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古代經書大部分是“雕版印刷”其實比較今天以電腦造材、電子造材技術為標註的新興的技術革命來說,中國古代發明的古物印刷術也是不亞於今天的技術革命。這其中就包括“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


從這項發明出現的時間來看,“雕版印刷”要比“活字印刷”早的多,從使用的範圍上看,“活字印刷”在中國古代的印刷比例佔比小,而且它所印刷的內容是比較邊遠,在傳播中國古代經典文化特別是古代經書時,大部分是“雕版印刷”。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 The evolution of written materials -

書寫材料的演變

在中國古代發明與發現中寫道,“文字發明後,人們嘗試過多種書寫材料。如殷商時代的書寫材料主要龜甲和牛骨”。我們今天看到的比較早的殷商時期留下的音古詞,是刻在龜甲或者牛的骨頭上,但是那是當時為了一些特殊需要,而不是人必須要拿刀去上面寫字。


“其次是將文字鑄刻在青銅器和玉石上。”用青銅玉器記錄日常的文字,也是不可能的。將文字符號刻在青銅上,要通過找銅礦、鑄銅器、製作合劑、再製作堅硬材料刻字,這是何等艱難。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只是寫一些紀念性文字而已。


普通傳遞信息或者記錄信息是我們晚一點看到的,就是在春秋時代的竹木簡刻字。不過實際上普通老百姓可以採用更簡單的辦法,比如北方比較常見在樺樹皮上寫字。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的說法是從西方人那裡來的。在《新工具》一書裡提到了三大發明,書中說印刷術,這個翻譯是準確的。馬克思談到的四大發明也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不是活字印刷。恩格斯談的是磁針、印刷、活字、亞麻紙,雖然有個活字但是顯然它跟印刷是並列的,那他在裡面談到的可能是東方輸入的一些技術。


美國學者編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新傳》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印刷術的書籍,他說:“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明的傳入,對現代世界的行程,曾起重大的作用”,其中“造紙和印刷術,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並使推廣民眾的教育成為可能”。這是作者卡特在美國研究印刷術的時候談到的,書中寫的是“印刷術”而不是“活字印刷”。


西方的活字印刷普遍是15世紀以後才出現,更多是在16世紀,而早在中國的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活字印刷。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 Bi sheng invented movable type printing -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

是不是真的既經濟又便捷、快速

北宋中期沈括寫的《夢溪筆談》,在元代的一個刻本的第十八卷裡,有一條叫“技術門”,講“百印書籍”,“百印書籍”就是用雕版來印刷書籍,這句話為我們判斷雕版印刷術產生於什麼年代提供了依據,就是說唐朝時雕版印刷還不是很興盛。在北宋順義年間,活字印刷又為模板。我們現在看到的《夢溪筆談》就是戰國的寫本,秦漢的寫本,不同程度都有一些劃痕。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我們找最後的結論看,雖然沈括說“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就是說印兩三本書的話著實的不方便,若是印數十百千本就好用了。在語言表述上這只是一種虛擬狀態。雖然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成就,但其並未在較大範圍內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玉堂雜記》是作者周必大講的28句28條,每一條都是很短三十幾個字,於是他自己嘗試印了一下,一共就印了28句,但那是好奇所為,並不代表著南宋時期普遍使用。


元代的王禎改革了這項技術,把沈括的泥活字變成了木活字,活字印刷從此才具有了較大的使用價值。


從北宋時期開始到南宋,留下大量的出版書,南宋的印刷量很大,沒有看到一個北宋的。大量元代的書籍也留了下來,都是雕版。活字印刷的出版物實際存在的我們可以參見個別人偶然做到但完全沒有商業化的應用,但是雕版印刷術不僅商業化,而且是大批量的使用。最典型的在今天福建的建陽書廠,暢銷全國而且跨洋過海遠銷到高麗、日本,明顯說明它是有商業資源的。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 Black and white and typesetting -

雕版印刷工人只需分清黑白就能完成排版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一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第一,“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要看這字的厚度。中國古代的銅錢硬幣邊緣都比裡面的文字高一塊,製作起來是極其困難,不好拿。把這個做好了以後用火燒一天就把它燒硬了,燒硬了以後第二個工具是拿一個鐵板,把松脂蠟和紙灰攪拌在一起覆蓋在鐵板上面。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為什麼要覆蓋在鐵板上面呢?因為要把一堆活字就是薄如錢唇的東西放在鐵板上,鐵板有鐵框,然後就密密地把字一個個擺上,擺滿這就是一個板,然後“待就火煬之”。


擺平了後在上邊刷墨,刷完之後把紙再蓋上,然後再刷紙的背面,把它揭開就出現一頁書了,所以這個字需要的都是反字,跟我們現在刻字是一樣的。那麼如果擺不平刷墨後,放上紙再印時,就會包墨不均,或者根本沒有,讀者閱讀時的視覺效果不好。


畢昇最初嘗試時,這個問題他解決的非常好。他說,“待就火煬之,藥稍熔”,即鐵板一導熱藥熔化成糊狀,這時把字擺上,然後用一個鐵板壓它。這樣印版最後的平整程度取決於它上邊壓鐵板的程度。


那麼畢昇這麼好的技術後來怎麼沒推廣呢?因為每一個步驟都妨礙效率。

所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的假設是不成立的。這個工藝挖個土都特別慢,更不要說這個薄如錢唇的字和塗料粘上之後活字印刷的技術了。字要穩固,意味著把它燒熱了放在鐵板上,等烤化後把它按平,按平後等它涼了之後再印,涼了它就凝固了,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再把它拿下來,太過麻煩。所以說對漢字來說很難使用。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雕版印刷,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 Font changes -

字體的改變

從這個技術上說,活字印刷要求漢字排字工人必須認真,但是雕版的工人只需要有認字的人把字寫在木板上,工人只需要看出哪是黑哪是白就行,留下黑處,去掉白處。


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活字重複使用,把字按照一定的規律擺到架子上,下次再能用的時候直接用,相對於畢昇的泥活字來說基本上不可能。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活字印刷直到明代中期一度可能比較好。在江蘇的無錫,到今天上海長江三角洲這裡,就有一批人是用過活字,不過最後失敗了,就是它在效率、字量幾個方面綜合比較起來,數量感覺少。


那時宋代的雕版印刷發生了巨大的技術革命。此前,刻字更像手寫的書法。宋代時出現了一個技術競爭,就是把字體改變了,改變成橫平豎直,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刷字裡邊的縱字。


如果雕版印刷不改變,活字印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它改變了。到了萬曆年間,中國的雕版印刷的絕大多數書籍,印刷字是宋體了。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後來活字印刷在中國一些家族勢力比較強大的省份印家譜,家譜相對來說印刷的數量比較少。印大量書籍時,印完後就馬上拆掉,拆掉就要馬上弄第二版是不可能的。中國雕版印刷的巨大技術優勢就在於,版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保存幾百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萬奇匠村進行內容整合刪改,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保有刪改內容的權利。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研習雕版丨雕版印刷比起活字印刷更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