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前兩天,有個朋友見我就問:“我娃最近一直支氣管炎,好了壞了壞了好,醫生開了一大堆藥給我,娃吃的呀天天吐。可那誰誰跟我說,不能給小孩子吃中成藥,對孩子不好,可這藥明明是醫生開的,咱能不吃?”

我默默笑而不語,要不是去年我在主張講循證醫學的母嬰公眾號上過一年班,我還真的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就只能尷尬地附和一句:“是呀,誰說不是呢~”

為啥說不能給孩子吃中成藥?

說到這個問題,我猜很多人都可能會遇到,帶孩子去醫院看個發燒感冒,醫生總會開些藥回來,裡面不乏各種“小兒***”的中成藥。但是拿起手機一看,醫療大V們都在說,中成藥危害不明確!不要給4歲以下的孩子隨便吃中成藥!小孩子不建議喝中藥!

極端一點的,如裴洪崗會明目張膽、毫無畏懼地說:“遠離中藥,就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大的保護!”媽耶,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僅孩子不該吃中藥,大人也根本不要吃中藥。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雖然觀點有些極端,但裴醫生的觀點我是認同的,特別是他談到關於藥品的有效性時說:

使用一種藥,需要知道藥品是什麼成份,用藥是什麼目的,怎麼用,用多少,能帶來什麼好處,可能有什麼風險。體現在藥品說明書上,就是藥品的主要成份,適應症,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症等。


要明確這些,需要做嚴格的臨床藥物試驗,通過隨機對照試驗來明確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不是自己或者別人用了覺得好就認為是真的好,因為安慰劑效應或者是疾病自然的轉歸都可能影響判斷。比如感冒吃藥好了,你就可能以為這藥能治感冒,但實際上感冒不吃藥大部分也會好。

——出自drpei《為什麼不要用中藥》

但裴洪崗的觀點像他名字一樣太剛,缺少餘地,即便道理說得都對也很難讓人心悅誠服。榮媽並不是個一刀切反中醫的人,相比來說,我更喜歡藥師冀連梅看待中藥的主張,很中肯: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對我們比較重要的信息我都畫出來了。

第一,目前在醫院裡的確存在沒必要但還是在亂用中藥的現象;第二,中成藥說明書上有太多的“不明確”,不可靠;第三,中藥並不是純天然副作用小,而是現階段的副作用不可知而已。

不得不承認,中藥在上市之前的確是缺乏嚴格的臨床藥物實驗的,不讓給孩子用藥,恰恰是因為我們不清楚它們的藥效和安全性,自然沒辦法權衡收益和風險。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當你看西藥的藥品說明書時(截圖為美林),你會發現,藥品裡所含有的成分、不良反應和禁忌症會清清楚楚地寫在上面,因為它是經過嚴格的臨床藥物實驗得來的。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而中成藥的管理不像西藥那樣完善,其成分也不會完全在藥物說明書裡列舉完全。我隨便找了個以“小兒”開頭的止咳藥為例,其不良反應和禁忌就只有一句“

尚不明確”。而這種“尚不明確”的中藥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純天然無毒性的。

但其實,僅僅是因為沒有做過藥物試驗,所以不良反應一欄才會大多都會寫著“尚不明確”,但這不等於沒有不良反應。而事實上,中藥一直是藥品不良反應的重災區,很多中藥現已經被證實有肝腎和神經毒性。

比如大名鼎鼎的保嬰丹,據說主治小兒夜啼,也就是安眠用的。有些大人沒事兒就給孩子喂兩粒,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媽蛋,小孩子晚上哭鬧不是很正常的咩?

吃了保嬰丹的確會睡的好,因為裡面有冰片(現在是天然冰片)、法半夏,這些成分是有中樞神經毒性的,能抑制人的中樞神經,特別是呼吸反應,過量使用可能會抑制寶寶呼吸。

2014年,保嬰丹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警告,要求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停止使用香港製藥企業「餘仁生」生產的保嬰丹,從而避免潛在的鉛中毒風險。但在2014年之前,它可是不知道被多少孩子當糖豆吃了。

再如好些止咳糖漿,其實都含有可待因。可待因不清楚,嗎啡總知道吧,毒品的一種,而可待因跟嗎啡是兄弟。

長期濫用可待因,能引起依賴性和成癮性,不恰當地使用會導致極度嗜睡、意識混亂、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除了明確標註了可待因成分的藥品外,還有一些標註了罌粟殼、複方樟腦酊等成分的藥品,也含有可待因、嗎啡的類似成分,同樣有類似副作用。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簡單列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很有可能會給孩子喝的中藥,查漏補缺哈~

去年國家藥監局(CFDA)發文要求藥企修改含有可待因藥品的說明書。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在禁忌症和兒童用藥上明確標明“18 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禁用本品”。但在2018年之前,又有多少孩子拿它當止咳糖水喝呢?

再有就是之前一直被稱為“退黃一哥”的茵梔黃,很多孩子出生後第一口灌下去的藥就是它。

茵梔黃是從多達4種植物中同時萃取出來的,這其間到底萃取了多少種物質、比例是啥樣的,根本說不清楚。有人推導大概能有黃芩苷、綠原酸、梔子苷、黃芩素、漢黃芩苷、梔子酸、新綠原酸、咖啡酸等二十幾種成份之多。而且不同的藥廠還會隨意調整它的比例。

這些成分沒有一種做過嚴格的臨床藥物試驗,把它們混合成注射液,就是“茵梔黃注射液”。想想看,將這樣的橙紅色液體直接打進孩子的血管裡,發生各種意外就是難免的,所以茵梔黃注射液一直就是過敏反應頻發,一些人在注射過程中發生過敏性休克而死亡了。

可近兩年才證實,茵梔黃成分不明確,毒副作用很難評估。 注射了茵梔黃之後,容易引起胃腸道出血、腎功能異常的不良反應。2016年8月,藥監局的公告表示茵梔黃注射液新生兒、嬰幼兒禁用,因為它成分不明。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想想看,在2016年CFDA發佈公告之前,又有多少新生兒的體內注射過它?

2017年,藥監局又出臺茵梔黃口服制劑的說明書公告,明確強調了口服茵梔後會出現腹瀉、嘔吐和皮疹等不良反應。

不是說不要給小孩喝中成藥嗎?為啥醫院還可勁兒開?


舉這些例子,我就想說明的是,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檢測去明確很多中藥、中成藥裡的成分。好些已經被證明是有問題的了,但依舊有很多兒科中藥、中成藥是“尚不明確”的。

你永遠也不知道給孩子用的這個藥,會不會前一秒鐘還兒科神藥,而下一秒就被藥監局叫停說是“毒藥”。

所以,我們不建議給嬰幼兒使用中成藥,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療效,而是中成藥中潛伏著巨大的不可知的風險。相比來說,西藥成分更加單一,不良反應也會實打實地告訴你,只要按計量服用,都是相對更安全的選擇。

是藥就會有三分毒

其實,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根本不存在純天然無副作用的藥物,中藥西藥都是如此,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吃?

因為吃藥治病,其實就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過程,不用藥造成的危害反而比吃藥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小,那就不用!如果不用藥,造成的後果更嚴重,那麼這個藥就是毒性大、副作用強就也得用。這就是普通感冒和癌症化療的區別。

選擇用不用藥,要看是用了壞處大還是不用壞處大,僅此而已。

大榮跟依姐得感冒,發燒了就用退燒藥,有細菌感染就頭孢,病毒性的感冒就自己好,咳嗽不嚴重就多喝水,咳得厲害了還有氨溴索之類,止咳糖漿和感冒顆粒向來不給他們吃。

因為我相信,西藥固然有副作用,但是它會明明白白地寫在上面,得了什麼病就對症下藥,我不會將孩子的健康貿然交給一個又能退燒還能止驚安神且“副作用尚不明確”的中成藥身上。

這藥可是醫院醫生開的啊?他們不懂嗎?

接下來你就會問,既然很多業界的兒科大牛都不主張給孩子用中成藥,那為啥醫院裡有好些醫生還要開?

除去一些偏遠的地區信息閉鎖的區域外,真有可能是醫生不懂之外,我相信大多數奮戰在兒科一線的醫生都有在與時俱進,他們也會定期地業務學習,知道的一定比榮媽多。

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尊重醫生的專業性,即便是我們看了再多的科普知識,也不能與專業醫生的知識儲備和臨床經驗相比,畢竟他們是一天就閱得上百號人的人。

這就奇怪了,明知道中藥不好為啥還要給孩子開?

榮媽不是醫生,但我身邊有兒科醫生朋友,跟之前工作的單位的兒科醫生也有討論過這個問題。為啥主流觀點是不建議給孩子吃中成藥,但醫院裡的醫生還是會開?

他們普遍給我的答案是“道理都懂,但臣妾做不到。”

你們想想看,如果你抱著發燒沒精神的孩子掛號排隊幾小時,好不容易看到了醫生,結果他說:“沒事兒,就是個普通感冒,不用吃藥,回家多喝水多觀察就成了~”你氣不氣?會不會想:媽蛋,這什麼赤腳醫生,藥都不給開,合著生病的不是你家孩子!

這麼想的人絕對不是少數。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大媽”孩子燒39度也不急吧,但啥啥都不懂,一發燒就跑醫院的人也不在少數。

所以到了兒科,即便是普通感冒,好些醫生明知道不吃藥也沒事兒,也會象徵性地開點藥。

開什麼藥好呢?要知道,西藥一般都是有用藥指徵的,一查血象正常啊,那頭孢啥的就不用吃啊,一量體溫,38度,也不高,那布洛芬啥的也不用開啊,那……總得開點啥吧?不然跟家長不好交代?好歹等那麼長時間呢!

得,開點什麼清熱感冒顆粒、枇杷糖漿啥的回去按時喝就成了。

醫生不知道可以不開這些藥嗎?他明白裡裝糊塗,在中國,兒科醫生不僅要治孩子的病,還得安撫孩子一生病就不理智的家長的心。

但其實我還是很疑惑的,不是說重要的副作用不明確嗎?你們就敢給孩子開?萬一出事兒怎麼辦?醫生不要對患者負責嗎?

我記得當時跟我聊天的醫生苦笑了下,嘆氣說:“哎~你要明白,從循證理論到臨床實踐,這中間是有很長一個過程的,目前兒科領域裡的中成藥,其實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臨床檢驗的,它是因為相對安全,所以才沿用至今的。”

後面的話雖然沒有說,但我也瞭解,中成藥的潛在風險係數和醫患關係這擺在明面上的風險係數,稍作權衡,你也知道該怎麼選。

比起三五分鐘就要看明白孩子的病、並且治好家長的心病來說,他們沒有時間跟家長講循證醫學理論,只能以現階段最折中的辦法來快速完成這個看診,進入下一位。

在這裡得呼籲一下,兒科醫生實在是太少了,他們的工作強度實在是太大了,而這天底下態度最不好的,莫過於帶孩子看病的家長,兒科醫生每天都在如履薄冰。

再有就是為了加速效果。比如說感冒,不用吃藥只需多喝水,孩子也會好,就是好的慢。我們選擇在家喝水,其實就是內心接受慢慢好的情況。

而一旦決定帶孩子去醫院了,那就說明我們從內心當中就不淡定了。那麼到了醫院,80%的父母的訴求就是立馬解決孩子的病痛,孩子能立刻退燒、精神能立刻變好、食慾能明顯增加、咳嗽跟流鼻能明顯緩解。

可西藥成分單一,講究的是對症,退燒用美林、咳嗽得用氨溴索、流鼻得洗鼻劑、食慾精神這些得等病情穩定了,要快速就得輸液、打針用抗生素……但良心的醫生會覺得,用這些就太過了,那怎麼辦?

開中成藥,因為中成藥不是單一成分,一個什麼小兒感冒顆粒,就把上面的事兒全辦了……

所以,孩子感冒發燒啥的去醫院,醫生慣常的套路都是開個化驗單,驗個血象。血象有點高,給你開個頭孢,順帶會開些啥啥顆粒、啥啥感冒靈之類的,然後就讓你回去了……

其實,真正有必要喝的,就是頭孢而已……那些中成藥,無非是緩解你的焦慮以及讓孩子的病好的快點,不至於打上門來罵他庸醫。

所以吧,現在我帶孩子看病時,都會仔細詢問病情,如果是我自己比較有把握的病,比如普通感冒、手足口之類的,我都會禮貌的問醫生,這些中成藥有啥作用,可不可以不吃。

一般來說,醫生得到我的這種暗示,他就知道我大概知道一些醫學常識,他就會順勢說那不開就不開,回家要注意多觀察之類的。對於醫生來說,只要你家長可以接受不吃這麼些藥,他當然也樂得不開。

但也會有些醫生比較強硬,按照自己的行醫經驗來開藥,那我也不會再說什麼,大不了開了,我不吃就得了唄。

所以,如果你問我,中成藥要不要給孩子吃,我會說,不建議。因為孩子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對於藥物的代謝能力不及成年人,所以我更趨向於成分更加單一明瞭的西藥。

當然,我並不是全盤反對中藥的,正如冀連梅醫生所說,如果能夠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證明其療效和安全性,即便是中藥也可以是推薦用的。

我們在看醫生時能怎麼辦?

作為兒科醫生自己,如果孩子生病了,他們可以用最循證的方案去治孩子的病,但往往也會因為病程緩慢受到家裡人的指摘和反對,包括自己也會自我懷疑,這麼做是不是不對?

將心比心,很多醫生開藥,真的不是為了多開幾個藥掙你的錢,因為現在的醫療體系是非常公開透明的。但兒科醫生也不過是奮鬥在醫療崗位上的普通人,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學科的疾病,還有人心,如果不能快速治病就要被問責,甚至被拳腳相向,在這種壓力下,遷就患者 + 保護自己成為很多醫生的選擇。

所以在開藥上,他們往往會更傾向於臨床經驗,而非循證觀點。

so,如果你真的在意中成藥這件事,完全可以跟醫生溝通。現在很多醫生都很人性化,起碼我周圍的醫生都很好,只要你肯點頭,他們是願意把那些不必要的從單子上劃掉的。

現階段來說,國民的科普意識還良莠不齊,讓醫生去鑑別是很難的,他們通常還是會選擇一刀切。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跟醫生商討方案。我記得有次大榮不舒服,我帶他去醫院查血象,化驗單上數值很高,醫生說按照標準來說這個數值需要輸液,但我看他也不發燒也沒別的症狀,就說能不能口服頭孢,醫生也爽快地應允了。

不得不說,有很多媽媽通過學習習得一些很正確的醫學知識,但我還是得說,要尊重醫生的意見。因為疾病千變萬化,同一症狀也可能會是不同疾病,有些發燒吃點頭孢就好,但有些發燒不僅要輸液還可能進ICU,這些都需要醫生去用心去診斷。

我們知道得再多,可想要超越以看病為生的醫生還是不太可能,所以相信醫生比相信自己出錯的機會要小很多。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詳細瞭解病情的輕重緩急,然後跟醫生商討一個最合適的方案。

有時候,看病也是醫生和患者的彼此試探,醫生會因為種種原因去給你一個特別穩妥的醫治方案,但那往往並不是最優的方案,但卻是讓家長會看上去更安心的方案。可我們反過來想想,難免有本末倒置之嫌,生病的是孩子,一切難道不應該是以孩子最好為上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榮榮媽養兒記】,更多育兒好文和超低價團購等著你。看一個普通二胎媽如何哭著笑著跟帶大孩子,最接地氣的育兒乾貨,保證不同於一般的妖豔貨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