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高克恭

中國的山水畫是在宋代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到元代才出現了新的畫風,當時畫壇上的領袖人物就是高克恭,並且,也是有元一代“米派山水畫”公認的第一人。高克恭(1248-1310),又名高士安,字彥敬,號房山,其祖先本為西域回鶻(今維吾爾族)人,到高克恭祖父時,已經漢化並與漢族通婚,內遷中原,落籍山西大同,遂為大同人。

其父高嘉是一位地道的士人,他“好學不苟”,對詩詞文賦,經學百家都很有研究,但不慕榮達,一生沒有做官,高克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於經籍奧義,靡不口誦心研,務極源委,識悟彌深,”對漢文化有了很深的造詣,他在27歲時進入仕途,官終刑部尚書,他在任正直不阿,任賢舉才,多有建樹。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雲橫秀嶺圖》

在自我修養方面,高克恭認為人生之最可貴的品質,在於“無求”二字,這說明他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人生哲學觀。與此相對應,他喜愛遊歷山水,寄情自然,對“臥青山,望白雲”的山林生活有很大興趣,這恰恰與元代畫家的共同追求不謀而合,因而對他在繪畫藝術上進行創造和探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克恭的文字造詣也比較深,詩歌能得唐人韻致,如其“無限飛紅隨馬足,春光更比路人忙”曾傳誦一時,高克恭在文學上所達到的境界,使得其山水畫充滿了詩意,在煙嵐湖山的江南景物中注入了無窮意趣。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雨竹圖》

高克恭追求水墨渲染、煙雲蒼茫、師法二米一派的山水畫法,並且使其得到很大發展。可以無愧地推為元代米派山水中的第一人,在元代初年,高克恭和趙孟(fu)二人被公認為當時畫壇的領袖人物,地位極高。張靜居曾經說過:“前朝畫品誰第一?房山尚書趙公子”張羽在《臨房山小幅感而作》詩中也有“近代丹青誰最豪?南有趙魏(趙孟)北有高(克恭)”之句。而這兩位畫壇領袖之間的私交很深,趙孟頰曾有《題高公畫》詩:“疏疏淡淡竹林間,煙雨冥漾見遠山。記得西湖新霽後,與公攜杖聽潺渥。”他們經常在一起深入生活,探討藝術,並且還進行合作。

高克恭進行繪畫創作主要集中在墨竹與山水畫上。據說他作畫不輕易動筆,常常是在酒酣興暢或平生至交面前,豪興一發而不可收拾之際,研墨揮毫,任意使性,畫出“神旋鬼沒,不可端倪”之狀。故所作多為乘興之作,充滿激情而又極富情思。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春雲曉靄圖》

高克恭的墨竹在當時及後世享有盛譽,以至明人有“前朝畫竹誰第一?尚書高公好無敵”的話。著名畫家倪瓚也曾寫詩讚揚高克恭畫竹,說:“石室風流繼老蘇, 黃華老人亦敷腴。吳興筆法鐘山裔, 只有高髯不讓渠。”再如王逢題詩,雲:“茲觀房山雙墨君,素節搶霜臘,翠葆擁露晨,文(同)蘇(軾)隔世同超倫。”從前人褒揚高克恭畫竹的評論來看,他的墨竹主要是筆力雄渾、瀟灑風流,能夠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強烈共鳴,從具體技法上看,高克恭畫竹初似不經意,落筆瀟酒,而自有天然生趣,他畫竹師法金代山西畫家王庭筠,以思致取勝,但又不拘泥於王庭筠的風格,而更以書法入畫,同時,他又注重追求文同的氣概,寫實而兼重寫意,形似神似兼得、高克恭墨竹作品見於著錄的有《墨竹坡石圖》、《墨竹圖》、《竹圖》、《竹雨圖》、《竹石圖》等。

高克恭一生主要的藝術成就還是在山水畫方面。他的山水畫主要是以二米山水畫為根基,進而上追董源、巨然,並參入李成北派山水的雄渾,使他的山水畫作品畫面上有骨有肉,氣勢渾厚,意境高古,受到歷代文人畫家的極度推崇,曾有畫史著作記載對高克恭山水畫的評價,是“古今寫山水者,流傳幾及千人,唯二米、高(克恭),倪(瓚)之跡,簡淡超逸,至使人不可摹,真奇絕也。”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春山晴雨圖》

如果以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畫家個人的審美追求和趣尚來區分,高克恭的山水畫應該屬於文人畫的水墨一路。他的繪畫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情感趨向,把筆下描出的雲煙濃郁之景和自己淋滴暢快的胸襟相結合,造成了一種渾厚深遠的氣氛,既熱愛壯麗的山川景色,又善於在描繪這景色中間把自己對自然人生的理解和思索融入畫面,是高克恭繪畫創作高出儕輩的重要原因。前人曾寫詩對高克恭繪畫中表現出的情思加以概括,說:“高侯落筆萬象注,寫出千古蒼茫愁,無聲詩與有聲畫,一文異事傳南州。”正指出了他的畫真正達到了“筆底時時寄其心”的自覺追求,而不是單純地摹仿古人。

高克恭一生作品較多,見於著錄的有《雲林煙嶂圖》、《巢雲圖》、《秋山暮靄圖》、《夜山圖》、《雲橫秀嶺圖》、《春山晴雨圖》、《春雲曉日圖》、《雨山圖》等等,總的來說,這些畫氣韻流潤,煙雲部蒸,呈現出雲氣濛濛,峰巒出沒的氣象,同時又給人以沉雄渾厚、氣勢逼人的感覺。在具體技法上,他的作品或者水墨一色,或以淺絳為之,既有董源的線破,更多大小米的“點皺”,二者結合,呈現出自己獨特的風貌。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在高克恭眾多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現存的《雲橫秀嶺圖》,是圖縱18.2釐米,橫長106.7釐米,通幅以水墨為之,畫面虛實相生,似有范寬《溪山行旅圖》的雄偉之勢,同時也呈現出煙雲縹緲、華潤秀美的韻味、這幅作品融二米、董巨和北派山水於一爐,不同已往。畫面上方有畫家李衍書題跋,雲:“予謂彥敬畫山水,秀潤有餘,而頗乏筆力,常欲以此告之,……此軸樹石不卷,明麗灑落,古所謂有筆有墨者,使人心降氣下,絕無可議者,其當寶之。”現在我們看來,這幅雲橫秀嶺圖確實可以代表高克恭的山水畫風格和所達到的水平。

高克恭另一幅作品《春山晴雨圖》則表現出另一種風格,透露了更多的二米影響。這幅圖的構景與《雲橫秀嶺圖》頗為近似,著重表現的是江南春天林巒鬱鬱蔥蔥,充滿生機,春雨過後景物彌新,雲氣溼潤的景緻,在畫法上採用了更多的大小米畫法,遠處的山村更加模糊朦朧,中景的樹木則成片地用墨漬渲染非常有力地表現出萬木爭春的勃勃生機。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吟秋圖》

高克恭的山水畫的另一個特色是他喜畫夜景,前人題畫詩曰:“常人畫山皆書 山,青天白日摹何難。中郎畫山作夜景,沆瀣滿空生筆端。雲散月皎皎,山長江漫漫,近山龍虎踞,遠山眉黛彎,江南與江北,碧玉紛孱顏。千巖無人萬壑靜,只有謫仙之裔獨坐臨飛欄。”高克恭畫夜景正如題畫詩所云,呈現出了夜色下自然界的特殊美景,同時,他的夜景在畫出自然界在夜間呈現的特定景緻外,還表現出畫家個人的審美感受和情思,並且,不但不以畫夜色朦朧的景色而失去筆墨,反而“筆勢維放,毫芒見神”,這種獨特的夜景入畫在以前是不多見的,可以視為高克恭的個人創造。

總之,高克恭的山水畫繼承二米,又揉合董(源)、李(成)等大家的風格,在元初畫壇上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也獲得了一定地位和影響,為元代中後期山水畫得更高成就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大同人文:元代山水畫名家,高克恭

《米氏雲山圖》

張夢章(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