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埋下“銅元”,長出新中國———一封電報見高下

1935年,蔣介石在圍追堵截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時,曾致電四川軍閥劉湘、潘文華:“朱毛匪部竄川南時,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蔔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於土中”。

  14年後,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曾苦苦反思失敗的原因。他就像開中藥鋪子一樣,總結了四條“自己打倒自己”的原因,數列出國民黨軍隊、軍人的各種缺點,反思國民黨散漫、腐朽的品質,鋪陳開來,頗為壯觀,從中可以看出當年的國民黨真是千瘡百孔,無可救藥。應該說,這些分析大體上還是有些道理的,但歸因不分主次,還是沒有找到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實,根本原因就隱藏在他14年前發的那封電報中。

  一顆蘿蔔,長在土裡,本不值多少錢。在無以為食時,一顆蘿蔔就可以延續一個生命,拔一顆蘿蔔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想必這顆蘿蔔的主人多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戰事一起,部隊過處,百姓往往躲到他處了,面對主人不在現場的蘿蔔,不同性質的軍隊做法截然不同。共產黨的軍隊是,每拔出一顆蘿蔔,就置下一塊銅元;拔出多少蘿蔔,就置下多少銅元。大量史料告訴我們,共產黨的軍隊用同樣的方式,還取走過群眾留下的稻穀,甚至牽走牲畜等,但都留下了銅元、銀元,時間緊急、金錢緊缺就留下借條。不知是否有人統計過,從1927年建軍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共產黨的軍隊到底向群眾借走了多少活命的必需品?但可以肯定,共產黨軍隊同時一定又置下不計其數的銅元、銀元!

  1935年蔣介石在聽說共產黨軍隊秋毫無犯時,對他心裡也是有所觸動的,不然他不會在電報中鄭重其事提到這件“小事”。但是,他也只能是提一下而已。階級的立場決定了國共兩支軍隊對待群眾利益必然會採取不同的方式。時任國民黨軍團長的吳奇偉1936年1月23日在日記中寫道:“今日為農曆除夕。詢知,紅軍到時,只打土豪。我軍到時,強買糧食,強取農具,頗惹人怨。”國民黨從上到下,非不為,實不能為也!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國民黨接收大員派往各地,大搞“五子登科”,致使民怨沸騰,甚至發出“國軍來了更遭殃”的慨嘆,已經預示了一個政權統治的必然滅亡。國民黨統治代表的是少數人的利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將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根本利益問題上的矛盾,決定了國民黨政權必然為全國人民所拋棄。

  兩相對照,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的進步青年絡繹不絕,甚至許多海外華僑也加入到“去延安”的行列,他們發出的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心聲。淮海戰役,我軍以60萬軍對國民黨軍80萬軍,但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4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中原人民支援彈藥、物品的架子車隊比例高達1∶9。人民喊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

  在渡江戰役中,共產黨軍隊動員了19萬餘名船工,還動員了332萬民工運糧、修路,還有7700名民工、16個地方部隊隨軍參戰。沿途沿江人民群眾說“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在無數群眾面前,哪還有什麼長汀天險呢?是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我們的人民產生了革命必勝的萬丈豪情———這些奔赴延安的青年、運送軍需的農民、搖船渡江的船工等等,不是共產黨強徵來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共產黨一路走來,在地裡埋下一塊又一塊銅元以後,慢慢長出來的。

  共產黨埋下銅元,就將自己同人民群眾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這裡,埋下的不是一塊銅元,它埋下了一份秋毫無犯的宣言書,埋下了一份為了人民的責任狀,埋下了一份獻身人民事業的赤膽和忠貞,是子弟兵對父老鄉親無限的大愛!春華秋實,待春風吹過,共產黨收穫了民心,收穫了同舟共濟的意志,收穫了積極向上的力量,收穫了一個嶄新的中國。所以,從銅元上自然生長出了一個新中國!

  如今,世界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忠實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群眾路線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無不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反腐倡廉、馳而不息的顯著成績,彰顯了執政為民的堅強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共產黨人又為人民群眾置下了許許多多的“銅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樣會在這些“銅元”上長成。(丁以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