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曲阜九仙山


掌故知魯 | 曲阜九仙山


世人皆知泰山為五嶽之尊,矗立於齊魯大地,鎮守華夏東方。它歷經千年,顯盡巍峨之氣魄;風雨如晦,著盡深沉雄渾之姿態。慕名而來,拾級而上者,恆河沙數。時至今朝,每逢假日,往來遊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而就在距離泰山不遠,南下六十里處,便是另一個迥異的自然新氣象,這裡距離城市路程遙遠,群山連綿,無噪雜的人群,更無熏天的香火,唯有巖壑縱橫山間,泉澗交匯與亂石,林茂草美,鳥雀爭鳴,行人零星,腳步散散漫漫,靜謐清閒,山間著實流露出一種質樸淡雅的氣息,此地便是九仙山,被稱為曲阜的“小泰山”。

九仙山這一奇妙的名字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王母娘娘在天庭用蟠桃邀請天地三界神仙,各路仙人競相敬以仙酒,王母娘娘大醉九九八十一天。九位仙女趁王母醉酒酣睡之機,悄悄相邀下凡來到人間,仙女們朝遊九仙山,暮宿九女堂,採野外香果,飲山間清泉,每次必到天池沐浴,玩的不亦樂乎,最後九仙女留戀人間的美好便化為九座山頭永駐人間。九仙山百千壑溪瀉於池,岸邊綠柳拂披,果木成林,桃李色彩斑斕。特別是桃花,紅豔似火,據老者說是九仙女從天宮蟠桃園採摘而來的……

樸實而智慧的百姓們很喜歡為美麗的地方增加夢幻的奇麗想象,這種錦上添花的心情顯示出當地人民對九仙山的喜愛。除了那些浪漫的故事,九仙山還有很多它少為人知的一面。最為突出的便是在上古時期祭天地儀式中的作用。祭天地是華夏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儀式,起源與上古時期。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通過祭天地來表達人們對於天地滋潤、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大地母親負載百姓安康,天帝保佑華夏子民。九仙山在古代曾擔任過這種“使命”。

在《史記·封禪書》引管仲言:“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封”是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禪”是在小山下築壇祭祀大地。其中所提到的“云云”、“社首”、“梁父”、“亭亭”之山名,均在宋代的《魯國之圖》上有準確的名稱標定,加之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闕里志》的考證,得知他們都為九仙山附近的山脈。現在研究者已經考證:在九仙山東石門山下有黃土臺,疑似云云山之“禪臺”;九仙山區主峰鳳凰嶺的南山谷內有黃土臺,疑似祭臺,當為亭亭山、射首山、梁父山“禪”祭祀大地的場所。

空靈淡雅九仙山和巍峨的泰山都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顯示君權天授,彰顯自己的功業之地。九仙山地區祭祀的盛行和較高的祭祀地位,除了泰山,恐怕在齊魯大地上再無其他山與之媲美了,它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意義和內涵更是無出其右,故而“小泰山”這一殊榮便非其莫屬了。亦有學者認為上古時所謂的“泰山”極有可能就是九仙山。

九仙山鍾靈毓秀,文化底蘊厚重,過去儒、佛、道、雜等各種流派都曾在這裡佔有各自的活動範圍,相繼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如戰國時期的鳳凰城,相傳這裡曾引來過鳳凰,山上有古代砌壘的石牆圍寨,稱為“鳳凰城”,當年吳起就是在這裡屯兵抵禦齊師的,因此“鳳凰城”又被稱為“吳王城”。此外還有瞭望臺、跑馬嶺、飲馬泉,象徵聖賢遺蹟的孔子石、顏子洞、孟母石、仙盤石等等,不一而足。

歷代建造的王母行宮、碧霞祠、九女堂、靈官殿、三清殿、三朝閣、黌門宮、三仙橋、通仙橋、十八盤、南天門、宏華寺、蘆鬥寺、招提寺、觀音堂、樓臺庵、撥雲觀、山神廟、龍王廟、土地廟、華佗廟、黑龍潭、蟄龍井、神戲臺、打擂臺、老魔洞、牛腿溝。相傳王母宮是為王母娘娘建造的人間宮殿,它周圍山石碩大,樹木茂盛,枝頭掛綠,野花吐蕊,清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三清殿供奉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是中國道家文化的很好展示,建築昂揚飄逸,空靜靈動,頗得道家仙風道骨之神韻。至於碧霞祠,裡面供奉著碧霞元君,還有人親切的稱之為“泰山娘娘”和“泰山老奶奶”,當地人心中她是救苦救難拿的大救星,保佑著一方的百姓平安,給鄉親們帶來幸福。九仙山一帶山環水繞,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古代人仙逝之後都會尋山明水秀之地來安葬肉身,九仙山就有一塊墓群——明代安丘王陵墓群,這也確實證明了九仙山的秀美和空靈靜美的氣勢,如今這座墓群已經納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內,併成立了專門的文物管理所。

千百年來,遠近朝山進香、祈求平安、消災、發財、生子、還願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雲遊四海的方外高人,也多到這座名山參拜、掛搭。山民們世代生產、採擷的鮮果野味、中草藥材、香燭、紙帛、醴酒、土陶製品、條編工藝等,也在為源源不絕的香客中得到廣泛流通。自清代以來,每年一度的夏曆三月三“九山廟會”,吸引著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和長途跋涉而來的的香客。平日或節假日期間,遠近居民也會漫步山間,空氣清新,鳥雀對鳴,確實是容身心與山水之間頤養心性的良好去處。

九仙山上的建築,多創建於明代,清代進行大規模擴建。清康熙八年(1669年),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主持在山上建造了碧霞元君殿、玉皇殿及觀音堂等建築,以後多有重修擴建。後來,由於天災人禍、年久失修,九仙山上的這些古代建築多已毀壞殆盡。1996年,曲阜文物部門與吳村鎮共同勘察設計,斥巨資重新修復了紅門宮、碧霞祠、三清殿、三天門、南天門等建築,並重新塑像,修復和鋪設了登山道路。

如果說泰山是一個剛健俊美的男子,有著博大的胸懷,極力展示著自己的剛健挺拔的身軀,那麼九仙山便是一個溫柔素雅的少女,將眸子裡的靈性全部傾注于山水之間,使其搖曳生姿。如果泰山是詩聖杜甫筆下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渾自信的氣魄的話,那麼九仙山便是隱士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的世外桃源。

孔夫子在《論語·先進》篇中,稱讚過這樣的出遊:“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凸顯了嫻靜淡雅、平淡質樸的追求。如果諸君哪日來到九仙山,那麼請記得在這片靈靜與優美的山水中,曾有過那九位仙女,悄然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