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2020,利用行為科學把每件小事都做好1%,你就會收穫偉大的結果

春節就要過去了,你的新年flag立起來了嗎?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計劃年年立,計劃也年年失敗。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瘋狂,就是重複做一件事,但是期待不同的結果。這句話要是較真起來,可能會讓我們惱怒。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要想突破這種年度計劃必然失敗的宿命,就不能再去做同樣的事情。哪些事情呢?畫大餅、打雞血、然後動力消失、再然後意志耗盡、最後半途而廢。

2020,利用行為科學把每件小事都做好1%,你就會收穫偉大的結果


傳統上認為,我們想要完成一個大的目標,或者培養一個好的習慣,必須依靠動力和意志力。但這兩個東西都有很大的缺點:動力容易丟失、意志力容易消耗完,它們都是不可靠的。

那怎麼辦呢?《微習慣》這本書提出過一個有益的思路:我們把“完成每天任務”的標準無限降低,大幅降低動力和意志力的需求,就可以克服啟動任務的困難,幫助我們培養一個好習慣。

但是《微習慣》能夠起作用的場景並不多,基本上就是好習慣能做的那些事情,比如早起晨跑、堅持讀書等等。如果我們制定的任務比較複雜,比如學會彈吉他,或者搞定某個客戶,那微習慣提倡的方法就沒那麼有效了。

總體來說,想要用我們以往的方法,去制定一個大目標,並且實現它,或者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難度都非常大。我們之所以每次都不信邪,每次都痴心不悔地重複設立flag,是因為我們嚮往自由生活,是因為我們內心有一個隱蔽的想法。什麼想法呢?我們自認為有愛因斯坦的敏捷思維和聖雄甘地的意志力。但是對絕大多數數人來說,這個隱蔽想法不怎麼真實,所以依賴它所制定的計劃,也就總是會失敗了。

那有沒有別的方法,不那麼依靠動力和意志力,但是也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大目標呢

有。《小邏輯》這本書,就開闢了一個新的賽道。它提出,把大目標分解成小任務後,可以利用人類在行為科學方面的一些傾向,幫助自己輕鬆完成這些小任務。這種方法不需要“畫大餅”式的動力驅動,也不需要“打雞血”式的意志力硬抗,它自成一派。


2020,利用行為科學把每件小事都做好1%,你就會收穫偉大的結果

“行為科學”聽起來挺高大上的,其實它研究的就是人類行為背後的一些隱蔽想法。比如前面說的,我們自認為有愛因斯坦一般的科學腦瓜和聖雄甘地一般的精神力量,這就是一種隱蔽的想法。當然了,這種想法不太靠譜,最終會讓行為不太靠譜。

但是,還有其他很多隱蔽想法是靠譜的,它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好的行為。比如當眾承諾這樣的行為,它背後就隱藏著兩個東西:我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擔心完不成承諾的羞恥感。這是我們可以利用的隱蔽想法。

《小邏輯》這本書,是英國“行為觀察小組”中的兩位成員歐文·瑟維斯和羅裡·加拉維爾合著的。這個小組是英國政府在2010年成立的,它的目標是打破官僚主義條條框框,用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完成更棒的目標。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行為觀察小組幫助政府改寫了納稅人催繳單,用下劃線強調了信裡的這麼一句話——絕大多數人都能按時繳納稅款。你猜怎麼著?就單憑這一個小小的改動,全英國的納稅金額就提高了數億英鎊。這就是利用了我們前面提到過的行為科學,什麼呢?就是說人們普遍有一個隱蔽的想法:我雖然不想成為什麼積極分子,但我也更不想成為落後分子,或者問題公民。

這是行為觀察小組幫助英國政府所做的一個社會實踐。本書更多關注的,是我們每個個體,怎樣利用行為科學的一些研究成果,選擇更好的人生目標,確保自己能夠完成它。

這本書的豆瓣評分並不高。我猜,是大家覺得書裡提到的方法和概念看起來都太簡單了,好像都是常識,沒有太多新鮮的內容。這其實是個誤判——我們欠缺的,並不是常識,而是怎麼把常識落地,變成自己高效做事的習慣。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什麼都懂,但是什麼都做不到。《小邏輯》認為,所謂簡單的事情,往往並不簡單,你按照常識做事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它違反直覺,讓你產生抗拒心理。我們非得藉助人類行為科學的許多研究成果,才能讓常識真正幫助到自己。

縱觀這本書,其實有兩個核心方法論。一個是“拆解論”——大目標要拆解成方便執行的小任務。你聽著很熟悉是吧?但是這本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用7個關注方向和21個具體的規則,幫你把一個大目標拆解出的無數小任務,

並且都給它實現了。這是一本關注“方法落地”的書。

換句話說,一般的方法論告訴你,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挨個執行就OK了。本書的觀點則認為,小任務也不簡單,你需要用到各種行為科學的小技巧,才有可能穩定可靠地完成它們。

本書另一個核心方法論是“快慢系統”,這是《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的觀點——我們的大腦由快系統和慢系統兩套獨立系統組成,快系統用來高效快速反應,慢系統用來學習掌握新知識。

那本書作者就認為,我們要把精力集中在慢系統上,讓它逐漸掌握小任務的完成技巧,然後慢慢交給高效執行小任務的快系統。這樣的行為方式,才是在大的時間尺度下可靠的和可持續的。這個從慢系統到快系統的轉變過程,就是“行為腳手架”起作用的過程,本書提供的7個關注方向和21個具體規則,就是行為腳手架。那什麼是“行為腳手架”呢?我們一會兒再展開來講,這個概念很重要。

大目標決定了你的幸福指數

前面提到,《小邏輯》這本書能夠幫助你確定大目標,然後幫你實現它。那你的大目標是什麼呢?你在新年flag中設定了哪些內容呢?

本書作者作為英國人,沒有咱們那麼苦逼,他們會更多地考慮“幸福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會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想一想究竟是什麼東西,能夠讓自己和其他人開心。


2020,利用行為科學把每件小事都做好1%,你就會收穫偉大的結果


市場上有一些以幸福為主題的書,比如《改變人生的快樂實驗》、《幸福社會》、《持續的幸福》、《真實的幸福》以及《哈佛幸福課》等等。作者歸納總結,發現幸福感來自這五個因素:

  1. 加強你的社會關係
  2. 變得更加健康積極
  3. 學習新的東西
  4. 更加好奇
  5. 給予別人

你發現了嗎?這裡面不包括金錢。但是我們中國人設定的大目標,經常跟金錢直接相關。如果目標只跟金錢相關,你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其它五項幸福因素中自帶的天然動力。

你看,我們又感覺到“行為科學”的味道了。這五項有關目標的因素,它們自帶力量,自帶幸福感。那麼本書的立論基礎,就是發掘這樣的天然力量,讓這些力量對抗自己在做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我們過去的奮鬥模式大概是這樣:集中精力賺錢,然後拿錢換取幸福感。

本書建議的模式大概是這樣:在人生目標中包含幸福因素的參與,在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自然得到金錢。

所以,這本書第一個有益洞察,在於它能指導我們選擇人生目標。它提醒我們,人生目標中不包含“幸福感”,一定不是好的目標。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呢?就憑這一點,我都會建議你馬上下單購買這本書。

把大目標拆解成7個關注方向,21個具體規則

由前面介紹的行為科學洞察出發,本書作者將大目標分解成7個關注方向,分別是:

  1. 設定目標
  2. 制定計劃
  3. 承諾機制
  4. 獎勵機制
  5. 分享機制
  6. 反饋機制
  7. 鏈接紐帶

望文生義,我敢打賭,你覺得這7項裡沒有什麼是你不知道的。前面也講過了,本書就是各種“常識”的集合,但問題是我們常常無視常識。作者自己也講了,本書中很多觀點是平淡無奇的,但本書核心部分的重要原則,很多是違反直覺的。比如,我們似乎並沒有充分意識到,人際關係、分享和給予,對我們的幸福起著重要作用。

這7個關注方向中,每一個都有3個具體規則。拿第一個關注方向“設定目標”為例:

規則1:保持簡單化原則

規則2:創建一個可行的計劃

規則3:把計劃變成習慣

你看,這3個規則也沒有哪個是你不知道的,對吧。你甚至能從中看出Smart原則和WBS工作分解技術的影子。

作者認為,把各個小事的完成度提高1%,大事就會有明顯的提高,那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20,利用行為科學把每件小事都做好1%,你就會收穫偉大的結果

比如,英國自行車隊獲得過10枚奧運金牌,自行車隊就佔了7枚。有人就去採訪教練佈雷斯福德,問自行車隊這麼出色的原因是什麼。佈雷斯福德說,我們在每一個可能影響成績的小地方都做出了努力。我們用風洞分析自行車的氣動性能;使用抗菌洗手液減少傳染病;用液體粉筆塗在自行車的車把上代替更重的手套。我們甚至不許隊員刮掉比基尼區的體毛,以避免騎行過程中產生刺傷。

佈雷斯福德總結到:我們的原則是,把你能想到的與騎自行車相關的所有事情都拆解開來,然後再把它們提高1%,那麼當它們合併到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得到驚人的提高

說到這裡,要提一下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在附錄中,作者提供了四個案例,分別要實現四個大目標。它們是健身、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年幼的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經理、創造影響。請注意,在任意一個大目標裡,作者都提供了完整的7個關注方向21個規則的具體應用,通過理解和模仿這四個案例,我們就能體會到這21個規則疊加起來所能夠形成的威力。我覺得,衝這個態度都值得買回這本書,它沒有辜負自己的承諾——專注於把常識落地。

研究這些案例,你可能會注意到本書方法的另一個好處:許許多多小任務都跟幸福感掛起鉤來,就不需要意志力和動力的過多參與了,好的工作習慣就更容易養成。那作為結果,大目標自然就更容易實現了。

用“行動腳手架”把“慢系統”的活兒,逐步交給“快系統”

前面提到“行為腳手架”的概念,它是個什麼東西呢?簡單說,就是在構建一個大目標的時候,所使用的臨時的、輔助的工具。比如我們現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採用“框架結構”,也就是說房間的四個角,都是現場澆灌的堅固無比的鋼筋混凝土柱子。可是這個柱子是怎麼澆築的呢?需要先在柱子周圍搭一圈擋板,然後把水泥灌到擋板中間。等水泥凝固的時候,鋼筋水泥柱子變硬,外面的那圈擋板就可以拆掉了,這圈擋板就起到腳手架的作用。其實“腳手架”呢,顧名思義,本來是指大樓內外,用鋼管搭起來的保護結構,方便建築工人在樓層的建造過程中來回攀爬的。因為它的作用是輔助攀爬,所以被稱為腳手架。腳手架是臨時的、輔助的工具,一層樓蓋好了,這層樓的“腳手架”就可以拆掉了。

那麼“行為腳手架”,就是指你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臨時搭建的一些輔助性工具。這裡就是指我們的7個關注點,以及21個具體規則。我們用這樣一套行為腳手架,輔助我們完成整個大目標。

把這個概念明確出來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常識”落地,讓行為腳手架實實在在地幫助我們完成任務。

2020,利用行為科學把每件小事都做好1%,你就會收穫偉大的結果


那什麼是“快系統”和“慢系統”呢?前面提到,這是丹尼爾·卡尼曼,在他著名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大意是:我們的大腦,由快系統和慢系統兩套獨立系統組成,快系統用來高效快速反應,慢系統用來學習掌握新知識。

當我們面對不熟悉的任務,或者有困難的任務,做不到輕車熟路的時候,慢系統就出來接管工作了。那“行為腳手架”,就是幫助慢系統學習的一套工具,它可以又快又好地讓慢系統學會新任務。

慢系統學會做這個任務了,行為腳手架就可以拆除了,快系統全面接手今後的類似工作。這就是習慣的養成方式,這也是大腦運行效率最高的工作模式。

結尾的話

到目前為止,我們介紹了很多理論,但是很少舉例。千萬不要被我這個書評誤導,其實原書中案例非常多,幾乎每個規則都有生動形象的例子幫助你理解,所以整本書讀起來很輕鬆。你也不必從頭讀到尾,把它作為一本工具書,在工作時隨時查閱就挺好的。

我還是感覺這本書的評分有點低了,屬於被低估的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它提供了一整套幫助我們把“常識”在工作中落地的方法,採用的方法也很有開創性——用行為科學幫助我們把常識落地。所以這本書幫你完成大目標,但是通篇沒有提到動力啊,意志力這樣的東西,因為這套方法不需要這些。

最後說一句,這本書的原書名直譯過來,叫做《想小一點:意想不到的簡單方法,也能成就大目標》,跟“小邏輯”毫不沾邊,又要吐槽一下亂翻譯書名的書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