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銅川市耀州區簡介

《陝西通志》載:“州東十五里有鑑豐則山中有光,耀如鑑,州以是名”,故稱耀州。地處陝西省中部,東臨印臺區、王益區和渭南市富平縣接壤,南連咸陽市三原縣、西接咸陽市淳化縣,北與印臺區、咸陽市旬邑縣接壤,是通往陝北的交通要衝。人民政府駐永安路。

銅川市耀州區簡介

耀州區境域,古為陰康氏封地。三代以前為雍州之地。

秦屬內史,為京畿之地。

西漢時,高祖元年(—206年)屬塞國;二年(—205年)屬河上郡;九年(—198年)復屬內史。景帝前元二年(—155年)始置祋祤縣,縣治在今河東堡東側;轄境包括今耀縣、印臺、王益及宜君縣部分地區。時內史分左右,祋祤屬左內史。太初元年(—104年)屬左馮翊。

新莽時,仍祋祤,屬列尉大夫。

東漢時,建武元年(25)年,縣廢。永元九年(97年),復置祋祤,仍屬左馮翊。其時轄境最廣,除今耀州區、印臺王益和宜君縣西部地區外,黃陵縣(西漢稱翟道縣,新莽時更名漁縣)亦為祋祤縣。

三國時,黃初元年(220年),徒甘肅之泥陽縣於祋祤,更祋祤為泥陽縣,兼置北地郡,領泥陽。此即“喬置泥陽”之來歷。

西晉時,仍泥陽,屬北地郡。郡領泥陽、富平二縣。

北魏時,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泥陽入富平,徒北地郡於通川故城(今富平縣境)。景明元年(500年),復置泥陽縣,縣治在今泥陽堡,兼置北雍州。時全縣疆域最小,轄區只限今耀縣南部地區;其餘地區分屬宜君、同官二縣所轄。

西魏時,仍泥陽。元欽元年(552年),改北地郡為通川郡,治所遷泥陽,領泥陽一縣;並改北雍為宜州,治所仍設泥陽,領富平一縣。

北周時,仍泥陽。屬通川郡。

隋時,開皇三年(583年)撤通川郡,泥陽改屬宜州。六年(586年)改泥陽為華原縣,治所在今塔坡原上,以城負高原而得名;仍屬宜州。大業三年(607年)撤宜州,華原縣改屬京兆郡;並析土門縣(今富平縣境)入華原。大業十四年(618年)於縣兼置宜君郡,復設土門縣。郡領華原、宜君、同官、土門四縣。

唐時,武德元年(618年)撤宜君郡,復置宜州。貞觀十七年(643年)撤宜州,華原縣改屬雍州。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改華原為永安縣,仍屬雍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於縣復置宜州,轄永安、富平、美原、同官四縣。大足元年(701年),四月撤宜州,縣還屬雍州,神龍元年(705年)九月仍復華原縣,天祐二年(905年)縣為李茂貞佔據,兼設茂州,領華原一縣。三年(906年)改茂州為耀州。以漆水東岸之鑑山光耀州城而得名。並建義勝軍節度,轄耀、鼎二州。

五代十國時,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改耀州為崇州,義勝軍為靖勝軍。後唐同光元年(923年)複名耀州,轄華原、富平、三原、雲陽、同官、美原六縣。同光三年(925年)降為團練州。後周顯德四年(957年)降為刺史州。

北宋時,開寶五年(972年)升耀州為感義軍節度,縣仍華原。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感德軍太守,增管淳化縣。元祐三年(1088年)復為耀州,屬京兆府,仍轄6縣。

金石,仍耀州,轄華原、美原、同官、三原4縣。

元時,曾一度改為輝州,旋仍耀州,屬奉元路,轄華原、富平,三原、同官、美原五縣。至元元年(1335年)撤華原縣,以州自領之。

明時,仍為輝州,屬西安府,轄同官、富平、三原、宜君4縣。後宜君縣改屬延安府,三原、富平直屬西安府,耀州只轄同官一縣。李自成大順時,任楊鼎瑞為耀州牧。

縣以下的政區演變,明代以前資料缺乏,僅知唐時有4鄉(如 流 惠 鄉)、若干坊(如惠政坊、華原坊等)。北宋時“有四個鄉,管172村。流惠鄉,在縣西北一里,管村27。石門鄉,在縣西35裡,管村25。孝義鄉,在縣西北20裡,管村28。風遊鄉,在縣西北,管村22。”金、元不詳。

據《耀州志》載,明初全縣編戶18裡(在市、孝家、石人、安雷、官莊、中高、魚池、華原、涼泉、七保、香坡、延昌、長命、孝義、仁厚、姚峪、榆林、神水),99村堡。後因“民多竄徒”,成化十八年(1482年)並仁厚裡;弘治五年(1492年)復並姚峪,榆林2裡,成為15裡;十五年(1502年)又並神水裡,成為14裡;崇禎元年(1628年)又減並2裡,成為12裡。

清代,仍耀州。雍正三年(1725年)升陝西市布政司直隸州,轄同官、白水二縣。十三年(1735年)閏四月降為散州,改屬西安府。

據《耀州志》載,清順治八年(1651年)復並12裡為6裡(人稱耀縣為“六里百姓”始此);

城中四街:編為170牌、17甲;東鄉市孝裡:共11村堡,編為112牌、13甲;西鄉中華、保義裡:共20村堡,編為177牌、21甲;南鄉魚莊裡:共17村堡,編為192牌、19甲;北路人安、泉香裡:共21村堡,編為188牌、23甲。

民國時,元年(1912年)扔名耀州。二年(1913年)廢州設縣,始稱耀縣,屬陝西省關中道轄。二十六年(1937年)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成陽)。二十八年(1939年)於縣兼置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耀縣、同官、宜君、旬邑、淳化5縣。三十七年(1948年)改第三行行政督察區,轄耀縣、富平兩縣直至解放。

1932年12月,紅26軍成立,建立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1934年10月,淳耀縣蘇維埃政府成立。1935年冬,耀縣西北部解放,建立了安民區和佔虎區,轄今照金、白瓜、阿子和小丘、稠桑、柳林。廟灣部分地區,隸淳耀縣領導。1940年,今瑤曲鎮和柳林、安裡鄉獲得解放。1940年11月,在今廟灣鎮春林村賈家溝(廢村)建立了關中分區東區辦事處,旋遷瑤峪村。統轄耀、銅、宜三縣(市)毗連的大片紅色區域。1943年春,淳耀縣政府自淳化縣桃渠河遷耀縣陳家樓子村(今屬柳林鄉),同年冬撤東區辦事處入淳耀縣,縣址遷廟灣街,旋又遷西寺。此時,全縣四分之三的地區已獲得解放,仍沿用淳耀縣縣名。但所轄的6個區、30個鄉,均在耀縣境內,故又有“新淳耀縣”之稱。其政區劃分為:廟灣區,轄5個鄉;柳林區,轄8個鄉;同官鄉(見銅川市政區歷史沿革);瑤曲區,轄7個鄉;佔虎區,轄6個鄉;照金區,轄6個鄉。這一時期,耀縣一分為二,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淳耀縣”,一是國民黨統治下的耀縣。實際上,隨著解放區的日益擴大,國民黨的統治範圍在耀縣只侷限於小丘、牛村、七保村、關莊、蘇家店、韓古莊、石柱鎮等村碉堡線以南的佔縣境四分之一的地方。

銅川市耀州區簡介

1946年,耀縣工委9月正式成立,隸屬陝西省工委領導。中間一度改稱富耀工委,47年複名耀縣工委。是國民黨統治區我地下黨政合一的機構。通過建立地下政權、交通站等,蒐集與接送情報,發動群眾支前,壯大黨的組織,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直至1948年12月,始與淳耀縣政府合併。

1947年5月5日,我人民解放軍攻克耀縣城,旋被敵佔。1949年2月21日再度解放,時隔不久又被敵佔。

整個民國時期縣以下政區演變,由於檔案散失,沒有資料可查,僅據採訪,志其如下:民國元年至十一年(1912年—1922年),縣以下政區未作變動,仍沿用清代裡、甲制,徵收田賦。另有民間自衛組織,名曰“聯”,每聯設聯頭、副聯頭各一人,管理地方治安。民國十八年至二十年(1929—1931年),全縣設東、西、南、北、中5個區,區下設保;區設區長,保設保正。東區,轄孫原、惠家原、孝義坊等村一帶。西區,轄石人、王巖、中高埝、肖家堡、白家堡、阿堡寨、牛村、移村、小丘、白瓜、寺坡、照金等村一帶。南區,轄席家坡、仁家莊、華里坊、屯裡等村一帶。北區,轄陰家河、楊家河、寺溝、阿姑社、蘇家店、寺溝原、稠桑、關莊、墓坳、柳林、廟灣、香山等村一帶。中區,轄城內四街。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年—1934年),國民黨縣政府設保甲編查處,全面推行保甲制,規定10戶為甲,十甲為保,十保為1聯保;甲設甲長,聯保設主任。全縣當時編為10個聯保。即:中山聯保,聯保處設縣城內,轄城內4街(12保)。東中聯保,聯保處設孝義坊(村),轄5個保,包括柏槐林,泥陽、孝義坊等村一帶。東勇聯保,聯保處設惠家原(村),轄四個保,包括惠家原,孫家原,丁家山等村一帶。南孝聯保,聯保處設高家堡(村轄5個保)袁家堡、文家堡、田家溝、陳家坪等村一帶。南敬聯保,聯保處設華里坊(村),轄5個保,包括華里坊(村)以南及中原、移寨、坳底、元黨、獨冢、涼泉等村一帶。西仁聯保,聯保處設石人堡(村),轄4個保,包括新城堡、玉皇閣等村。西愛聯保,聯保處設牛村,轄3個保,包括牛村、豹村等。西和聯保,聯保處設小丘(村),轄6個保,包括小丘、白瓜等村一帶。北信聯保,聯保處設寺溝南堡(村),轄阿姑社、寺溝原、野孤坡、稠桑等村一帶。北義聯保,聯保處設柳林鎮(自然鎮),轄柳林鎮、廟灣(村)一帶。二十八年(1939年),裁聯、撤區、並保、設鄉。全縣為8個鄉、34個保。鄉稱鄉公所,設鄉長、副鄉長及鄉隊副(管理地方武裝);保稱保公處,設保長、副保長及保隊副(管理地方武裝);並設鄉丁、保丁若干人,保以下設若干甲。此制沿至1949年解放為止。其鄉、保區劃建制為:中山鄉,駐縣城,轄9個保;東平鄉,駐孝義坊(村),轄五個保;南忠鄉,駐華里坊(村),轄5個保;西仁鄉,駐石人堡(村),轄4個保;西和鄉,駐小丘鎮(自然鎮),轄6個保;北信鄉,駐寺溝(村),轄5個保;西愛鄉,後併入西和鄉;北義鄉,已屬解放區。

1949年4月24日,耀縣全面解放,撤淳耀縣,成立耀縣人民政府,屬三原分區領導。全縣設廟灣、柳林、瑤曲、龍首、安王、小丘、袁文、孝義、照金、城關、石人、寺溝12個區,65個鄉,295個行政村,968個自然村和5個自然集鎮,78個居民小組。

1950年5月整編,改屬成陽專區。同年至1951年11月,龍首、廟灣區併入柳林區,安王區分並柳林、寺溝兩區,全縣縮編為9個區。

1953年,改屬渭南專區。縣再次並區,將石人區分並袁文、城關兩區。全縣縮編為8個區,60個鄉。

1956年10月,耀縣人民政府改稱“耀縣人民委員會”,由省直轄。為了適應農業合作化高潮,縣以下政區作了較大調整,編為一個鎮(國家批准設立),4個區和5個縣直屬鄉:

城關鎮:轄1個鎮,19個自然村;柳林區:轄廟灣、香山、龍首、柳林、墓坳5個鄉,兩個自然鎮,204個自然村;瑤曲區:轄瑤曲、雞山兩鄉,1個自然鎮,148個自然村;小丘區:轄小丘、白瓜、阿子、樓村四鄉,1個自然鎮,262個自然村;照金區:轄照金、高爾原、楊家山3鄉,1個自然鎮,96個自然村;王益鄉:轄23個自然村。寺溝鄉:轄29個自然村。稠桑鄉:轄30個自然村。郭家鄉:轄41個自然村。孫原鄉:轄54個自然村。

1958年,全縣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同年,曾有一段小社並大壯的過程,如將寺溝,孫原、五星3個公社併為1個城關大公社,旋又改稱紅旗公社等。此段公社演變和名稱更替,因資料不全,無法詳述。

1959年元月,縣入銅川市。原縣轄區調整為3個大公社,20個管區:

耀城公社:轄孫原、孝義、城關、五星、墓坳、稠桑(後五星更名下高埝管區、孝義更名寺溝管區)6個管區。

小丘公社:轄小丘、照金、高爾原、楊家山、阿子、樓村、白瓜(同年曾設過乙社、文嶺兩個管區,旋又撤銷)7個管區。

柳林公社:轄柳林、瑤曲、雞山、車窪、廟灣、香山、王益7個管區。

1961年9月,市縣公設,復置耀縣,扔屬渭南專區。1962年縮小公社。1963年至1964年10月,撤銷管區。至此全縣共建公社13個。1965年,原銅川市轄演池、石柱、王家砭3個公社劃歸耀縣。此後,縣以下政區基本穩定。設一個鎮(城關)和15個公社(寺溝、下高埝、樓村、小丘、白瓜、照金、阿子、王家砭、稠桑、安裡、演池、石柱、瑤曲、孫原、柳林),213個生產大隊,872個生產隊,6個居委會,2個家屬委員會。轄1098個自然村,6個自然鎮。、

1968年,耀縣人民委員會改稱“耀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渭南地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1日劃歸銅川市,為市轄縣至今。同年5月民主選舉後,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人民政府。

1983年5月,政社分設,建立鄉政權,全縣扔為一個鎮、15個鄉。鄉以下的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為群眾自治組織。

1984年11月13日,經省政府批准,改照金、瑤曲、王家砭鄉為鎮(王家砭改鎮後稱董家河鎮),1985年1月,將柳林鄉一部分劃出,設立廟灣鎮。至此,全縣共轄5個鎮,12個鄉,213個村民委員會, 個街民委員會,1116個自然村和6個居民委員會,7個家委會。 1995年6月撤銷柳林鄉,設立柳林鎮;1997年10月撤銷稠桑鄉、小丘鄉,分別設立關莊鎮、小丘鎮;1988年10月撤銷樓村鄉,設立坡頭鎮;2001年12月撤銷阿子鄉併入關莊鎮;2002年6月,撤銷耀縣建制,設立銅川市耀州區;2002年11月撤銷白瓜鄉和安裡鄉,分別併入小丘鎮和柳林鎮;2004年10月撤銷下高埝鄉,設立正陽路街道辦和天寶路街道辦;2011年7月撤銷寺溝鎮,設立錦陽路街道辦;2011年7月撤銷柳林鎮建制,分別併入照金、廟灣、石柱、關莊等鄉鎮。

2012年撤銷石柱鄉建制,設立石柱鎮。

2015年撤銷演池鄉,併入石柱鎮。撤銷坡頭鎮,設立坡頭3個街道辦事處將照金鎮柳林、東石坡、五聯、葵河、聯合、神水6個村劃歸廟灣鎮,照金鎮吳莊、修文、王益、西古莊、龍首5個村劃歸石柱鎮,照金鎮九里坡、柏樹塬、支前河3個村劃歸關莊鎮;將關莊鎮寺溝塬村劃歸錦陽路街道辦事處,長命村劃歸坡頭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耀州區轄8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