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國博在兩會丨潘路委員:加大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投資力度

“預防性保護現已成為國際博物館界的共識,盧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等國際知名博物館都把預防性保護作為文物保護的最主要工作,通過監測控制環境,抑制病害發展,將文物的損害減到最少。”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博物館文化科技保護部主任潘路說,“今年我的提案也是與此相關,希望調整檢測控制架構比例,加大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投資力度”。

國博在兩會丨潘路委員:加大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投資力度

潘路告訴記者,“近年來,預防性保護工作在我國同樣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從政策、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組織引導我國的文物保護向預防性保護方向發展。自2012年起,引導各博物館建設珍貴文物保存環境監測體系,推廣保存微環境質量調控技術,為珍貴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配置儲藏櫃和保護囊匣等。目前,200餘家較為重要的博物館進行了庫房和櫃架囊匣等保存條件改善,在最小干預文物本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文物腐蝕損失速率”。

但是,“現有的投入與4800多家博物館收藏保管6400多萬件館藏文物、腐蝕損失率高達50%的嚴峻形勢和繁重的保護任務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潘路說,“我國現有館藏文物庫房面積僅為國際通行慣例的52%,庫房面積缺口大,大多數收藏單位無法按文物材質特性和等級要求實施分類、分級、分庫保管,存在病害傳播的潛在危險。櫃架囊匣等保管設施嚴重短缺,許多文物只能堆積裸放。現有庫房、展廳的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嚴重匱乏,70%以上的文物庫房沒有采取溫、溼度控制,文物保存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建立,致使館藏文物病害發生率偏高,加速了館藏文物的腐蝕損失。大多數博物館陳列展防震隔震的技術落後。近年來在部分館開展的預防性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規模的改善尚需持續的資金投入和技術完善”。

為此,潘路建議:

1. 中央財政加大對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投入力度,扭轉館藏文物保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完善經費使用與管理制度,調整投入方向、監控結構比例,在預防性保護、保存措施改善、專業裝備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有針對性系統提升不同級別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2. 中央財政設立博物館標準化庫房提升專項,按照博物館庫房、保存環境等標準規範,開展標準化文物庫房提升。針對文物收藏比較集中的博物館庫房,建設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估和環境調控系統,配備儲藏櫃及囊匣。在文物分散且保管能力差的地區,建設標準中心庫房進行保管。針對地震多發地區博物館,推廣文物庫房和展陳防震裝置,滿足文物防震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