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成語“猴年馬月”中的“馬月”,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出現一次?

每當人們覺得某事遙遙無期,甚至不可能實現時,就會用“猴年馬月”表達內心的無奈,久而久之,該成語就成了世人的口頭禪。然而,此處的“馬月”究竟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才能出現一次“猴年馬月”的情況呢?估計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成語“猴年馬月”中的“馬月”,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出現一次?

古代的科技雖然落後,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卻讓人驚訝不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就發明了天干地支紀年法,據《世本》記載:“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週。”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絕不是鬧著玩的,對他們的崇拜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到了先秦時期,又出現了與地支相對應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在十二生肖當中,除了龍之外,其他都是極為常見的動物,暫且不討論龍是是否真實存在過。我們現在採用的是公曆(陽曆)紀年,但以前的紀年法為農曆(陰曆),月份為正月、二月...臘月,“馬”對應的是農曆的五月份,相當於陽曆的六七月份。

成語“猴年馬月”中的“馬月”,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出現一次?

也就是說,每年的農曆五月都可以稱為“馬月”,按照十二生肖來看,每十二年就會出現一次“猴年馬月”。所有的成語肯定都有其源頭,那麼“猴年馬月”最早出自哪裡呢?查閱一些古籍資料得知,它是從“猴年閏臘月”演變而來,這就延伸出三個問題,“閏月”是什麼?“閏臘月”多久能出現一次?歷史上“猴年閏臘月”的情況?

成語“猴年馬月”中的“馬月”,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出現一次?

眾所周知,每四年就有一個閏年,但“閏月”並不是四年一次,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古人雖然沒有天文望遠鏡,卻從未放棄過對天空宇宙的觀察和探索,為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多年的研究,制定了立春、雨水、驚蟄等24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而且每個農曆月份基本都有一個節氣和一箇中氣,看起來很神奇。

後來,人們就發現有些月份比較特殊,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於是就設置了“閏月”來調整。經過縝密的計算,古人發現了閏月的規律,每十九年裡,就會有7個閏月,比較常見的閏月是農曆的四、五、六月,閏十月和冬月(十一月)就很少,幾十年都未必出現一次。

成語“猴年馬月”中的“馬月”,指的是幾月份?多少年出現一次?

而閏臘月更是罕見,幾百年都未有過,最近的一次需要到公元3358年,也就是1340年後才會出現,絕對是千年難遇,而那一年也不是猴年。跟著這種推論,若是想在猴年出現閏臘月,幾乎是不可能是事情,估計上萬年才能有一次,有沒有感到很震驚?所以,單說猴年馬月的話,十二年就能遇到一次,週期不算太長,尚且可以接受,但要是想要猴年閏臘月,未來的一兩千年內都遇不到了,真的是遙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