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建國後實行一夫一妻,那姨太太們去了哪兒?

收藏大參考


在古代,女性地位普遍偏低。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可能就是流行千年之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了,但凡有權、有勢、有錢的男性都喜歡納幾房小妾。而之所以這樣做,除了享樂,也是想彰顯自己的地位。

辛亥革命後,雖說新政府宣揚男女平等,提倡一夫一妻,但這也只是喊喊口號和做做樣子罷了。在民國,納妾現象依舊很普遍。

例如,大軍閥楊森就娶了12個老婆;狗肉軍閥張宗昌光名正言順的老婆就有23個;而傻兒將軍範紹曾更誇張,有40個妻妾。


但新中國成立後,納妾就成了違法行為。

例如,在1950年4月30日,政府為了進一步解放女性,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就頒佈了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其中明文規定:

“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


於是,許多地主就遣散了小妾。

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當時,大戶人家的妻妾幾乎都是家庭婦女,她們一般都只負責照顧孩子和做做家務,並不會任何謀生技能。若是離婚,她們很難在社會上立足,也就只能回孃家或者投靠親戚了。

然而,民國期間成為小妾的,大部分都是窮苦人家的女孩,其親戚也比較窮。所以一旦小妾脫離大戶人家,將很難生活下去。

再有一點,相當一部分小妾都有孩子,若是強行實行一夫一妻制度,無異於拆散許多對夫妻,許多孩子也將失去父親或母親,這樣很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於是,1953年,政府對原來的《婚姻法》做出了修改,不再強制實行一夫一妻制。

其規則是這樣的:解放前納妾的,如果家裡的妻子和小妾在《婚姻法》頒佈後,沒有提出離婚的,其婚姻關係可以繼續維繫。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小部分家庭還繼續擁有一個妻子和好幾個小妾。

但到特殊時期,小妾則完全消失。

還有一部分姨太太,她們早已受夠了當小妾的日子,畢竟,舊時的小妾,在家中的地位直接取決於受寵程度,有一部分小妾的地位與奴僕無異。所以她們就在政府的幫助下選擇了離婚,然後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金兔歷史


我有個長輩是黃埔軍校的,在家鄉有個老婆,是父母包辦婚姻。有三個男孩子,後來自己跟部隊走了。

在地方上認識一個女的,就不斷給這女的寫信。女的不知道他家鄉有老婆就和他結婚了,生了兩個女兒。

生第一個女孩後,他帶著地方上的女的回了老家.回到家,兩個老婆相處的很好。

不久他要代部隊起義,就回去了。地方上的女的隨後跟去了。

解放後政府發現他有兩個老婆.讓他回到原配那裡。並分配了工作。

他沒有回去。沒有了工作他們生活很艱難。過了一段時間回去了。一直到原配去世。

原配去世留下遺言。讓他回去找那個為他生兩個孩子女人。經過努力他們終於走到一起。直到最後。


海心寧靜


直接一點回答,就是大難臨頭各自飛了,不管你有幾房幾妾,最後只能留一個,躲得過建國之後的普查,也躲不過文革的糾察,我姥爺以前就是大戶人家,娶了四房老婆,最後就只帶了我姥姥離開原住地來到了我現在的家鄉,記得小時候總有個老太太帶著個小孩過來走親戚,年紀跟我姥姥差不多,但是我要叫她二姨,那小孩跟我年紀一樣,但是要叫我叔叔,那時候小不懂事,就搞的很莫名其妙,後來知道了,那個老太太是姥爺大房還是二房的老婆生下的,年齡真的跟我姥姥差不多,還有一個我要叫舅舅的,以前也隔段時間就會來走親戚,聽家裡人說外地還有很多姥爺的後代,只不過不來走動,以前姥爺總喜歡坐在大門前抽著旱菸往遠看,我相信嘴上不說,他應該也挺想這些兒女和老婆的,只不過時代造就了這個局面,萬事都有不得已,誰願意離開生養自己的老家,遠走他鄉骨肉分離呢!


多域百曉生


解放前的有錢有地位的人取幾個老婆不希罕。解放後實行一夫一妻制,多餘的老婆到哪裡去了,略知一二。五十年代初本人上小學,直到文革,有幾個同學,有的人的母親是資本家姨太太,並沒離婚,有的離婚了再嫁人。直到八十年代,本人認識一位年齡比我大的機關幹部,少數民族,比較特殊,有兩個老婆,舊社會娶的,兩個老婆都沒離婚。


趙日金141


說是一夫一妻,但其實很多娶了姨太太的,

只要不是政府工作人員,其實管的也沒那麼嚴格,

大家也就相安無事的過下去了。

除非是女方不願意,走了或者離婚了。


我爺爺以前是教書先生,

先是和大老婆結婚後,二老婆家庭貧困,

流落到我們家這裡,陰錯陽差的被爺爺收留住了,

說是做丫鬟,後來一來二去也就成了二老婆 ,

也就是我的奶奶。

大老婆生了一個兒子,我奶奶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現在三位老人都已經離世了,

埋葬在一起,三個墳頭挨著的,

我們和爺爺大老婆生的那個兒子,也就是大伯關係也挺好的,

幾家之間一直在走動。跟親的一模一樣。

可能是因為爺爺的大老婆走的早 ,

我奶奶把大伯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養大了。


即便是現在也很多一夫多妻,

主要聽聞的是潮汕人居多,

汕頭人很多都兩個老婆,我就認識一個,

家裡有錢,表都幾十萬一隻。

一個領證的大老婆,一個沒領證的小老婆,

同一屋簷下生活。大老婆還幫小老婆養育孩子,

聽說其樂融融,不得不佩服潮汕女人的三從四德。


你以為現在就真的是一夫一妻制了嗎

稱呼變了,隱蔽性強了,

姨太太多俗氣,叫保姆,秘書,文員,私人助理,前臺,財務,

只要你有本事,開個公司,隨便安排職位,

工作能力有木有無所謂,但是起碼要年輕漂亮吧[捂臉]


現代姨太太還是姨太太,法律規定一夫一妻,

好像沒規定幾個姨太太吧。

現代的小三就是以前的姨太太吧,

稱謂變了而已實質上沒變。

所以說,現在很多時候,並不比古代進步多少。


老徐說事999


古代有錢人講究一妻多妾制,是普遍的。但對我們這裡過去窮鄉僻壤的地方。我的一遠房姥爺來說,比別人多幾十畝地,糧食有節餘。就娶了倆個老婆,一大一小沒有妻妾之分。解放後國家實行一夫一妻制,我的姥爺是比較開明的地主,農忙時與長短工同吃同勞動,從不外待長短工,口碑不錯。本村一個很窮的小夥經常在我姥爺家打短工,人勤快老實。不能與國家政策相悖,姥爺就把小姥姥託服給小夥子,就這樣,小姥姥帶著一兒一女來到後姥爺家生活結婚,婚後又生下一兒一女,安祥渡過一生。兩家子女經常走動,不分彼此。




詩詞奴隸


建國後實行一夫一妻制,那姨太太們都咋辦?

我這樣看,以前續房了就續了,因為也是明媒正娶,不可能咔嚓一刀切,從一夫一妻制度制定以後再另論。

要不讓這些廝守半輩子生了兒育了女的女人上哪去?她們怎麼生活?

這位說離了唄!話說的容易,你當是現在啊說離就離!舊時期的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你讓她上哪?舊社會女人都沒有工作。

我小時侯在平房住有一家後搬來的家裡就有倆老婆。老大當時都三十多了,老疙瘩十幾歲我們經常一起玩兒。

一開始沒注意這些,後來見換著班地喊他吃飯就問他哪個是你媽呀?他說,一個是娘,一個是媽。

聽大人說大老婆不生育,讓老頭兒又找一個二老婆,老頭兒當時開商店的有倆錢兒。


強歌112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最終都散夥了唄。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納妾現象很尋常。

有錢有勢的人,多會納妾,不會滿足於一個妻子。

當年納妾者很多,尤其諸如四川等地納妾成為時尚,是身份的象徵。

比如大軍閥楊森,一共娶了12個老婆,生下了43個子女。更誇張的是,楊森年近90歲的時候,還娶了一個17歲的小妾。

在抗戰期間,蔣介石去成都楊森家裡做客。楊森讓妻兒拜見老蔣。

結果這些婦女帶著孩子,進進出出幾十人之多。

蔣介石驚訝地問:“楊軍張,這些都是你的家眷嗎?”

楊森立即立正回答:“報告委員長,卑職身體很好!”

蔣介石雖然向來嚴肅,聞言也忍不住微微一笑,。

然而,楊森並不算什麼了不起。

傻兒師長範紹曾,據說有40個妻妾,實際上正式妻妾也有18人(他的後人自稱只有7人)。

狗肉軍閥張宗昌的妻妾更是無數,名正言順的就有23人之多,其中還包括日本人、朝鮮人、白俄甚至還有個美國大妞。

然而,解放以後,1950年《婚姻法》確定了一夫一妻。

原則上,妻妾成群就不合法,要坐牢了。

於是,很多人在之前之後,都將妻妾遣散了,只留下一人。

比如範紹增:1949年12月15日,範紹增在四川渠縣率部起義。起義後他召集家屬開了一個會,他說:“今天解放了,我們一切都要聽共產黨的,共產黨實行一夫一妻制,我這個家不符合共產黨的政策。所以要把你們遣散,把家產分了,你們帶著孩子和各自的東西,各奔前程。”一家老少抱頭大哭。

像範紹增一樣的人不少,但也有無法處理的。

民國時期尤其大戶人家,女人一般都是家庭婦女,沒有謀生能力,只是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如果強行被離婚,這些婦女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基本只能回孃家或者投靠直系親屬。

其中的小妾就更困難,她們幾乎都是窮人家的女孩,一旦離婚連投親靠友都幾乎不可能。

另外,那時候人娶妾不僅僅只是為了床上那點事,更多是為了生孩子。

所以,絕大部分妻妾都是有孩子的。

現在強行讓人家一夫一妻,等於拆散了很多夫妻關係,很多孩子就此沒了父親,會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於是,1953年又頒佈了婚姻法解釋,不再強制要求離婚:

解放之前的一夫多妻,如果妻子在《婚姻法》頒佈之後,未提出離婚的,他們的婚姻關係應予以維繫。

那麼,不少妻妾就沒有離婚,所以一些家庭還是一夫多妻的生活。

只是,建國後的運動很多,這些妻妾成群的家庭最多也只是撐到文革而已,就必然散夥了。

文革時期,就算曆史上曾經有過妻妾的人,都要被當做資本家、地主批鬥,更別說現行犯。

所以,文革時期,中國大陸的一夫多妻就徹底消失了。

薩沙以前有個鄰居老太太,就是某個老闆的小妾。建國以後也沒離婚,文革前還是離婚了。

這個老太太氣質和外形都很好,到老了也是老美女,可惜一生沒有生育!

老太太生活還是很慘的,無兒無女,自己又沒有技能,最終被街道安排去做裁縫,就這樣一直做到退休。

薩沙小時候,記得總是看到她坐在家門口小樓前發呆,很寂寞的樣子。其實,如果不是離婚了,就算沒孩子,最低程度也有個老伴吧。

這個老太太活到90歲才去世,後面60多年都是自己一個人過的(因不能生育,沒有再婚)。


薩沙


老兵我路過,看到這個題,特用親眼目睹之事來閒聊幾句!

舊時代,資本家,大地主,軍閥,土匪,小富農家的男兒娶妻納妾如同吃家常便飯,窮家女兒為了生存,常被這些有錢有勢的人軟磨硬搶,不分長幼,只要有幾分姿色的就佔為己有,即少部份因貧寒自願嫁入豪門當姨太太,小妄。

💃💃💃💃💃💃💃💃💃💃💃💃💃

解放後,必須破四舊,樹立新風範,實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提高了女同胞的人權,女同胞成了當之無愧的半邊天,這就是社會發展的珍貴寶典……

法的啟源以從善從仁從義從嚴為準則,為主導的,所以對舊社會餘留下來的這些拖兒帶子。缺生存能力,無家可歸的女同胞們放寬約來,自由選擇。有的離開主子獨自生活,有的還是跟原主子過到老……

我外公就是這樣的,老人家娶了3個老婆,聽說大老婆不會生育,娶二老婆後,只會生姑娘,為了傳宗接代,沒辦法又娶三老婆,等三老婆生兒子時,大老婆以生兒子了,我們晚輩分別尊稱她們為,大婆,二婆,小婆。

聽村裡老人講,在我大婆生下兒子時,我公靠在門口說了句,我的個神呀!你早生個仔,我哪會去娶個小房。

說實話,我公我幾個婆去逝近20年了,我曾經從沒見他們爭吵過,七老八十還恩愛,有說有笑,我公去哪家玩,天黑不回,我3個外婆還會去找,我公臨死時說,他此生沒做過虧心事,但最對不起我小婆,因為文革時,我小婆被造反派把屎尿都打在褲襠裡……

永恆情感#歡迎指導與關注!


永恆的思念876


一夫一妻的制度,其實從民國初建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這種政策執行地並不徹底。

特別是到了軍閥混戰的時候,更是無人搭理這個政策,那些地方軍閥們帶頭三姨太、四姨太的往家裡娶。

到了新中國建立後,才開始全面的實行“一夫一妻”的制度。

那麼,以前娶了很多姨太太的家庭,到了新中國怎麼辦?姨太太們又去哪裡了?

1950年的《婚姻法》提出一夫一妻制

建國後,新的婚姻法是在1950年推出的,大力提倡“一夫一妻制度”。對於已經既成事實的“一夫多妻”,政策是充分尊重女方意見,無論是大老婆,還是小老婆,只要提出離婚就給予批准。離婚時,男人得給予一定的財產補償。

未提出離婚的,“一夫多妻”的婚姻關係允許繼續存在。但是,此後男人再不能新娶,如果娶了,那就是犯了重婚罪,對於這個國家予以嚴厲打擊。

因此,大多數一夫多妻的家庭,在建國後,繼續維繫這這種婚姻關係,畢竟拖兒帶女的,誰願意離婚出去另謀出路?

但是,有些人追求進步,響應政策,把小妾離了,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還有一些人,因為解放初期,國家經濟還沒發展起來,維持生計不容易,於是把小老婆們離了出去。

總之,一切還是家庭自己處理,國家並沒有強制讓其離婚,大多數姨太太們,還是和男人一起過日子。

1966年後,一夫多妻的家庭大多解體

1966年,那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整體形勢風風火火。

從這時候起,像一夫多妻的家庭,受到影響是一定的。這個時候,大多數一夫多妻的家庭解體了,沒法不解體,那可是封建主義的尾巴,怎麼能繼續允許存在呢?

在大的形勢面前,任何想尋求公平和尋求正義都是非常可笑的,除了認命,除了等待天晴,沒有更好的選擇。

但是,雖然形勢很嚴峻,但一些邊遠地區的“一夫多妻”還是保存了下來。

我老家的二大爺,就是娶了兩個老婆的人。

我們小時候見了兩個奶奶,叫一個大奶奶,叫另一個二奶奶。也許一起生活習慣了,三個老人,一群子女的大家庭過得還挺順當。

從解放後,一直到改革,二大爺這一個大家庭一直沒散夥。直到九十年代初,二大爺去世,家庭算是走入瞭解體序列。大奶奶也去世於九十年代,二奶奶去世於新世紀初。

整體來說,建國之初,對於一夫多妻的家庭還是較為尊重的,允許一起生活。後來,一夫多妻的家庭受到一些衝擊,紛紛解體,留下來的一夫多妻的家庭就非常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