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被信息洪流包圍的我們,最稀缺的應該就是注意力了。

移動設備和互聯網,實際上把工作時間從8小時無限延長了,無論何時何地,聽見手機消息一響,我們就會應激反應似的掏出手機查看;

手機上海量的信息,輕輕一劃就能輕鬆掌握,我們的注意力幾乎幾秒就會切換一次,這一秒剛看一個美食視頻,下一秒可能就開始逛淘寶了。

很多時候,其實玩手機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快樂,但我們還是忍不住想去刷手機,為什麼呢?

——我們唯恐錯過了什麼新信息,落下了什麼消息和評論沒有回覆,以至於被周圍人落下。

專家提出了這三個術語,用於描述手機帶來的“害怕錯過”的焦慮心態:

  • 唯恐錯過(FOMO,fear of missing out)
  • 掉線恐懼(fear of being offline)
  • 無手機聯絡焦慮症(nomophobia)



01 手機如何奪走你的注意力?

美國攝影師Eric Pickersgill拍攝了一組名為《Removed》的作品,以反映如今手機對人們關係的影響。

在他鏡頭下,把人們手中的手機移走後,呈現出了一幅幅荒誕、諷刺的眾生相。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Eric Pickersgill作品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Eric Pickersgill作品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Eric Pickersgill作品

他在談起這組作品的靈感時這樣說:

“有天,我在一家咖啡館裡,無意中看到了坐在旁邊桌子的一家人,那家人看起來那麼疏離。他們不怎麼說話,爸爸和女兒都在玩手機。媽媽也許是沒帶手機,也許是選擇不把它拿出來。她一個人望著窗外,身邊都是最親愛的家人,卻看起來那麼悲傷和孤獨。”

手機,讓世界互聯,但也讓人變成了一個個孤島。

為什麼手機那麼吸引人,一直忍不住去刷新呢?

首先,手機帶來的信息是無止盡的,於是它像一個“永遠未完成”的任務,縈繞在我們心間無法抹去。

這一點可以用心理學家布魯馬·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的“蔡氏效應”(the Zeigarnik effect)來解釋:

——人類的記憶力傾向於記住那些未完成的故事和任務,而不是已經完成的事情。

並且人們討厭不確定性,對完整有一種“強迫性”的渴求,於是會想方設法降低不確定性。

手機裡的信息,就是一直處於“未完成”和“未結束”的狀態,會吸引你一直去想著它。

沒刷完的微博、帶紅點兒的未讀信息,都像是一件件“待完成”的任務,等著你去完成。

其次,手機裡的海量信息激活了大腦中的“愉悅”系統——多巴胺,一直刺激你去尋求愉悅感和獎勵,逐漸讓我們上癮。

多巴胺控制我們的思考、移動、睡眠、情緒、注意力、動機、尋求獎勵等行為, 當我們在刷手機時刷到新奇的信息或者出乎意料的信息,多巴胺水平就會提高,會進一步激勵你去尋找這些信息。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Facebook 創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曾坦言,他們設計產品時為了增加用戶黏性,利用了人性的弱點:“每當有人給你的照片點贊或評論的時候,你便會獲得一次「多巴胺」所帶來的滿足感。”



02 如何擺脫上癮:把手機移走

加州大學的學者克里斯滕·杜克(KristenDuke)以800人作為樣本做了一項研究,測試智能手機是否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水平。

研究發現:無論你看或者不看手機,它就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對認知能力進行干擾和削減。

也就是說,即使你關閉了手機提醒、把手機屏幕向下放置、放在口袋裡,只要它存在於你的視線裡,都會吸引你的注意力。

這項研究還表明,手機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好像一直在呼喚你使用它一樣。

而很多手機成癮的人,都會有“幻覺震動”的體驗:手機明明沒有響,但產生了震動或鈴聲響的幻覺。

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啟發是,想擺脫手機對我們的影響,首先要做到讓手機離開我們的視線。

不是放在口袋裡、桌面上等觸手可及的地方,而是放在另一間房間、一個抽屜等需要耗費一些努力才能碰到的地方。

這實際上也是《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中提到的藉助“行為構建法”,來擺脫上癮行為。

行為構建體系,是通過改變、重新設計我們身處的環境,來控制誘惑的一種方法。

它的核心觀點是:“任何放在你身邊的東西都比離得遠的東西,對你的精神生活有著更大的影響。”

回想一下,你的手機是不是放在床頭充電,以便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

巧克力、膨化食品等是不是放在電視機旁邊,你一伸手就能拿到以便邊刷劇邊吃零食?

顯然易見,你被誘惑包圍,就會更容易受到誘惑、屈服於誘惑,而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剋制玩手機的衝動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南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溫迪·伍德(Wendy Wood)這樣說,“意志力……是看著美味的巧克力餅乾又拒絕它們。而良好的習慣,是一開始就讓你身邊沒有這些美味的巧克力餅乾。”


03 專注力:每次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

美國組織“信息過載研究小組”(Information Overload Research Group)的一項報告顯示:美國的知識工作者,在處理持續的信息流上浪費了25%的時間,由此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高達9970億美元。  

《專注力:心流的驚人力量》一書中說:“注意力是我們最有限的、最緊缺的資源。越主動地管理注意力,就越專注,越有效能和創造力。”

很多人會有“多任務處理”的迷思,總想著同時做幾件事情,貪心地想把所有事情都完成,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很多時間,結果什麼也都沒有做好,還徒增焦慮。

RescueTime.com用數據追蹤了兩名採用不同方式工作的員工的一天,觀察任務切換和注意力分配對於工作質量的影響。

刷手機停不下來,如何從手機那裡奪回你的專注力?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員工一利用整塊的時間處理事務,注意力切換次數較少;而員工二則在不停地切換任務,時間被分割得非常細碎。

結果顯示,切換任務次數更多的員工,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取得的成果更少。

當我們在進行無需過多腦力的事情時,可以幾件事同時進行;

但當我們需要進行創新、思考、創作時間時,多任務處理無可避免地會分散注意力,奪走深度思考的時間。

“多任務處理”往往是和我們的注意力管理方式相關。當我們採用【自動模式】時,郵件來了就回復,手機響了就查看。

於是在一天中,我們很少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要專注做什麼,而是任由注意力被形形色色的東西所吸引。

我們需要採用【高度專注模式】,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於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高度專注模式的核心是指我們的注意力空間是有限的,它只能容納一個“有效能的、有意義的任務”。

因此,我們把注意力留給複雜的、專注模式下能夠獲益的事務——比如寫報告、寫方案、創作小說、進行一次深度談話等等。

如何進入高度專注模式呢?我們分四步進行:

1. 選擇某個有效能、有意義的專注目標

——當你為某個事件注入“意圖”,也就是意義和目標,它就更容易整合你的注意力。

2. 儘可能清除外在的和內在的分心物

——排除手機、電腦、雜亂空間等外在干擾物,排除突然蹦出的雜念、煩惱、焦慮等。

3. 專注於選定的目標

——為這段專注模式定一個合適的時間,既不會感到太有壓力,也不會感到時間過短沒有收穫。

4. 不斷地將注意力拉回到這個專注目標

——研究表明,我們每天有47%的時間都在走神,而每次走神後都需要22分鐘才能重回工作目標。走神是正常的,但我們需要控制自己,把自己的念頭和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專注目標上。

在發現自己走神時,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專注時間,儘可能地延長保持專注模式的時間。

專注力,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花時間去培養的一項能力。

它能讓我們在嘈雜的世界裡,為自己開闢一隅屬於自己的靜謐天地,傾注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