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學好語文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語文易讀錯字、文言文資料集錦……

資料內容較多,會分2次分享,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

一、語文基礎知識的類型及其重要性

“知識是智能的基礎,記憶是思維(智力之核心)的基礎”,可見掌握“雙基“的重要。

“語文基礎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凡語音、字詞、句法、修辭、標點符號、文化文學常識、寫作常識、詩文背誦等,都包括在內。為學習方便,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類:記憶型、應用型。從高考考綱考點考題上看,記憶型的知識,起碼有字詞的音形義(歷年第1第2等試題),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和填空(如1996年第9題、30題),名言佳句的填空(第Ⅱ卷),文言文實詞的比較(1996年12、13、14題)等。應用型的基礎知識,如標點符號、近義詞和成語的選擇、病句的診斷、古今詩文的理解和賞析,幾乎覆蓋所有考題。

學好語文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語文易讀錯字、文言文資料集錦……

二、學習掌握“雙基”的有效方法

1、強化記憶的“秘訣”

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實質就是與遺忘作鬥爭的過程。這裡根據心理科學,總結強化記憶的五條訣竅。

①首記:“一飛衝青天,曠世不再鳴”。這是說對首次記憶的新內容,一定要“不惜千金買寶刀”。心理學表明:10分鐘能記住的東西,要再有5分鐘,變換著方式(默想、默寫、誦唸等)去記憶,效果最佳。許多同學,記憶新知識時,只是達到了一種臨界狀態,就自以為記住了。這樣的記憶量,十分鐘後就消失40%,更增加了間隔記憶複習的困難,實在得不償失。

②復記:“懸蟲低覆上,鬥雀墮還飛”。反覆記憶才能相對克服遺忘。對較複雜、深奧信息的記憶,不可能一勞永逸。心理實驗證明:凡自己默誦的東西,三小時後遺忘10%,三天後遺忘25-30%,時隔越長,遺忘率越高。我們重點中學的學生,必須結合實際,科學安排復記。首記可在講課當天晚自習;二輪記憶在臨新課前一天自習,或其它時間;三輪則在課前幾分鐘,用過電影的方式再現。事實證明,各輪復記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絕對可行。

③化簡:“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對複雜的知識系統,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化簡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記得牢、多、快。這裡介紹三種化繁為簡的方法:

第一、抓共性化簡。如很多形聲字、會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構字部件是“人”和“手”的變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變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變形。抽出變形“人”和“手”,能幫我們區分很多漢字的形和義。如“陷”左上為人凡īan 韻者皆從“xiàn”(“陷”之古字),“舀”上為手,凡ao韻者皆從“舀”。“舁”下為手,當“舉”講,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 “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張開的兩隻腳)。“牧”以“牛”、“人”會意。“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燭夜讀”之用,“兼” 乃以手撮雙禾,所以解為同時取得、同時、再加上、還有等。

第二,舉“例句”化簡,如通過“狼吞虎嚥”掌握“使動”;通過“歌喉甜潤”掌握“形容式”通感;通過“我有個姐姐在北京讀書”和“我有理由反駁你”,掌握“有”字帶起的“兼語式”和“連動式”等等。

第三,編“歌訣”化簡。如學習了逗號的多種用法,可自編自己能領悟的歌訣:句子當中常停頓,要用逗號來分清:複句中,分句間;單句中,很關鍵--主謂長,或倒裝,動詞後,賓語長;狀語在句前,句中又較長;稱呼應對序次後,插入成分在兩旁;複雜並有停頓,用逗用頓細思量。

④強聯:“變形易色,隨風東西”。要善於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抽象與具體之間、雜亂與條理之間,進行識記內容的聯繫與轉換,這是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如果發現不了上述聯繫,寧可根據個人體驗或外部的、偶然的聯繫,“強行自制”一種聯繫,不怕“變形易色,隨風東西”。如《為了忘卻的紀念》豈不《南腔北調》?《論雷鋒塔的倒掉》,乃一《墳》堆;“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正是〈戰國策〉;“莫(摸)裡哀”作繭自縛〈吝嗇鬼〉。又如記憶古代的人名與字,如沒有“互補”、“互反”關係,都可用以上方法 。

⑤札記:“閒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閒雲”飄來蕩去,“一片”不能成雨。一定要準備一兩個袖珍札記本,按基礎知識的綱目分類,隨時摘記或剪貼各種基礎知識。這裡參考考綱考點和考題,提供一個分類綱要:容易讀錯的字(如形、義也易出錯,不妨就地記錄,下列各項也可照此處理):容易寫錯講錯的字詞、成語;近義詞和反義詞;不易掌握的關聯詞語;語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辭;標點符號;古今文化常識;古今文學常識;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實詞;寫作常識;寫作素材。關於以上內容,有不少現成的彙編書刊,還用自己作札記嗎?用,因為一般彙編是針對普遍情況而錄輯的,使用起來不切合每個人的情況,浪費時間。應將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錄出來,以免複習時作無用功。很多同學因為時間緊,沒空作札記,或者集中突擊抄錄、背誦,結果還是“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仍是一筆糊塗賬。

2、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可靠途徑

高考《語文科說明》強調:“語言知識著重於應用,不考名詞術語。”這和《大綱》中“不要用名詞術語考學生”的原則是一致的。歷屆高考命題,如第1卷全是單項選擇,要求學生在準確把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迅速四選一,又如第2卷簡答題,考核學生對語法章法的運用和應變能力,都體現了上述原則。那麼,如何在平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① 比較:

A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必須細心發現與感悟某些基礎知識的同中之異。平時,有的同學只注意了借代與借喻;象徵與借喻、雙關;移用、移覺與移情;連動句與兼語句等修辭語法方面的比較,其實這是很不夠的,還必須善於發現在標點、詞語(包括成語)章法諸方面的相異處。如省略號與破折號都可以表示語言中斷,但究竟有什麼細微差別,表註釋說明的破折號、冒號、括號有什麼不同的適用範圍,清早、清晨、黎明、拂曉(軍事用語)有什麼不同,“密密匝匝”與“密密麻麻”有什麼差別,“先國之急而後私仇”與“每行事輒先人後己”中的“先”“後”是使動還是意動(似乎都可譯為“把什麼放在……”,但前一句是給門客作思想工作時說明自己主觀認識的,在語境中宜為意動;後者使動)。又如,一段文章首有概括,尾有總結,應該以哪句為中心句?這就需要比較其明晰度和全面性。

B“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必須善於發現和感悟異中之同。這是同學們較少涉及的一種比較。事實上,很多知識都有交叉重合之處,如果沒有求同的習慣,勢必造成認識的混亂和做題的猶豫。學習好的學生,總是帶著“舊知”去感悟“新知”,既能區分某些知識的相異點,又能抓出相同點。如比喻與此比擬常常兼格,泰山岩石“有的像蓮花瓣(形似;以擬物),有的像大象(同上),有的像老人(只是形似,而人格化不足,此語不能說比喻比擬人兼格),有的像臥虎(同前),有的錯落成橋(同前),有的兀立如柱(同前),有的側身探海(擬人為好),有的怒目相向(擬猛虎)。經一一比較,總的說來運用了比喻和比似是不錯的。又如“阿”與“陟”中有相同的“左耳”(左耳為“阜”,土山),因此“阿”有山陵義,“陟”為登高。其他如徘徊、躑躅、踟躇(躕)、彷徨、徜徉、逡巡,有共同的意素;連動句、兼語句的第一個動詞謂語,都可用存現動詞(有、沒有)帶出;說明順序的由主到次、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都體現了“邏輯關係”……經常異中求同,則可“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② 總結:

“暗中摸索總非真,眼觸心生法自神”。光靠平時聽課,從老師那裡學一些答題的方法(如下定義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是不夠的,還應當“眼觸心生”各種方法,把自己學習和運用的一些粗淺的或精要的體會,總結出幾條,作為學習和實踐的遵循。如概括段意有三法:或牽頭羊(取中心句);或摘熟瓜(聯綴關鍵的並列詞語);或自鍊金鍾(自出文句,超級概括)。又如,在分析複句或分層時,必須把長句縮短、內容化簡,才便於把握上下文章及其關係。而長句縮短有老師講的“緊縮法”(找主幹),可有時用緊縮法不但沒用,而且有害,因為緊縮後只剩皮骨而沒有血肉。如:“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此,我們可以這樣化簡:歷史悠久,文明燦爛,傳統獨具,貢獻卓越。這樣一來就把中華民族歷史的基本特徵涵蓋了。這種方法是把賓語轉為主語,把定語轉成謂語,可以叫做轉換法。又如很多同字寫議論文的結尾非常簡陋,不是機械重複論點,就是口號化、公式化,那麼,通過學習課內外文章也要自評總結一下。如歸納昇華法(〈拿來主義〉);優勝條件激勵法(〈崇高的理想〉);目的意旨伸說法(〈當說必說〉)等等。

③ 練習: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除重視老師佈置的練習之外,要有自己獨到的練習。

首先,要注意選擇綜合性強、又緊扣考點考題的練習。當前有些同學多側重有關構字法、詞語合成方式、句子語法圖解、修辭格辯識的練習。這類練習拘泥於單項知識的初步運用,又有違離考試說明的原則之嫌,沒有什麼價值。應著重綜合性強、內容看似平易卻奇崛的練習。如高考題中考查的字詞,很多是常見字詞(迫不即[及]待、仗義直[執]言、酗[xiōng?xù]、觥[guāng ?gōng] ),所謂奇形崛,應是一指“常字見險”,二指文字意味濃(如考題有“繁翳”、“羞赧”、“綺麗”),三指維護語言的純潔的必要工程,如“覆”、“像”、 “疊”幾字曾一度合法簡化為“復”、“象”、“迭”,而後來又糾正了,比如1997年“二簡字”在1986年廢止了。而其中有的影響深廣或不被重視,高考對此也有涉及(迭與疊)。又如,近義詞和近義成語的運用,綜合性很強,這些更應多作練習。當然,也要注意關於標點符號等靈活性強、難度大的單項練習。如 1993年有這樣的題:下列各句加點的部分與“學校對我們的意見很重視”中加點的部分結構相同的一句是: A老師對學生的表揚非常及時。 B大家對他的關心使他很受感動。 他對我的意見很不少。 我對你的長處瞭解得很清。

其次,要注意練習節奏:初練不怕慢,練後有反饋。比如上題,同樣的介詞結構,卻作了不同的成分,應當從語意與語法的相互制約的關係上細心感悟一番,說出自己的心得。當然,練習還有屬於應試能力的事,不是我們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範疇,在此從略。

④當小先生:“諄諄而後喻,訁堯訁堯(náo,據理反駁)而後服。”根據實驗,積極參加老師組織的輪流“講習”活動,或向老師請示,自行組織輪流講習,是深入理解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為當你站出獨立講習的時候,最能促使你作充分準備,把問題說深講透、記牢用熟。其時間安排:每課前三分鐘;晚自習下課前三分鐘;課餘時間互相之間;集中時間多人分組講。內容:名言佳句、成語、課文探寶、課外難題。如此,久而久之、大有裨益。

學好語文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語文易讀錯字、文言文資料集錦……

三、語文中易讀錯字集錦:

暴虎馮河 “馮”讀ping,不讀feng

暴殄天物 “殄”讀tian(舔),滅

賁臨 “賁”在這裡讀bi(必),不讀賁臨ben(奔

裨益 “裨”在這裡讀bi(必),不讀裨益pi(皮)

鞭撻 “撻”讀ta(踏),不讀da(達)

屏息 “屏”在這裡讀bing(丙),不讀屏風,孔雀開屏的ping(平)

博聞強識 “識”在這裡讀zhi(志),不讀識字shi(時)

不啻 “啻”讀chi(翅),不讀di(帝)

不卑不亢 “亢”讀kang(抗),不讀kang(康)

瞠目結舌 “瞠”讀cheng(撐),不讀tang(堂)

成績 “績”讀ji(機),不讀ji(記)

魑魅 chi mei(吃妹),不讀li wei(離未)

踟躇 chi chu(池除),不讀zhi zhu (知著)

憧憬 “憧”讀chong(衝),不讀zhuang(撞)

綢繆 “繆”在這裡讀mou(謀),不讀紕繆的miu(謬)

吹毛求疵 “疵”讀ci(呲),不讀ci(次)

粗獷 “獷”讀guang(廣),不讀kuang(礦)

厝火積薪 “厝”,放置,讀cuo(錯),不讀xi(昔)

韃靼 da da (達達),不讀da dan (達旦)

殫精竭慮 ‘殫”讀dan (丹),不讀chan (蟬)

餓殍 “殍”讀piao (漂,上聲),不讀 fu (浮)

發揚踔厲 “踔”讀chuo (戳),不讀zhuo (桌)

菲薄 “菲”fei (匪),不讀芳菲的fei(非)

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讀fu(決).聯袂而往的”袂”亦讀mei (妹)

焚膏繼晷 “晷”,日影,讀gui(鬼), 不讀jiu(咎)

憤懣 “懣”讀men (悶),不讀man (滿)

蛤蜊 “蛤”讀ge (隔),不讀ga (嘎)

肱骨 “肱”讀gong (公),不讀hong (宏)

觥籌交錯 “觥”gong (工),不讀gaung (光)

關卡 “卡”在這裡讀qia (恰,上聲),不讀卡車的ka

綸巾 “綸”在這裡讀guan (官),不讀錦綸,條綸的lun(倫)

光風霽月 “霽”,雨後轉晴,讀ji(濟),不讀qi(齊)

乾涸 “涸”讀he (河),不讀gu (固)

合巹 “巹”讀jin (僅)

荷槍實彈 “荷”在這裡讀he (賀),不讀荷花的he

呼天搶地 “搶”在這裡讀qiang (槍),不讀搶劫的qiang (襁)

怙惡不悛 “怙”,讀hu (戶),不讀gu (姑);”悛”,悔改,讀quan (圈)

回溯 “溯”讀su (素),不讀suo (縮,去聲)

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讀jie (潔);“聱”讀ao

濟濟一堂 “濟”在這裡讀ji(擠)

覬覦 ji yu (計於)

戛然而止 “戛”讀jia(頰),不讀ga (嘎)

僭越 “僭”讀jian (見),不讀qian (潛)

疆埸 “埸”讀yi (義),不讀chang (場)

狡獪 “獪”讀kuai (快),不讀hui (會)

覲見 “覲”讀jin (進)

粳米 “粳”讀jing (京),不讀geng

匕首 “匕”讀三聲(比)

秕糠 “秕”讀三聲(比)

畚箕 “畚”讀三聲(本)

學好語文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語文易讀錯字、文言文資料集錦……

四、文言文實詞和句子結構分析:

1愛:①愛,親愛,友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故以其愛不若燕後。”《韓非子?五蠹》:“非疏骨肉愛過客也。”②親愛的,心愛的。李朝威《柳毅傳》:“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③愛護,愛戴。《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憐惜,愛惜。《左傳?子魚論戰》:“若受重傷,則如勿傷。”蘇洵《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⑤捨不得,吝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又:“吾何愛一牛?”⑥喜愛,愛好。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壓。《夢溪筆談?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②撫,握。《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資治通鑑?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啟《書博雞者事》:“部使者臧,新貴,將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驗。張溥《五人墓碑記》:“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按語”即本此義。

3白: bái ①白色。《史記?鴻門宴》:“我持白璧一雙,欲獻大王。”[白丁]無功名的人。劉禹錫《陋室銘》:“往來無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③純潔,皎潔。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啟《書博雞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⑤稟告,告訴。柳宗元《童區寄傳》:“虛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禮節,跪地,兩手合抱於胸前。《史記?鴻門宴》:“噲拜謝,起,立而飲之。”②拜訪,拜見。《孔雀東南飛》:“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謝。《左傳?之戰》:“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④授予官職。《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⑤接受官職。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⑥敬詞(有時含上奏、上進之意)。《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世教弟勳襲東郡王穆蒔拜手書’。”

5謗: bang ①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②毀謗,誹謗。《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6暴:一pù ①曬。《荀子?勸學》:“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③顯露。張溥《五人墓碑記》:“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諡美顯,榮於身後。”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齡《促織》:“屢撩之,蟲暴怒。”②突然,猛然。《呂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荊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兇殘,殘暴。《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說新語?周處》:“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⑥禍患,禍害。紀昀《唐翁獵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資治通鑑?淝水之戰》:“且東南卑溼。”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賤。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③貶低,降低。《韓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顯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⑤以……為卑,輕視。晃錯《論貴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傳?昭公三年》:“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⑦謙詞。如“卑職”等。

8備: bèi ①具備,完備。《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②齊全,周詳,周到。李漁《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③副詞,盡,皆。《左傳?城濮之戰》:“險阻艱難,備嘗之矣。”④充數,充備。《史記?毛遂自薦》:“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⑤防備,準備,預備。《左傳? 之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⑥設施,措施。《韓非子?五蠹》:“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賈誼《治安策》:“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畔:通叛)②違背,背棄。《史記?鴻門宴》:“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對,背後。《史記?淮陰侯列傳》:“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大意為:右面背後是山陵,前方左邊是水澤。)④在原數上增加的相等的數,一倍。《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倍日]一日作兩日用,一日走兩日的路程。《史記?孫臏減灶》:“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說明]“倍”和“背”,本義不同,但某些引申義相同。這是不同源的同義詞,並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違背,牴觸。《左傳? 之戰》:“勤而無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記?秦始皇本紀》:“殄媳暴悖。”(殄:消滅)③謬誤,荒謬。《呂氏春秋?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④昏惑,糊塗。《戰國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爛:光亮的樣子。齊光:指翡翠與明珠的光彩相輝映。些:語氣詞。)②覆蓋。蒲松齡《促織》:“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於,給予。李朝威《柳毅傳》:“幸被齒髮,何敢負德?”④遭

受,蒙受。《戰國策?荊軻剌秦王》:“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⑤介詞,被。表示被動。《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②分散,散開。《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比: bǐ ①並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成語有“櫛比鱗次”。[比鄰]近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②齊等,同等。《戰國策?荊軻剌秦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③認為和……一樣,比擬,比作。《三國志?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④勾結。《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團結,和很多人接近。)⑤接連,連續。《史記?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比比]屢屢,處處。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風雨霜露飢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說》:“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⑦較量。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⑧等到。《論語?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鄙: bì ①邊遠的村邑,邊疆地區。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瑣。《左傳?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③輕賤。《孔雀東南飛》:“人賤物亦鄙,不足留後人。”④鄙薄,輕視。司馬光《訓儉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謙之詞。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寫了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鄉下人。《戰國策?荊軻刺秦王》:“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 2、自我謙稱。表示鄙陋。馬中錫《中山狼傳》:“鄙人不慧,將有志於世。”

幣: bì①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又泛指禮物,包括帛、玉、皮、馬等。《戰國策?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②貸幣,錢幣。王安石《傷仲永》:“或以錢幣乞之。”

畢: bì ①打獵用的有長柄的網。又為用長柄網捕捉。《詩經?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②完畢,結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③竭盡,終盡。《列子?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④副詞,全,都。林嗣環《口技》:“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蔽: bì

① 遮蔽,遮擋。《夢溪筆談?雁蕩山》:“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

② 蔽護,掩護。《史記?鴻門宴》:“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 隱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驢》:“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④ 矇蔽,受矇蔽。《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⑤ 總括,概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概括它。思無邪:思想純正。)

弊: bì

① 破敗,敗壞。蘇軾《教戰守策》:“數十年間,甲兵頓弊。”

② 弊病,害處。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③ 睏乏,疲憊。賈誼《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辨: biàn

①分別,辨別。《孟子?魚多所欲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②辯論,申辯。通“辯”。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①並列,並 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核舟記》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闔門。

③齊等,同等。 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①邊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淺陋: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輕視:孔子鄙其小氣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過秦論》

②兵士:得選兵八萬人(信) 五萬兵難卒合

③軍隊: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 吳起……制其兵《過秦論》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

①明顯;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②察察 cháchá 潔淨的樣子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③察納 chánà 審查採納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諸葛亮《出師表》

①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藉)

③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

④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⑤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⑥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

①跟隨: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祭)

②使跟隨: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③由,自: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④合縱: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⑤堂房親屬:謝安, 字安石,尚從弟也(《晉書》)

⑥順從,聽從: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燭)

⑦依傍,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⑧特指“跟(向)……學習”: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①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木蘭說》

②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③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④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⑤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⑦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⑧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⑨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當道 )

⑩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佔據、把守)

⑪當是時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⑫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①懷其璧,從徑道之(路,道路)

②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師說》

④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⑤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⑥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念奴嬌·赤壁懷古》

⑦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

⑧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⑨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⑩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⑪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⑫道義:道德和正義

⑬行程:道理

①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②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穫)

③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④吾得兄事之(應該)

⑤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⑥得無教我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⑦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⑧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⑨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⑩此言得之(對、合適)

①攻打:大興師伐秦(屈)其後,秦伐璨(廉頗藺相如)

②砍伐: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業: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誇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①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承擔)

③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④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⑤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⑥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⑦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⑧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

①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②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③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④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⑤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⑥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⑦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⑧此物故非西產(原來,本來)

⑨故臣復取壁(所以,因此)

⑩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列)——《六國論》

⑪病故,物故(死亡)

①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②顧野有麥場(看)

③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出師表》

④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⑤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⑥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但是)

⑦顧玩:仔細端詳

⑧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⑨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學好語文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語文易讀錯字、文言文資料集錦……

文言文包括一些基本句式判斷句啊之類的如何分類,如何分辨,句子有啥概念之類的,然後就是詞語活用有哪些,還有古今異義的字詞。

一,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被動句

二,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三,倒裝句,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學好語文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語文易讀錯字、文言文資料集錦……

因為資料太多,無法一次發全,感謝整理人員,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