營養,很棒哦,所以你現在可以盡情享受冰淇淋的美味啦!”

我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孩子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為你做了A,所以你得到了B結果。描述B結果給孩子帶來的美好體驗,從而激勵孩子再次做出A行為。

這個規則在我家執行得很順利,我把悠悠對甜食的嗜好變成了她吃完飯的動力。

當然,她也有吃不下去的時候,她會主動說:“媽媽,我不想吃了,我等下也不需要巧克力或者冰淇淋。” 那我也沒什麼好強求的,也許孩子真的沒胃口,不能要求孩子每餐都吃一樣多嘛!

若是過會兒她又要吃甜食,我只好提醒她沒有吃完飯,沒有甜食吃。說到做到。

這個規則讓悠悠漸漸形成了控制甜食攝入的習慣,從幼兒園回來看到桌上放的甜食,她都會先問我一句:“媽媽,我可以吃這個嗎?”。因為知道我會說不,有時候她自己又會主動說:“等我吃完晚飯就可以吃了。”

也正因為有約定的規則在,每次孩子想打破規則時,我只需要提醒一下她這個規則就夠了,無需過多的講道理(道理孩子其實聽了很多遍了)。

孩子能明白我只是在執行說好的規則而已,不會覺得我是在針對她,故意不給她吃,不愛她。不斷重申和執行的規則,孩子是會遵守的。

我們約定晚飯全部吃完後只能吃一種甜食,但她吃完一個冰淇淋後還想再吃巧克力,我提醒她甜食吃太多對身體不好,這時她自己主動提出:“那我吃個蘋果,之後再吃巧克力,可以嗎?” 我覺得她平衡得很好,欣然同意。

我制定“飯後才能吃甜食”的初衷不就是希望孩子能明白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嗎?現在她自己提出用蘋果來平衡巧克力,說明她已經具備了均衡飲食的概念,因此我也放寬規則一步,根據孩子的進步而不斷調整。

我們制定規則,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遵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遵守。當孩子認同規則背後的原因,他們會更加願意遵守,久而久之轉化為自律。

2、大人自己要有自律

很多人說,為什麼我和孩子定了規則就沒用呢?孩子根本不聽啊!

根本原因在於家長說到不做到,本來定好了規則,孩子一鬧,你就動搖了,不執行了,那孩子當然不好好遵守規則了。

家長的動搖,本質上是自己缺乏自律的表現,是孩子效仿的壞榜樣。

說好再看5分鐘就關電視,孩子一哭鬧,大人一偷懶,就答應好吧好吧,再看5分鐘。

說好刷完牙不能再吃東西,孩子一說肚子餓,馬上又給東西吃。

說好今晚只講2個故事,9點之前入睡,孩子一求再講一個吧,結果心一軟多講了5個故事,到11點還沒睡...

這真的不能怪孩子,明明是家長自己不自律,還想奢求孩子自律。

養出自律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家長身體力行地做到自己先自律,給孩子做好榜樣,其體現之一為對自己定下的規則、做出的承諾說到做到,不輕易動搖。

3、生活有規律

大家只要觀察一下週圍的朋友就會發現,生活有規律的人,大多是高度自律的,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而生活沒有規律的人,大多是缺乏自律的,想到什麼幹什麼,沒有計劃性。

培養孩子的自律,請先營造一個自律的環境,那就是:有規律的生活。

吃完飯後可以看半小時動畫片,到時間就關機;然後是刷牙時間;上床講3個故事,講完關燈睡覺。

把每日要做的事提前計劃好,有一個固定流程,和孩子約定好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形成生活規律,可以避免孩子和我們反覆討價還價(比如看電視、玩遊戲、不睡覺等等問題)。

相反,若每天的生活秩序混亂,有時這樣有時又那樣,無疑留給孩子很大的討價還價空間,浪費時間和徒增家長的煩惱不說,還破壞了自律性的形成。

有規律的生活,其實也是對家長自律性的考驗,這又回到了上面說的第二條。要想培養自律的孩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我們活給孩子看,耳濡目染地向孩子薰陶何為自律:

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

該工作的時候就專心工作;

該陪孩子的時候,就放下手機一心一意陪玩;

該看書的時候,就關掉電視電腦;

該睡覺的時候就不要再刷手機...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營造有規律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每天過的都是有計劃、有節制的生活,要形成自律自然不難。

還是那句大俗話:育兒先育己。我們自己做到自律了,孩子離自律也不遠咯。

- END -

更多0—12歲孩子成長、教育,健康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長說(ID:shuocheng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